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ENGLISH ABSTRAC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编写组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1.03.001
Interpretation of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20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Wang Zengwu
Hu Shengshou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Wang Zengwu
Hu Shengshou
·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1.03.001
23306
396
1
3
87
21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心血管疾病;健康影响因素;危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
引用本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03):209-218.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1.03.00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促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基础研究等相关内容。本文就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 1 ]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 烟草使用
全球每年约190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估计38.2万人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
中国≥15岁人群吸烟率在2010年为28.1%,2018年下降至26.6%。其中男性吸烟率50.5%,女性2.1%。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达30.2%。
2019年,中学生吸烟率为5.9%,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分别为3.9%、5.6%和14.7%。与2014年相比,初中生吸烟率下降33.9%(从5.9%下降到3.9%),尝试吸烟率下降27.9%(从17.9%下降到12.9%)。
2018年,中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较2010年的72.4%有所改善。
中国吸烟男性的超额死亡风险15年间约增加1倍。除非采取广泛的戒烟手段,否则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左右,增至2030年的约200万,预计2050年将达到300万 [ 2 ]
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实施了地方性控烟法规,覆盖了大约10%的人口。
根据北京市医保在2013年1月~2017年6月控烟法规实施前29个月和实施后25个月的资料,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住院人数分别下降5.4%和5.6%。实施政策后的25个月内,约避免了18 137人(26.7%)因脑卒中住院。
1.2 合理膳食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得到改善,然而膳食结构不合理的趋势仍在延续。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显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但维生素A、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C、钙、镁、硒等摄入不足的比例均较高,钠摄入量高于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建议摄入量(2 300 mg/d)的比例为88.3%。
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0—201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分析发现,膳食因素对中国成年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的归因比例有所下降,从1982年的62.2%下降至2012年的51.0%。但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不健康饮食所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仍持续增加,从1982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0—2012年的151万人 [ 3 ]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分析显示,1990—2017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归因于膳食因素的粗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上升83.46%,标化DALY率上升0.8%,其中男性标化DALY率平均每年上升0.6%,女性下降3.4%,且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80岁以上人群最高。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前5位的膳食危险因素分别为高盐饮食、坚果类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水果摄入不足和纤维摄入不足。加工肉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过量、豆类摄入不足和高盐饮食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在上升。
1.3 身体活动
1985—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共计738 523名13~18岁汉族学生的资料分析显示,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1995年的4.4%,2005年降至1.1%,2010年略有回升,2014年达到2.2%。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显示,1991—2009年中国成人平均身体活动总量从399 MET·h/w下降至213 MET·h/w;静态行为时间从1991年的平均每周15.1 h增加至2009年的20.0 h,预测2020年、2030年将分别增加至22.7 h、25.2 h。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中,48.7万余名基线无心血管病人群平均随访7.5年的结果显示,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死亡呈显著负关联,与活动量最低组(≤9.1 MET·h/d)相比,最高5分位组(≥33.8 MET·h/d)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41.0%。身体活动每增加4 MET·h/d,风险降低12.0%( 表1 )。
总身体活动量(MET·h/d) 心血管死亡例数 死亡率[1/(1 000人·年)] HR(95% CI)
≤9.1 3 611 3.12 1.00(0.96~1.04)
9.2~14.7 1 830 2.10 0.75(0.72~0.79)
14.8~22.4 1 206 1.84 0.67(0.63~0.71)
22.5~33.7 1 061 1.63 0.60(0.56~0.64)
≥33.8 729 1.69 0.59(0.55~0.64)
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

注:死亡率为人年率[1/(1 000人·年)],并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 Cox分析时按年龄、性别和地区分层,并调整基线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饮酒、吸烟、收缩压、新鲜水果摄入量、久坐不动时间和自我健康状态评价

1.4 健康体重
2013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和3.1%,较2002年分别增加了1.9%和0.4%。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19.4%。2012年,中国≥18岁居民超重率30.1%,肥胖率11.9%,较2002年分别增长了32.0%和67.6%。
CKB研究发现,保持正常的体质指数(BMI)可预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心脏病、4.5%的缺血性脑卒中和34.4%的2型糖尿病;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男性≥90.0 cm,女性≥85.0 cm)发生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29.0%、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30.0%、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32.0%。
GBD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 4 ]
1.5 健康心理
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1990—2017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从3 224.6/10万上升到3 990.5/10万。2017年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5 039.6/10万,明显高于男性(2 984.9/10万)。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基于医院的23项研究中,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为51%(95% CI:0.43~0.58),0.5%~25.44%为重度抑郁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中国32家医院3 273名抑郁症患者分析发现,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评估了6 810名无心血管病居民的抑郁症状,发现与没有任何抑郁症状者相比,持续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病风险( RR=1.77,95% CI:1.38~2.26)和死亡风险( RR=1.63,95% CI:1.01~2.64)升高显著相关 [ 5 ]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CHS)发现,我国≥18岁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为4.35亿。
1958—2015年,全国范围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图1 )。CHS结果显示,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加权率为23.2%)。青年人群(18~34岁)高血压患病率为5.1%,≥75岁居民为59.8%。估计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 [ 6 ]
1958—2015年中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1958—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项目——高血压研究;1979—1980年、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002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前三项的调查人群≥15岁,后三项的调查人群≥18岁

CHNS 1991—2015年9次现况调查显示,监测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8.9%上升到2015年的20.5%。
近年,我国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了明显提高( 图2 )。
1991—2015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17年,中国有254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病。根据2015—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政策模型预测,与维持现状相比,如果对Ⅰ期和Ⅱ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获得120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2.2 血脂异常
2012—2015年CHS研究显示,中国≥35岁居民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2014年中国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调查显示,中国≥40岁居民年龄与性别标化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3%。
2013—2014年第四次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项目与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CANCDS)项目显示,中国居民血脂异常主要类型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和高三酰甘油(TG)血症,然而2013—2015年高总胆固醇(TC)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患病率增加迅速,较2010年升高2~4倍。
2012年,一项在全国16 434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检出率分别为5.4%、3.0%、13.5%和15.7%,血脂异常总检出率达28.5%。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012—2015年CHS研究显示,中国≥35岁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16.1%、治疗率为7.8%、控制率为4.0%。对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研究人群( n=25 317,≥45岁,调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进行危险分层,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极高危人群的LDL-C治疗达标率分别为44.1%、26.9% [ 7 ]
2017年GBD数据显示,LDL-C水平升高是中国心血管病的第三大归因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和高钠饮食。
2.3 糖尿病
2015—2017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75 880名≥18岁成人的横断面研究提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WHO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 [ 8 ]( 图3 )。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298亿。
我国历次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基于浙江省糖尿病监测系统的分析发现,在新诊断的879 769例≥20岁2型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年龄标化总发病率为281.73/(10万人·年),标化年发病率从2007年的164.85/(10万人·年)上升到2017年的268.65/(10万人·年),年均增加4.01%,在男性、年轻人群和农村地区中增加较快。
数学模型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非常具有效价比,可减少9.53%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平均预期寿命增加0.82岁,QALY增加0.52。
2.4 慢性肾脏病
2009—2010年对中国大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 204名>18岁成年人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调查显示,CKD的总患病率为10.8%,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1.73 m -2诊断的患病率为1.7%,以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30 mg/g诊断的CKD患病率为9.4%。以此推算中国约有1.2亿例CKD患者。
2016年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资料显示,CKD住院患者占该年度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4.86%,年医疗费用为276.46亿元,占该年度总医疗费用的比例高达6.5%;CKD患者的人均住院费用的中位数是15 405元。接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年医疗费用分别为89 257元和79 563元,均超过2015年。
2.5 代谢综合征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对98 042名≥18岁居民依据NCEP-ATP 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报告中国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24.2%。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对10~17岁16 872名儿童青少年的分析发现,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依据Cook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3%。
2.6 睡眠障碍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115 988名年龄28~49.4岁(平均年龄43.7岁)的中国居民中,失眠患病率约为15.0%,青少年患病率为16.1%,青年人患病率为20.4%。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中国老年人失眠患病率为35.9%。失眠可使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增加20%,并且发病风险与失眠症状的数量呈正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居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为3.5%~5.1%,男性患病率(4.7%~7.91%)高于女性(1.5%~3.88%)。约3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OSA,50%的OSA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OSA的患病率为38%~65%,OSA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2倍。
2.7 空气污染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57个城市室外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为46.6%。与2018年相比,除了O 3以外,其他5项指标(PM 2.5、PM 10、SO 2、NO 2、CO)浓度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2019年,所有重度以上污染天数中,以PM 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78.8%。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心血管病死亡及发病增加存在显著关联。总悬浮颗粒物(TSP)、SO 2、NO x 和PM 2.5显著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 2.5长期暴露的超额死亡人数逾3 000万,年超额死亡人数在150~220万。
一项基于中国22.6万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一直使用清洁燃料做饭的居民相比,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的居民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9%、24%和43%。转用清洁燃料的居民全因死亡和心肺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
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2010年,原卫生部启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成488个国家级"示范区",覆盖全国17.1%的县(市、区),"示范区"建设推动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心血管病防控工作,带动了心血管病防控策略由高危人群策略向全人群策略的根本性转变,人群吸烟、超重或肥胖、身体活动不足、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在部分"示范区"得到一定控制。
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结合社区的高血压干预研究显示,基于工作场所健康计划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有利于职业人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24个月的管理期间,干预组通过工作场所健康计划、基于指南的高血压管理,以及每月1次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管理方案,使血压水平及血压控制率均有明显改善,为职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4 心血管病
4.1 流行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图4 )。2018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22.31/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62.1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60.19/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75.2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6.34/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8.88/10万。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18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66%和43.81%。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1990—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4.2 冠心病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2018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0.18/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8.24/10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18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明显,到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
2002—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于2007年、2009年、2011年超过城市地区,自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3年起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图5 )。
2002—2018年中国城乡地区AMI死亡率变化趋势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样确定了162家二、三级医院,入选13 815份研究病历,发现在2001—2011年因AMI住院的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86.8%,因STEMI住院患者的人数增加了3倍。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分析了2013—2014年省、市、县级医院的STEMI患者情况。总体上,12 h内到达医院的患者比例为72%,发病后应用急救车的比例为14%;再灌注率为58%,其中省级医院69.4%,地市级医院54.3%,县级医院45.8%。治疗窗内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如对再灌注治疗的获益认识不足,害怕风险,经济能力考虑等)和医生因素(如未识别,救治经验等)。再灌注治疗的延迟仍然比较明显,只有约1/3的患者能在指南规定时间内得到再灌注;三层级医院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明显递增(省级3.1%,地市级5.3%,县级10.2%)。
对中国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5年随机选择的153家医院病历分析发现,中国AMI患者的病死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001—2006年和2011—2015年两个时间段相比,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医院住院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医疗服务和住院结局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差异并未随时间而改变。
China PEACE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2.5%的AMI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心肌梗死复发,其中出院后1个月内复发率为35.7%。AMI患者的1年病死率为28%,而复发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高达32.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分析了中国大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家医院的15 140例ACS患者,发现ACS患者出院后规范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率逐年下降,出院时应用率为86%,1年后降至68%,2年后降至59.7%。
2004—2013年中国城市教学医院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院内死亡率从2.8%降至1.6%,7 d院内死亡率从1.5%降至0.8%。与2004年相比,2013年CABG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下降约40.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从7.8%降至3.8%。2004—2013年,术后住院时间从12 d缩短至10 d,总住院时间从22 d缩短至20 d。其中总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比例从24.8%降至17.4%。
4.3 脑血管病
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9.49/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33%,位居死因顺位的第3位。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8.88/10万,农村为160.19/10万。男性(164.31/10万)高于女性(134.15/10万)。2003—2018年,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各年度的粗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 图6 )。
2003—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变化趋势
基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资料,2018年1 853家三级医院共计上报脑卒中入院患者3 010 20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1.9%,脑出血14.9%,蛛网膜下腔出血3.2%。脑出血占比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61.3%),其次是青海省(44.2%)和贵州省(34.9%);缺血性脑卒中占比最高的是海南省(81.0%),其次是黑龙江省(79.4%)和辽宁省(75.6%)。
CKB研究分析了45 732例发生脑卒中且28 d后存活的患者,发现41%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脑卒中。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91%的复发性脑卒中仍是缺血性脑卒中;而脑出血后,56%的复发性脑卒中为脑出血,41%为缺血性脑卒中。
CKB研究显示,血LDL-C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与脑出血风险呈负相关。在1.7~3.2 mmol/L范围内,LDL-C每升高1 mmol/L,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发生脑出血的风险降低14%。HDL-C每升高0.3 mmol/L,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下降7%,HDL-C与脑出血无关。LDL-C和HDL-C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彼此独立。
2014—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 613 035名年龄35~75岁居民中,有3 359人(1.7%)报告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仅29.0%使用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
4.4 心律失常
近年来,中国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起搏器置入量逐年增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2019年置入起搏器比2018年增长9.3%;起搏器适应证方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占50.08%,房室传导阻滞占43.52%,其他起搏器适应证占6.4%。双腔起搏器占比近70%。
2015年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 230例社区居民的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研究表明,中国≥35岁居民的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中国房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疾病是高血压(55.5%)、冠心病(41.8%)和心力衰竭(37.4%)。根据全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网络平台资料,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比例逐年增加,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占总消融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3.1%、27.3%、31.9%和33%。
1999年中国开始使用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网上注册资料(部队医院除外)统计,2019年较2018年增长2.05%。因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适应证的患者同时符合CRT-D适应证,CRT-D的置入比例在逐年增长。2013—2015年22家医疗中心纳入454例CRT-P/D的研究结果显示,52.2%的患者选择CRT-D。2019年接受CRT治疗的病例中CRT-D的比例进一步增长(占64%)。
4.5 瓣膜性心脏病
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DVD)显示,2016年9~12月全国69家医院年龄≥60岁的8 638例在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发现中度及以上瓣膜病变的患者中,退行性变已逐渐成为主动脉狭窄和反流的首要病因,而二尖瓣狭窄则仍以风湿为主。二尖瓣反流患者中,男性缺血性病因占比仍略高于退行性变,而女性则以退行性变最常见。
对2008—2012年中国5个医疗中心接受瓣膜手术的14 322例患者分析发现,在所有手术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占比高达40.2%。接受联合瓣膜病手术的患者比单一瓣膜病患者更多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47.6%比7.8%)。手术类型以瓣膜置换手术为主。约30%的单纯二尖瓣反流患者接受了二尖瓣成形术。在联合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中,95%的患者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术;在单一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中,仅50%的患者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术。与单一瓣膜病相比,联合瓣膜病患者接受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比例较高(9.8%比6.5%)、接受同期CABG的比例较低(2.4%比6.6%) [ 9 ]
4.6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中国主要的先天性畸形,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对2011年8月~2012年11月中国东部12家医院、西部6家医院的122 765名新生儿分析发现,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为8.98‰,女性检出率(11.11‰)高于男性(7.15‰) [ 10 ]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2018年中国城市居民先心病死亡率为0.84/10万,农村居民为1.02/10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男性先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019年,全国724家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共收集先心病手术81 246例,占所有心脏及主动脉外科手术量的32%。<18岁未成年患者的心脏手术量为54 908例,占2019年先心病手术总量的66.6%,提示成人先心病矫治占较高比例。
综合国家卫健委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和军队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的资料,2019年中国大陆先心病介入治疗总量为39 027例,较2018年增加6.32%。排名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其中卵圆孔未闭例数较2018年增加了73.77%。
4.7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4.7.1 心肌病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4—2019年门诊及住院进行治疗的心肌病患者数据显示,心肌病患者门诊总人次及住院总人次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心肌病门诊就诊人次1.8万,是2014年的2.6倍,其中肥厚型心肌病(HCM)是2014年的3.1倍,扩张型心肌病(DCM)是2014年的2.2倍;HCM及DCM两组占全部门诊就诊心肌病的89%。
HCM是35岁以下患者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一项入选1999—2010年阜外医院529例HCM患者随访(4.7±3.2)年的研究显示,HCM患者心血管死亡年发生率约为1.7%。
中国DCM患病率为19/10万。2011年7月~2011年12月,中国北方非克山病地区DCM患病率调查分析7个省120村共49 751人,共检出DCM 6例,估计患病率为1.2/万。
2013年5月~2015年11月,全国20家大型三甲医院共有440例患者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础心脏病的病因构成中,HCM、DCM、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ACM)的占比分别为7.0%、16.6%和3.9%。
原发性心肌病在中国成人接受心脏移植患者的病因中占比为73.9%,在儿童心脏移植受者的病因中占比高达83.7%。
4.7.2 心力衰竭 
多项研究显示,中国心衰患者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2012年1月~2015年9月全国132家医院13 687例心衰患者的分析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4.1%。
China-HF及2014和2015年发表的两项研究均显示,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整体利尿剂的使用率变化不明显,地高辛的使用率受国际临床研究的影响呈下降趋势,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上升。
根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共有57所医疗机构具备心脏移植资质。2015—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移植中心实施并上报心脏移植年手术数量依次为279例、368例、446例、490例和679例,5年共完成并上报2 262例。其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比为71.0%;在儿童心脏移植受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比为76.4%。2019年,中国心脏移植受者院内存活率为93.2%,多器官衰竭和移植心力衰竭占早期死亡原因的50%以上。2015—2019年,全国心脏移植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5.2%,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80.0%。
4.8 肺血管病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2014年全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中心协作组对1 934例患者的分析表明,以经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为诊断标准的肺动脉高压患病率为3.8%。
2006年以前中国没有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靶向药物,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及家族性PAH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8.9%和20.8%,进入靶向药物时代后1年和3年生存率可达92.1%和75.1%。
1997—2008年,中国60多家三甲医院的16 972 182例住院患者中共有18 206例确诊为肺栓塞(PE),PE的年发病率为0.1%。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住院率和病死率研究显示,2007—2016年中国VTE的住院率提高,但住院病死率下降,住院时间缩短,表明中国VTE的发病率升高,而诊断意识和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 11 ]
4.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9.1 主动脉疾病 
一项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2—2018年5 35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发现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年龄12~92岁,平均年龄(49.56±11.58)岁,其中41~50岁的患者最多(占30.70%);就诊患者呈增多趋势,各年度男性均多于女性 [ 12 ]。主动脉夹层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冬季(12月前后)出现高峰,在夏季(6月前后)出现低谷,并呈昼夜节律变化 [ 13 ]。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药物治疗率为35.6%,病死率为42.5%;外科手术治疗率为52.6%,死亡率为5.3%;而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药物治疗率为21.3%,病死率为9.8%;外科手术治疗率为4.4%,死亡率为8.0%;腔内治疗率为69.6%,死亡率为2.5%。
中国人群腹主动脉瘤的年生长速度为0.18~0.75 cm/年,小瘤体(直径3.0~4.9 cm)平均生长速度为0.28 cm/年,大瘤体(直径≥5.0 cm)为0.75 cm/年。
4.9.2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疾病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窗口,18%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并存冠心病,30%的冠心病患者、33%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存下肢动脉疾病。然而,中国人群中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疾病约占95%。
中国≥40岁人群中,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患病率为0.5%,随着年龄增长,狭窄检出率增高;农村检出率高于城市;中部地区狭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随狭窄程度增加,调查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升高,中度、重度及以上狭窄者脑卒中风险分别是无狭窄者的1.65倍和2.86倍。
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价研究-2(CARE-Ⅱ)发现,在近期发生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中,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磁共振扫描提示有斑块表面破裂、脂质坏死核心>40%或斑块内出血)的检出率为28%,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1.5倍。而2/3有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其管腔狭窄程度<50%。
4.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
一项针对53项研究涵盖7 6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在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住院患者(不含方舱医院)中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约为21%;而在重症和死亡患者中,这一比例进一步升高至43%和66%。相对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的风险升高4.74倍。死亡患者中有40%是由心血管事件造成的,具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亡率往往更高 [ 14 ]
4.11 肿瘤心脏病学
一项入选71万例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18%的癌症患者伴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患有心血管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10.8%),其次是糖尿病(5.3%)和血脂异常(1.2%)。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病是脑卒中(2.7%)、冠心病(1.7%)和心力衰竭(0.6%)。在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所接受的治疗后,合并心力衰竭的肿瘤患者预后最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9%;其次是心肌梗死,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0% [ 15 ]
5 心血管病康复
5.1 心脏康复
中国心肺预防与康复注册平台数据显示,接受心脏康复的患者多为冠状动脉疾病(主要为心绞痛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而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肺部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参加心脏康复的人数非常少( 图7 )。中国心脏康复正逐渐由中心心脏康复向家庭心脏康复延伸,而家庭心脏康复作为新生代事物也面临着挑战,如何监测和解决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运动强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心肺预防与康复注册平台数据显示接受心脏康复患者的占比
5.2 脑卒中康复
国际康复医学质控中心以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中459家医院为样本,截取出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1 552 248个病案首页数据为分析样本,结果显示,2013—2018年,具有康复医学病房的三级医院中,康复医学科平均住院日为21.53 d,日均住院费用为810元。具体费用中,康复相关费用(康复费与物理治疗费)占比逐年提升,从2013年的1 959元(11.39%)上升至2018年的3 204元(17.79%);药占比(西药费、中成药费、中草药费占出院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3年的36.14%下降至2018年的22.43%。
6 心血管基础研究与器械和新药研发
2019—2020年,通信作者和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以探索心脏和血管解剖、发育与功能/发病机制为对象的基础研究论文共58篇。根据研究方向,心脏病变相关研究46篇,血管领域研究12篇,涉及心肌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生长发育等方面。其中热点研究包括单细胞测序技术与心血管发育和疾病结合、心肌细胞发育与再生、心脏炎症细胞在发育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基因治疗。
2019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39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12项为心血管类产品,说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30.8%。2019年9月1日~2020年10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获得心血管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1项,其中96项为国产产品,3项产品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
7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
2018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316.13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0%;其中,心血管病出院总人次数为1 142.39万人次,占6.31%,脑血管病为1 173.74万人次,占6.48%。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缺血性心脏病(855.88万人次,其中AMI 95.21万人次)和缺血性脑卒中(772.34万人次)占比最高,分别为36.95%和33.35%。1980—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9.73%,快于同期全病种出院人次数的年均增速(6.34%)。1980—2018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13.45%。
2018年,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总费用1 119.82亿元,其中AMI 235.67亿元;缺血性脑卒中654.32亿元,颅内出血270.72亿元;高血压166.67亿元;糖尿病331.7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自2004年以来,AMI、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住院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89%、18.65%和14.00%。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1.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nual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20)[M]. Beijing:China Science Publishing & Media Ltd, 2021.
[2]
Chen Z , Peto R , Zhou M ,et al;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 collaborative group. Contrasting male and female trends in tobacco-attributed mortal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uccessive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Lancet, 2015,386(10002):1447-1456. DOI: 10.1016/S0140-6736(15)00340-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He Y , Li Y , Yang X ,et al. 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7):540-548. DOI: 10.1016/S2213-8587(19)30152-4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EB/OL][2020-12-8]. http://ghdx.healthdata.org/gbd-results-tool.
[5]
Li H , Qian F , Hou C ,et al.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20,75(11):2200-2206. DOI: 10.1093/gerona/glz22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Wang Z , Chen Z , Zhang L ,et al;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Investigators.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137(22):2344-2356.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380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赵旺叶平胡大一.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再分析DYSIS-China横断面调查[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25(1):55-61.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1.013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Zhao W , Ye P , Hu DY ,et al. Re-analysis of DYSIS-China cross-sectional survey according to"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 (2016 revision)"[J]. Chin J Cardiovasc Med, 2020,25(1):55-61.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1.013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Li Y , Teng D ,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 2020,369:m997. DOI: 10.1136/bmj.m997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9]
Jin L , Zhang G , Han L ,et al. Baseline and outcom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valve surgery compared with single valve procedures in mainland China: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J]. Heart Surg Forum, 2019,22(6):E486-E493. DOI: 10.1532/hsf.236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0]
Zhao QM , Liu F , Wu L ,et al.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t live birth in China[J]. J Pediatr, 2019,204:53-58. DOI: 10.1016/j.jpeds.2018.08.040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1]
Zhang Z , Lei J , Shao X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iza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From VTE, 2007 to 2016, in China[J]. Chest, 2019,155(2):342-353. DOI: 10.1016/j.chest.2018.10.040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2]
武玉多谷孝艳何怡华. 2002—2018年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时间趋势单中心回顾性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12(5):576-578. DOI: 10.3969/j.issn.1674-4055.2020.05.1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Wu YD , Gu XY , He YH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temporal trends of aortic dissection from 2002 to 2018: a monocentric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20,12(5):576-578. DOI: 10.3969/j.issn.1674-4055.2020.05.1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3]
Xia L , Huang L , Feng X ,et al. Chronobiological pattern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n central China[J]. Heart, 2020,107(4):320-325. DOI: 10.1136/heartjnl-2020-31700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4]
Gu ZC , Zhang C , Kong LC ,et al.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jury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a pooled analysis of 7, 679 patients from 53 studies[J]. Cardiovasc Diag Ther, 2020,10(4):667-677. DOI: 10.21037/cdt-20-53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5]
Liu D , Ma Z , Yang J ,et al.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significa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ancer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ging (Albany NY), 2019,11(18):7948-7960. DOI: 10.18632/aging.102301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王增武,电子信箱: mocdef.labiamxofuwgnezgnaw
B
胡盛寿,电子信箱: mocdef.oabohayuhuohsgnehs
C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