病理穿刺活检是胸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随着影像导引设备不断更新和穿刺针的改进,经皮穿刺活检技术进步并得到广泛临床应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基因组学推动了分子病理学发展,使得穿刺活检临床需求日益增大。2017年5月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启动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工作,共识于2018年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和 Thoracic Cancer,后续在中国抗癌协会继续教育部支持下,在不同地区、医院进行了10次规范化培训和推广工作,在指导并推动经皮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技术操作和临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适应我国医疗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共识推广的应用体会及反馈建议,共识制定小组进一步更新文献证据和研究进展,完成了共识更新工作。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胸部肿瘤诊疗专家委员会. 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03):185-198.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00907-02576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掌握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对存在相对禁忌证患者,建议小组讨论或多学科会诊评估活检操作的获益与风险
所有患者术前推荐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血型和感染筛查等
建议术前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抗血管生成类药物
对于合并基础肺疾病的患者,推荐肺功能检查
制定计划前应仔细阅读近期胸片、CT、MRI或PET-CT等影像学资料
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委托代理人手术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心电监护
建议采用分步进针法和同轴技术穿刺获取标本
活检后24 h内完成胸片或全胸部CT复查
术中和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术中和术后监测期间,嘱患者尽可能减少增加胸腔压力的任何活动,如咳嗽等
低风险患者可考虑以日间/门诊手术的方式进行活检操作
高龄患者在穿刺活检时,重视伴随疾病和围手术期管理
操作者应该能够识别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急救设施和胸部引流设备应能立即获得
建议标本离体后及时固定并送检
推荐有条件单位开展由细胞病理学家参与的现场细胞学评估或现场印片
对于活检阴性但高度怀疑恶性的患者,可行再次活检,未行再次活检者建议定期影像学复查;随访过程中如有病情进展,可进行再次活检
再程活检(二次或多次活检)建议采用组织学活检
注:MRI为磁共振成像;PET-CT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穿刺针种类 | 描述 |
---|---|
FNA穿刺针 | 千叶(Chiba)针是最常用的抽吸活检针之一,其他穿刺针包括Tuner针、Madayag针、Greene针和Franseen针等 |
CNB穿刺针 |
CNB通常选用切割针来进行活检;CNB的穿刺针目前常用的有Trucut针、Temno针、Bard针、Fullcore针和Rotex针等, 常用规格为18G,16G和20G等规格也有应用 |
活检类别 | 18G Standard side-notch侧槽切割活检针 | 18GEnd-cut末端切割活检针 |
---|---|---|
首程活检 | 1.8 cm×1~2条(体积约7~8 mm 3/条) | 1.4 cm×1条(体积约8~9 mm 3/条) |
再程活检 | 1.8 cm×4~5条(体积约7~8 mm 3/条) | 1.4 cm×2~3条(体积约8~9 mm 3/条) |
注:根据目前常用活检针取材体积和病理科诊断水平估算取材量下限;以18G活检针、穿刺深度为22 mm的一次取材样本,采取其他规格的活检针或取材长度不同的标本可根据比例估算 [ 51 ]
姓名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年龄______科室______________门诊号_________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检术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麻醉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目的:
1. 疾病诊断: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案选择:基因检测,指导应用靶向药物;
3.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若拒绝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操作,可选择替代方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在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 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 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出现过敏或产生不良反应,轻者可有恶心、皮疹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3. 如果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病,手术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术中、术后相关病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4. 此手术潜在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1)穿刺部位或周围脏器及组织出血、血肿形成、局部感染,可能需要止血、抗感染治疗,重者可危及生命;
(2)穿刺损伤大血管或肿瘤破裂,造成大出血、休克,可能需要开放手术止血,重者可危及生命;
(3)穿刺部位临近脏器、组织或神经损伤出现相应症状,如麻木、疼痛、运动感觉障碍等;
(4)术中、术后出现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发热等症状;
(5)术中、术后出现胸膜反应、气胸、血胸、血气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
(6)术中、术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房颤、心包填塞、肋间动脉假性动脉瘤、皮下气肿、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7)靶器官以外如正常肺组织、气管、胸壁等损伤;
(8)肿瘤沿穿刺部位、针道、脏器的种植转移可能;
(9)术后病理考虑为恶性时,可能需做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
(10)术后病理结果可能为假阴性,必要时需再次穿刺活检;
(11)因病变部位解剖畸形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变更初定术式或致手术无法顺利进行而放弃手术;
(12)部分影像引导方式下操作,有潜在辐射风险;
(13)特殊风险(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其他无法事先预知的医疗风险及其他罕见的并发症。
患者及其授权亲属声明
1. 我已明确知晓,基于本人疾病状况及临床诊断,有必要实施上述手术已达到对本人疾病进一步诊疗的目的;
2. 在我明确表示接受该手术方案之前,医师已将手术的方法、麻醉方式和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其他风险都已经向我做了交代,并解答了我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我对医师告知的内容已经清楚并理解,我_______(愿意/不愿意)选择应用上述手术方法进行穿刺活检,________(愿意/不愿意)承担穿刺活检的风险与后果;
3. 除上述情况外,在手术中可能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情况,在此,我授权医师,在预料之外的情况时,及时与家属沟通,如情况紧急无法与家属沟通时,从考虑本人利益角度出发,按照医学常规予以处置。上述问题一旦发生,相信医务人员将尽全力救治,本人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 我授权医师对手术切除的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以及医疗废物处理;
5.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若患者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请其授权的亲属在此签名:
患者授权亲属签名:_________________与患者关系: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已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他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患者关于此处手术的相关问题。
经治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术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版Fleischner学会成人偶发肺实性结节处理指南
结节 类型 |
风险 等级 |
结节大小 | 备注 | ||
---|---|---|---|---|---|
<6 mm(<100 mm 3) | 6~8 mm(100~250 mm 3) | >8 mm(>250 mm 3) | |||
单个 |
低风险 | 无需常规随访 |
6~12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考虑再次复查CT |
3个月进行CT/PET-CT检查 或组织活检 |
低危患者结节<6 mm无需常规随访(ⅠA) |
高风险 | 12个月CT检查 |
6~12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考虑再次复查CT |
3个月进行CT/PET-CT检查 或组织活检 |
对于结节形态可疑和(或)结节位于上叶的 高危患者,应保证12个月内随访(2A) |
|
多发 |
低风险 | 无需常规随访 |
3~6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考虑再次复查CT |
3~6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再次复查CT |
根据最可疑结节进行指导处理。随访间 隔应根据结节大小和风险调整(2A) |
高风险 | 12个月CT检查 |
3~6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考虑再次复查CT |
3-6个月查CT,18~24个月后 再次复查CT |
根据最可疑结节进行指导处理。随访间 隔应根据结节大小和风险调整(2A) |
2017版Fleischner学会成人偶发肺亚实性结节处理指南
结节 类型 |
结节大小 | 备注 | |
---|---|---|---|
<6 mm(<100 mm 3) | ≥6 mm(≥100 mm 3) | ||
单个 | |||
磨玻璃 |
无需常规随访 |
6~12个月查CT,如持续存在,5年内每2年查CT |
对于某些<6 mm的可疑结节,考虑2年和4年随访,如果实性成分增加或 结节增长,考虑切除(3A和4A) |
部分实性 |
无需常规随访 |
3~6个月查CT,如持续存在或 实性成分仍<6 mm,5年内 每年查CT |
临床实践中,并不是≥6 mm才定义为部分实性结节,也不是说<6 mm就 不需要随访。 含有实性成分≥6 mm且持续存在的部分实性结节应高 度怀疑(4A~4C) |
多发 | 3~6个月查CT,如稳定,2年和4年考虑复查CT |
3~6个月查CT,基于最可疑 结节进行随访处理 |
多发<6 mm的纯磨玻璃结节通常为良性,但高危患者应考虑在 2年和4年随访(5A) |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