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ENGLISH ABSTRACT
印迹中心缺失导致家族性天使综合征:病因到产前诊断
肖冰
范燕洁
余永国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mcr.2022.e00263
Familial Angelman syndrome caused by imprinting center deletion: from molecular diagnosis to prenatal diagnosis
Xiao bing
Yanjie Fan
Yu Yongguo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Xiao b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and Genetic Center, Xinhua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1, China
Yanjie F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and Genetic Center, Xinhua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1, China
Yu Yongguo
Department of Clinical and Genetic Center, Xinhua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1, China
·
DOI: 10.3760/cma.j.cmcr.2022.e00263
831
95
0
0
11
1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病史摘要一对夫妇因生育过多例智力障碍患者前来就诊,女方再次怀孕,寻求病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症状体征该家系中先证者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显著、快乐举止、共济失调等症状,家系中哥哥和姐姐也表现为同样的症状。

诊断方法全基因组拷贝数检测和全外显子测序未检出明确的致病性变异,后行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PWS/AS)区域甲基化(MS)MLPA检测发现先证者和患病哥哥AS-印迹中心(AS-IC)区域两个探针信号强度均减低50%,显示存在杂合缺失;甲基化检测显示PWS/AS区域的五个甲基化特异探针均显示为完全无甲基化,表明IC-缺失是在母源等位基因上;父母行甲基化MLPA检测,母亲显示仅为AS-IC杂合缺失,而甲基化程度正常,父亲MLPA结果未见AS-IC缺失,甲基化程度正常。最终家族中患者确诊为母源性IC缺失引起的甲基化异常所导致的AS。

治疗方法脐血穿刺胎儿样本甲基化MLPA检测联合区域STR位点连锁分析提示胎儿存在AS-IC缺失和甲基化缺失,出生后将成为AS患者,夫妇决定引产。

临床转归引产后胎儿组织甲基化MLPA检测结果与脐带血结果相同。对该夫妇的再生育计划等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咨询,告知每次再生育均有50%的风险成为AS患者,可寻求产前诊断或者植入前诊断,同时建议对先证者的外公外婆进行MS-MLPA检测,明确外公是否有携带者,不排除女方家系中该致病变异存在隐秘传播的可能,相关的家庭成员必要时可寻求基因检测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

适合阅读人群医学遗传科;产科;儿神经内科

Angelman综合征; UBE3A;印迹中心缺失 ;智力障碍
引用本文

肖冰,范燕洁,余永国. 印迹中心缺失导致家族性天使综合征:病因到产前诊断[J].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2,04(01):E00263-E00263.

DOI:10.3760/cma.j.cmcr.2022.e00263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 AS,OMIM:105830)是一类因母源性印迹基因 UBE3A功能异常而导致神经系统发育紊乱的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严重的智障,显著的语言损害,无语言或极少的语言表达,快乐举止,多动,阵发性无原因发笑,经常拍手,共济失调,小头畸形,癫痫,睡眠障碍及色素减退等 [ 1 , 2 , 3 ]。临床发病率约1/1 0000~1/2 0000 [ 1 ]。本研究对由印迹中心(imprinting center,IC)缺失导致的家族性多位AS患者从病因诊断到产前诊断的过程进行报道,旨在提高对印迹中心缺失导致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家系图见 图1 。女方有多次不良生育史,曾生育三个孩子,均表现为发育落后/智力障碍。男女双方非近亲,表型均正常。目前G4P3,女方怀孕28周,因要求明确家系遗传因素进而寻求产前诊断就诊。
AS1患者家系图
患者AS3,先证者,9岁8月时因发育落后就诊。系第三胎第三产,足月顺产,无窒息缺氧史,父母健康。出生时体重3.28kg。自幼发育落后,3-4岁独走,就诊时只能说简单的话,比如"爸","妈"。举止快乐,不自觉发笑,走路时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胳膊呈上举及弯曲的姿势尤其是在行走时更为明显,神经学检查发现肌张力高,下肢深反射亢进。未发现睡眠障碍,癫痫,头发及皮肤异常情况。头颅核磁共振及代谢筛查结果正常。
患者AS1,先证者AS3的哥哥,男,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窒息缺氧史,出生时体重不详。自幼发育落后,4岁会独走,语言发育落后显著,目前16岁,无主动语言表达。头围小,举止快乐,共济失调,走路姿势异常,步态不稳,拇指内收,神经学检查发现肌张力高,下肢深反射亢进。未发现睡眠障碍,癫痫,头发及皮肤颜色无异常。头颅核磁共振结果及代谢筛查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脑电图显示异常(弥漫性慢波增多)。
患者AS2,先证者AS3的姐姐,女,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生后有窒息,吸氧半小时,出生时体重不详。自幼发育落后,4岁独走,语言发育落后显著,言语表达缺乏。头围小,斜视,举止快乐,共济失调,走路姿势异常,步态不稳。头颅核磁共振结果及代谢筛查正常,脑电图检测未见异常。
二、检查
分别抽取先证者,哥哥,父母4-5mlEDTA抗凝外周血,应用QIAamp DNA (Qiagen)抽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然后按照标准操作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CNV-seq检测,未检出明确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和致病性SNV和Indel变异。
先证者行MS-MLPA检测,应用MRC-holland MS-MLPA试剂盒(ME028),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及毛细管电泳进行片段分离,应用coffalyser进行数据分析,先证者在MLPA分析结果显示SNRPN exon U5探针区域,即AS印迹中心区域(AS-IC),两个探针信号强度均减低50%,显示存在杂合缺失,甲基化敏感酶切后,来自PWS/AS区域的五个甲基化特异探针(4个位于SNURF-SNRPN外显子1/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1 ,以及位于MAGEL2的一个探针)均显示为完全无甲基化,表明IC-缺失是在母源等位基因上( 图2 )。之后对哥哥,父母行MS-MLPA检测,显示哥哥与先证者同样的AS-IC缺失和5个甲基化特异探针均完全没有甲基化,母亲仅仅显示为AS-IC杂合缺失,而甲基化程度正常( 图2 ),父亲MLPA结果未见AS-IC缺失,甲基化程度正常。
甲基化MLPA检测结果。a,c,和g:先证者、母亲和脐带血15q11-13区域基因拷贝数检测结果,三者在SNRPN exon U5探针区域(AS -印迹中心区域)均显示存在杂合缺失(红色箭头),e:父亲样本该区域拷贝数结果正常;b, d和h:甲基化敏感酶酶切后的拷贝数检测结果,其体现的是15q11-13区域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在母亲样本中,来自PWS/AS区域的五个甲基化特异探针(4个为SNURF-SNRPN外显子1/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1 ,以及位于MAGEL2的一个探针)均显示正常的甲基化程度,先证者和脐带血样本在此5个甲基化特异探针区域,完全没有甲基化(红色箭头),f:父亲样本该区域甲基化程度检测正常
选取15q11-13区域六个STR位点(D15S1035、D15S817、D15S128、D15S210、D15S986和D15S1364) ,对家系样本包括先证者,哥哥,父母以及外公外婆进行该区域连锁分析,连锁分析显示先证者和哥哥遗传了母亲源自外公的等位基因。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方式以及家系MS-MLPA结果,可以确定先证者的诊断为AS。鉴别诊断见讨论部分。
四、治疗
对于家族中患者,明确诊断后,建议继续行康复训练,对症治疗。对于此次怀孕胎儿,行脐带血穿刺产前诊断MS-MLPA检测及STR连锁分析。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先证者分子病因诊断明确后,行脐血穿刺产前诊断,脐带血样本MS-MLPA检测提示胎儿同先证者一样存在AS-IC缺失,5个甲基化特异探针区域完全没有甲基化,确诊为AS患者,结果见 图2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胎儿出生后将成为AS综合征患者。家长决定引产。引产后胎儿组织甲基化MLPA检测结果与脐带血结果相同。对该夫妇进行遗传咨询,告知每次再生育均有50%的风险成为AS患者,可寻求产前诊断,同时建议对先证者的外公外婆进行MS-MLPA检测,明确外公是否有携带者,如果是,不排除女方家系中该致病变异存在隐秘传播的可能,相关的家庭成员必要时可寻求基因检测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
讨论
本文家系是由AS-IC缺失导致的临床表现经典的AS综合征,在AS的众多分子病因中,IC缺失比较少见,往往容易被忽视,虽然AS-IC缺失有些是在母源染色体上新发生的,再发风险很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IC缺失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从而造成家系多名AS患者。因此,对于家系中有多名AS患者时,容易被误认为是其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基因病或者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当受累后代都是男性时),因为此种异常只有在通过女性传播时才会导致不正确的母源印记从而产生异常的后代。该家系有多名患者,包含男性女性患者,父母表型均正常,因此往往在遗传方式推测上往往会认为是染色体结构异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遗传病,没有充分意识到印迹缺陷相关疾病的可能。
IC在印记重设和维持方面起着调控作用,15q11q13包含一组印迹基因,在IC的控制下表达,其中一些父源性等位基因表达,另一些仅母源性等位基因表达。UBE3A基因位于15q11-13区域,在人大脑的海马与小脑中,只有母源性等位基因特异表达。AS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中母源表达UBE3A的功能失活导致 [ 4 , 5 ]。主要的分子病因包括(1)母源性15q11-q13关键区域缺失(75%),(2)父源性单亲二倍体(1%~2%),(3)印迹中心缺失(10%~15%),(4)印迹缺陷(3%)(不包含印迹中心缺失);母源性UBE3A基因突变(5%~10%) [ 6 ]。其中母源性15q11-q13关键区域缺失和父源性单亲二倍体往往是源于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发生错误所致,通常再发风险不高;相对而言,印迹缺陷或者母源性UBE3A基因突变可能会通过表型正常的母亲遗传,再发风险高达50%,往往会导致家族有多个患者产生。临床高度怀疑AS的患者,尽管有很多分子检测方式去确认,但是相对全面的检测方式是甲基化的方法,首选MS-MLPA,可以检出80%的AS病例,当然还有一部分5%~10%患者是UBE3A基因的突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检出。总之,在AS分子诊断的临床路径中,无论是家族中单个患者还是多个患者,首先还是建议甲基化检测,建议按照EMQN/ACGS指南路径进行( 图3[ 7 ]
应用MS-MLPA进行AS的分子病因分析的检测策略。
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表明AS患者的表型与其分子病因相关。携带染色体15q11.2区域大片段缺失(含 UBE3A基因)的患者临床表型更加严重,表现为严重的智力障碍,早发癫痫,小头畸形及皮肤色素减退等 [ 8 ]。单亲二倍体及印迹缺失的病人通常临床表型相对较轻,小头畸形、癫痫和色素减退发生率低,且共济失调较轻和认知能力较好 [ 8 ]。本文几例家系患者表现为显著的语言发育落后,小头畸形,以及共济失调,临床没有癫痫发作和色素减退的症状。本文患者在之前的检测中没有被真正识别除了是对印迹相关分子病因的认识不足,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对AS疾病的临床认识不足,AS临床表型谱广泛,有一些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会有AS-like的表现。建议仔细审查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结果。在染色体疾病中 [ 9 ],最常见的是1p36染色体缺失,17q21的微缺失,以及22q13的末端缺失与AS的临床表现有重叠, MECP2基因的Xq28重复也可能出现AS的表型。一些患者的2q23.1微缺失(包含 MBD5),其临床和行为表型与AS相似。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睡眠障碍是这组病人的共同表现。在单基因疾病中 [ 9 ],在位于Xq染色体上的 MECP2基因单倍体功能不足引起的Rett综合征,在婴儿期区分Rett综合征和AS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两者都可以表现为小头畸形、共济失调和经常微笑。Rett综合征可以通过发育倒退史、刻板动作、阵发性过度换气来区分,同时男性Rett综合征很少见。如果有早发癫痫,应考虑CDKL5基因的异常。Mowat-Wilson综合征是由 ZEB2基因突变导致,导致严重的学习障碍、语言能力受限、癫痫发作和类似AS的特征性面部特征有关。Pitt-Hopkins Syndrome (PHS)是由TCF4基因的异常导致,患者表现为语言缺失、癫痫发作和类似AS的面部特征,同时具有善于社交的个性。PHS的面部外观随年龄增长而变粗,尤其是嘴唇变得突出。可能会出现过度换气和呼吸暂停的情况。 MEF2C基因缺失患者有智力障碍、语言缺失、癫痫发作和刻板的动作。其他比如 HERC2ATRXFOXG1STBPX1SYNGAP1的单倍体功能不足显示出一些与AS重叠的表型特征。以上与AS有表型重叠的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可以通过仔细审查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疾病的遗传方式,遗传学检测包括拷贝数变异检测以及全外显子测序进行鉴别和排除。
总之,本研究报道了家族性多个AS病例,由遗传自母亲的IC缺失导致的甲基化异常从而导致AS;致病基因的明确帮助该家庭实施了产前诊断,避免了患儿的出生,同时为此家庭的准确再发风险评估及再生育做出有效的指导;临床疑诊AS患者建议首选MS-MLPA检测。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CA . Neurological aspects of the Angelman syndrome. Brain Dev, 2005;27(2):88-9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Williams CA , Beaudet AL , Clayton-Smith J ,et al. Angelman syndrome 2005: updated consensus for diagnostic criteria. Am J Med Genet A, 2006;140(5):413-41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Tan WH , Bacino CA , Skinner SA ,et al. Angelman syndrome: Mutations influence features in early childhood. Am J Med Genet A, 2011;155A(1):81-9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Vu TH , Hoffman AR . Imprinting of the Angelman syndrome gene, UBE3A, is restricted to brain. Nat Genet, 1997;17(1):12-1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Albrecht U , Sutcliffe JS , Cattanach BM , Beechey CV , Armstrong D , Eichele G , Beaudet AL . Imprinted expression of the murine Angelman syndrome gene, Ube3a, in hippocampal and Purkinje neurons. Nat Genet, 1997;17(1):75-7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Buiting K , Clayton-Smith J , Driscoll DJ ,et al. Clinical utility gene card for: Angelman Syndrome. Eur J Hum Genet, 2015;23(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Beygo J , Buiting K , Ramsden SC ,et al. Update of the EMQN/ACG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olecular analysis of P rader-Willi and Angelman syndromes . Eur J Hum Genet, 2019;27(9):1326-134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Varela MC , Kok F , Otto PA ,et al. Phenotypic variability in Angelman syndrome: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deletion classes and between deletion and UPD subjects. Eur J Hum Genet, 2004;12(12):987-9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9]
Tan WH , Bird LM , Thibert RL , Williams CA . If not Angelman, what is it? A review of Angelman-like syndromes. Am J Med Genet A, 2014;164A(4):975-99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余永国,Email: nc.defudabe.umshsuyouggnoy
B

肖冰,范燕洁,余永国.印迹中心缺失导致家族性天使综合征:病因到产前诊断[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2(2022-01-17).http://journal.yiigle.com/LinkIn.do?linkin_type=cma&DOI=10.3760/cma.j.cmcr.2022.e00263.

C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研究不存在利益冲突
D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 (202140103)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