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大田原综合征一例
王颖
马玉平
陈云
彭镜
尹飞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4.016
2023
105
0
0
5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男,3个月10 d,因反复抽搐10 d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眨动、口角抽动、四肢痉挛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十余秒,可自然缓解,成串发作,每串10余次,每天6~7串。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500 g,否认出生窒息史。母孕产史无异常,否认家族癫痫史及遗传病史。

引用本文

王颖,马玉平,陈云,等. 大田原综合征一例[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4):304-305.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4.016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患儿
男,3个月10 d,因反复抽搐10 d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眨动、口角抽动、四肢痉挛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十余秒,可自然缓解,成串发作,每串10余次,每天6~7串。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500 g,否认出生窒息史。母孕产史无异常,否认家族癫痫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体检:体重8 kg,神志清楚,头围41 cm,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竖头不稳,追光追物迟钝,不能逗笑,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淤点、淤斑,未见牛奶咖啡斑或色素脱失斑。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可引出,病理征阴性。入院后颅脑MRI增强扫描示侧脑室系统增大(左侧侧脑室较对侧显著)。视频脑电图示睡眠期爆发–抑制,监测到1串痉挛发作( 图1 )。该患儿被诊断为癫痫、大田原综合征。
大田原综合征患儿视频脑电图示睡眠期爆发–抑制
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5 ml,EDTA抗凝,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专科自主设计308个癫痫相关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捕获及高通量测序。对各外显子测序深度数据统计学分析后,发现该患儿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STXBP1基因第14外显子发生杂合突变,双链DNA之一的编码序列第1 216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为胸腺嘧啶(T),引起氨基酸改变,第406个氨基酸由精氨酸(密码子CGC,简写R)变为半胱氨酸(密码子TGC,简写C),为错义突变:c.1216C>T(p.R406C)( 图2 )。目前无该突变位点致病性的相关报道(http://www.hgmd.cf.ac.uk/ac/index.php),且高度保守,在人群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SNP137、1000 Genome、ESP 6500及Inhouse数据库)。对患儿父母相同基因位点验证,未发现此错义突变( 图2 ),证实该患儿突变为新生突变。
大田原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STXBP1基因突变测序图

A:患儿DNA双链之一编码序列第1216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1216C>T(p.R406C)(箭头所示);B:患儿父亲的相同基因位点未见此突变(箭头所示);C:患儿母亲的相同基因位点未见此突变(箭头所示)

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10 mg/(kg·d)抗癫痫治疗,后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冲击治疗2 d,患儿抽搐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较前稍好转,家长放弃治疗要求出院,患儿于生后6个月因频繁抽搐死亡。
讨论
大田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生后3个月内发病,多在1个月内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难治性强直痉挛发作,单个或成簇出现,也可表现为部分性发作,脑电图表现为爆发–抑制,伴有全面的发育落后 [ 1 ]。虽然目前国内已有数十例的大田原综合征的报道,但仍是一种罕见的年龄依赖性癫痫脑病类型。其病因有颅脑结构异常、先天性代谢异常、遗传异常和未知因素。其中以颅脑结构异常多见,如巨脑回畸形等 [ 2 ]
结合既往文献,国内关于大田原综合征的基因诊断目前尚未见报道,本例患儿的STXBP1基因的突变位点c.1216C>T(p.R406C)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
2008年Saitsu等 [ 3 ]首次在大田原综合征的日本患儿中发现STXBP1基因突变,现已发现该基因突变还与婴儿痉挛症、Dravet综合征和其他类型的早期癫痫脑病、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伴或不伴癫痫和自闭症相关 [ 4 , 5 , 6 ]。这些结果表明STXBP1基因突变可能是广谱癫痫疾病和智力障碍的病因,且大多数患儿是早期发病。
STXBP1基因又称MUNC18–1,位于9q34.11,包含20个外显子,由其突变导致的大田原综合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编码的蛋白质为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是SEC1家族蛋白的一员,与分泌相关,这是一个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在整个脑组织神经元中表达。其为亲水性蛋白质,以多种结合方式与突触融合蛋白家族结合,并可与SNARE复合体结合,进而参与细胞内囊泡的转运和分泌过程的调控,是钙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 7 ]。目前已发现的功能有:(1)与突触突触小泡膜上的突触小泡蛋白或突触小泡相关膜蛋白、突触前膜上的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共同作用,促进囊泡的沉淀与膜融合,参与突触囊泡循环;(2)作用于N端开放的syntaxin,促使形成可溶性N–乙基马莱酰胺敏感因子蛋白(NSF)附着蛋白受体,在突触囊泡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3)通过改变突触融合蛋白的构象,调节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启动 [ 3 , 7 , 8 , 9 , 10 , 11 ]。此外,在敲除STXBP1基因小鼠模型中发现STXBP1蛋白还可调节脑桥下部神经元的凋亡,改变皮层–皮层下的连接,从而引发强直发作和爆发–抑制模式 [ 12 ]。所以STXBP1基因突变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异常,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癫痫发作。由于条件有限,未对病例中患儿存在STXBP1基因的突变c.1216C>T(p.R406C)进行功能性试验,但利用功能预测软件对该突变所引起氨基酸的改变进行评分,均显示该突变的危险性极大,致病性强。
最新结果显示,STXBP1基因存在57个突变位点和18个大片段缺失,尚未发现人群中的热点突变。本例患儿发现的STXBP1基因的突变位点在大田原综合征研究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患儿临床特点为典型的大田原综合征表现,并在起病初期就存在发育落后。由于本例患儿因放弃治疗死亡,不能对抗癫痫药物以及ACTH的疗效进行正确评估。
本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大田原综合征患儿的基因诊断,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Ohtahara S , Yamatogi Y .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in early infancy with suppression–burst[J]. J Clin Neurophysiol, 2003,20(6):39840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杨群,邵肖梅,朱珍. 半侧巨脑畸形导致大田原综合征一例[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2):9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Saitsu H , Kato M , Mizuguchi T ,et al. De novo 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STXBP1 (MUNC18–1) cause early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J]. Nat Genet, 2008,40(6):78278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Deprez L , Weckhuysen S , Holmgren P ,et al. Clinical spectrum of early–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associated with STXBP1 mutations[J]. Neurology, 2010,75(13):1159116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Hamdan FF , Gauthier J , Dobrzeniecka S ,et al.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ithout epilepsy associated with STXBP1 disruption[J]. Eur J Hum Genet, 2011,19(5):607609.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Neale BM , Kou Y , Liu L ,et al. Patterns and rates of exonic de novo mutatio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Nature, 2012,485(7397):24224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Rickman C , Medine CN , Bergmann A ,et al. Functionally and spatially distinct modes of munc18–syntaxin 1 interaction[J]. J Biol Chem, 2007,282(16):120971210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Shen J , Tareste DC , Paumet F ,et al.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cognate SNAREpins by Sec1/Munc18 proteins[J]. Cell, 2007,128(1):18319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9]
Han GA , Malintan NT , Collins BM ,et al. Munc18–1 as a key regulator of neurosecretion[J]. J Neurochem, 2010,115(1):11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0]
Toonen RF , Wierda K , Sons MS ,et al. Munc18–1 expression levels control synapse recovery by regulating readily releasable pool siz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103(48):183321833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1]
Gerber SH , Rah JC , Min SW ,et al. Conformational switch of syntaxin–1 controls synaptic vesicle fusion[J]. Science, 2008,321(5895):1507151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2]
Verhage M , Maia AS , Plomp JJ ,et al. Synaptic assembly of the brain in the absence of neurotransmitter secretion[J]. Science, 2000,287(5454):864869.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尹飞,Email: mocdef.labiamtoh3232fy
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370771)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