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病例报告
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治疗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姚汉清
王正东
朱湘平
徐兴祥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902-00617
499
60
0
0
2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分布于皮肤、黏膜、眼部和神经系统,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预后较差。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应用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PD-1)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

引用本文

姚汉清,王正东,朱湘平,等. 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治疗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04):392-395.

DOI:10.3760/cma.j.cn112147-20210902-00617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患者女,62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肺占位2周”于2020年7月27日就诊于我院。患者2周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右肺上叶占位(具体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以“右肺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患者偶有右侧肩胛骨区阵发性疼痛,喝水时感咽部至胃部灼烧感,无其他不适症状。既往10余年前有“胃出血”病史,保守治疗后好转;有“肩周炎”病史。否认烟酒不良嗜好,但配偶长期吸烟。无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意识清楚,精神尚可,口唇无发绀,呼吸平稳,胸廓无畸形,两侧触诊语颤正常,叩诊两肺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入院后行血常规、感染生物标志物、结核抗体、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系统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浓度4.42 g/L,D-二聚体1.32 mg/L,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降部隆起。胸部增强CT(2020年7月28日):右肺上叶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较大径面54 mm×50 mm,CT值约35 HU,边缘欠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最高约68 HU。右肺门见结节影,最大径约15 mm,纵隔居中,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两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影( 图1 , 2 , 3 )。入院诊断:右肺上叶占位肿瘤?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反流性食管炎;浅表糜烂性胃炎。2020年8月4日肺穿刺病理可见异型细胞呈巢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灶区见色素沉着( 图4,5 )。免疫组化( 图6,7 ):CKpan(-)、HMB45(+)、S-100(弱+)、Melan-A(+)、TTF-1(-)、NapsinA(-)、P40(-)、P63(-)、LCA(-)。(肺)HE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排除转移后考虑原发。进一步查头颅增强MRI:脑内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双侧额顶颞叶多发缺血灶。脑部呈老年改变,室周脑白质变性。全腹部CT平扫:左肾微小结石;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显示。骨扫描:第9、10、11胸椎右侧缘,第2、3、4腰椎放射性浓聚稍增高,建议定期复查;双侧膝关节、右足放射性增高,考虑退行性改变。确诊:右肺上叶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T3N1M0,ⅢA期)。
初诊时胸部增强CT(2020-7-28)显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较大径面约54 mm×50 mm,边缘欠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图1为肺窗,图2为纵隔窗 初诊时胸部增强CT(2020-7-28)显示右肺门结节影,大小约15 mm,考虑为肿大淋巴结 肺穿刺组织病理:HE:镜下见异型细胞呈巢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灶区见色素沉着,图4为低倍放大,图5为高倍放大 免疫组化:HMB45(+)高倍放大(图6),Melan-A(+)高倍放大(图7) 信迪利单抗治疗1个周期后(即用药后38 d)复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肿块影,较大径面约29 mm×35 mm,与前次比较明显减小;其中图8为肺窗,图9为纵隔窗 图10,11 信迪利单抗治疗18周期后(即用药后近14个月)最近复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肿块影,较大径面约21 mm×17 mm,较前继续缩小;其中图10为肺窗,图11为纵隔窗 最近复查胸部CT(2021-10-4)显示右肺门稍饱满 肺穿刺组织PD-L1(22C3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TPS 30%(肿瘤细胞含量80%)低倍放大
胸外科会诊建议先行免疫治疗2~3周期后复查,如能降期,再考虑手术。2020年8月11日开始应用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克隆抗体200 mg,1次/3周单药免疫治疗。治疗后1个月复查胸部CT(2020年9月18日):右肺上叶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较大径面约29 mm×35 mm,与2020年7月28日比较,明显减小( 图8,9 ),右肺门稍饱满。疗效评估为PR(缩小约为35.2%),继续原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2021年10月4日复查胸部CT:右肺上叶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较大径面约21 mm×17 mm,较前继续缩小(图10,11),右肺门稍饱满( 图12 )。至目前为止,患者共完成20周期信迪利单抗单药免疫治疗,末次治疗时间:2021年10月29日,总疗效PR(缩小约为61.1%)。目前一线治疗时间近15个月,病情持续缓解,胸部CT提示病灶进一步缩小,患者一般状况良好,ECOG PS评分0分,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呼吸系统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
分子检测:BRAF V600E突变阴性,PD-L1(22C3):TPS 30% CPS 32(肿瘤细胞含量80%, 图13~15 )。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非上皮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以发生于口腔、食管、肛门、阴道等,一般有皮肤或黏膜黑色素瘤/痣病史。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PMML)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01%,占MM的0.4% 1,在过去30年文献中仅报道了约67例病例。
PMML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2 , 3 , 4:(1)黑色素细胞作为分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于全身各处;(2)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生过程中迁移到呼吸道,在那里转化为恶性癌细胞;(3)黑色素细胞可能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并产生PMML,因为与位于气管、食管和咽部的其他黑色素母细胞具有相同的来源;(4)黑色素瘤细胞可能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因此,PMML的发病机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阐明。
PMML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60岁,男性略高于女性 5,与吸烟无明显相关性 6。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相似,包括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以及与转移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6,多数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胸部C T表现为肺外周单个结节或肿块影,病变好发于左肺下叶,这与肺癌不同,肺癌更容易影响右肺上叶 7。PMML容易发生远处转移,但是纵隔转移率较低。PMML和皮肤、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一致,由巢状的上皮样细胞和(或)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有或无黑色素沉积,坏死及核分裂易见 6。根据PMML的诊断标准 8 , 9,我们认为PMML的诊断必须包括临床特征、放射学特征和病理诊断 10。临床特征包括既往无皮肤、黏膜等处的黑色素瘤切除病史;发病前无其他器官的黑色素瘤。影像学特征包括胸片上的异常阴影和CT上的不规则肿块或结节。病理诊断包括与MM相似的肿瘤形态,黑色素瘤细胞对支气管上皮的侵袭,支气管上皮下的“脱落”或“嵌套”等连接变化以及黑色素瘤通常伴有的复杂形态变化 11,包括:(1)组织结构变化,通常表现为巢状细胞排列、腺泡状、小梁状、乳头状、漩涡状、假花环状或肾小球状;(2)细胞学变异,典型表现为巨大、大型、中型、小型梭形、印戒样、横纹肌母细胞样、浆细胞样细胞或气球样细胞;(3)不同程度的间质改变,如纤维化、黏液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这些变异,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有时比较困难。
PMML的重点鉴别对象为转移性肺恶性黑色素瘤,因此详细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肺部转移性肿瘤在影像学上一般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多位于肺外周,肺门淋巴结可出现融合性肿大且能找到肺外原发病灶。该患者初诊时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以体检发现孤立性肺肿块入院,肺穿刺病理免疫组化提示HMB45(+)、S-100(弱+)、Melan-A(+),考虑到HMB-45是原发性黑色素瘤非常特异的标志物 12,Melan-A对MM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以诊断考虑为肺恶性黑色素瘤。反复询问患者既往病史、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均未发现有可见的皮肤、黏膜黑痣或黑斑,并完善身体其他部位相关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证据。因此排除了其他常见部位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肺的可能性,故诊断为PMML。
PMML复发率高,预后极差,平均总生存期为14.3个月,手术治疗平均生存时间为24.3个月 6。鉴于该病的罕见性,目前PMML 的治疗策略未有统一定论,国内外仍没有相关诊疗指南,包括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也没有明确的PMML治疗指南,PMML 的治疗基本参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案。早期以原发灶完整切除为主,肺叶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为首选手术方式,加上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大剂量干扰素或者免疫治疗等。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晚期的PMML,可以选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靶向药物BRAF抑制剂Dabrafenib(达拉菲尼)或者Vemurafenib(维莫非尼)和MEK 抑制剂Trametinib(曲美替尼)对BRAF V600E基因突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13。然而,相比于高达约50%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存在BRAF突变,在其他黑色素瘤亚型中检测到BRAF突变的程度较小,既往病例分析显示PMML中BRAF突变发生率只有11.1% 14,本例患者即为BRAF V600E突变阴性,非靶向治疗优势人群。如果存在c-Kit突变,可以考虑使用Imatinib(伊马替尼)。对于BRAF野生型突变患者,可以使用CTLA-4抑制剂Ipilimumab(伊匹木单抗)。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PD-1抑制剂用于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相应的药物有Nivolumab(纳武利尤单抗)、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效果甚佳。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拓益)也被NMPA批准应用于黑色素瘤治疗。但是,2021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指出中外黑色素瘤患者PD-1单抗单药疗效差异明显,比如高加索人相较于非高加索人PFS趋向更长,国人占比更高的肢端或黏膜型PFS明显更短,因此降低了免疫治疗的推荐级别或证据等级,然而,《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从未涉及肺原发性黑色素瘤相关内容。其他治疗还包括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或者局部放疗,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① 达卡巴嗪+恩度 ② 替莫唑胺+恩度 ③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 ± 贝伐珠单抗。该患者初诊时分期为T3N1M0(ⅢA期),BRAF V600E突变阴性,PD-L1 TPS 30%,肺部原发灶长径达54 mm,紧贴胸膜,胸外科建议先行免疫治疗2~3周期后复查,如能降期,再考虑手术。结合患者经济状况以及药物可及性,综合评估并充分沟通后超适应症应用信迪利单抗(达伯舒)免疫治疗,这种治疗的选择是基于获批黑色素瘤适应证的三款PD-1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均取得较好疗效,虽然信迪利单抗缺乏相关的临床数据,但我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其他PD-1抑制剂应该也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选择了当时价位最低的患者能够承担的信迪利单抗单免治疗,积极观察其不良反应并评估疗效。治疗后患者未出现任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病情持续缓解,疗效评估为PR,患者对目前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当然这种超适应证用药在临床上是不推崇的,患者和医生均承担很大的风险。本例只是成功的个案,为罕见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针对后续治疗,我们已经反复与患方沟通,建议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应用免疫辅助治疗。但患方认为病灶仍有持续缩小趋势,对手术风险和手术费用有所顾虑,故目前仍拒绝手术治疗,疾病仍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Wilson RW , Moran CA . Primary melanoma of the lung: a clinicopatho 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eight cases [J]. Am J Surg Pathol, 1997,21(10):1196-1202. DOI: 10.1097/00000478-199710000-00010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Shi Y , Bing Z , Xu X ,et al. Primary pulmonary malignant melanom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Thorac Cancer, 2018,9(9):1185-1189. DOI: 10.1111/1759-7714.1279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Peng J , Han F , Yang T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Medicine (Baltimore), 2017,96(46):e8772. DOI: 10.1097/MD.000000000000877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Maeda R , Isowa N , Onuma H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 with rapid progression[J]. 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9,57(12):671-674. DOI: 10.1007/s11748-009-0454-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Carr S , Smith C , Wernberg J .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Melanoma[J]. Surg Clin North Am, 2020,100(1):1-12. DOI: 10.1016/j.suc.2019.09.00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Paliogiannis P , Fara AM , Pintus G ,et al. Primary Melanoma of the Lung: A Systematic Review[J]. Medicina (Kaunas), 2020,56(11). DOI: 10.3390/medicina56110576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Paliogiannis P , Attene F , Cossu A ,et al.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in North Sardinia, Italy[J]. Multidiscip Respir Med, 2013,8(1):45. DOI: 10.1186/2049-6958-8-4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Allen MS , Drash EC . Primary melanoma of the lung[J]. Cancer, 1968,21(1):154-159. DOI: 10.1002/1097-0142(196801)21:1<154::aid-cncr2820210123>3.0.co;2-k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9]
Jensen OA , Egedorf J .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J]. Scand J Respir Dis, 1967,48(2):127-13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0]
Postrzech-Adamczyk K , Chabowski M , Głuszczyk-Ferenc B ,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 case series[J]. Kardiochir Torakochirurgia Pol, 2015,12(1):72-76. DOI: 10.5114/kitp.2015.5057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1]
Cota C , Saggini A , Lora V ,et al. Uncommon Histopathological Variants of Malignant Melanoma: Part 1[J]. Am J Dermatopathol, 2019,41(4):243-263. DOI: 10.1097/DAD.000000000000121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2]
Bagwell SP , Flynn SD , Cox PM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J]. Am Rev Respir Dis, 1989,139(6):1543-1547. DOI: 10.1164/ajrccm/139.6.1543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3]
Colombino M , Sini M , Lissia A ,et al. Discrepant alterations i n main candidate genes among multiple primary melanomas [J]. J Transl Med, 2014,12:117. DOI: 10.1186/1479-5876-12-117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4]
Sini MC , Doneddu V , Paliogiannis P ,et al. Genetic alterations in main candidate genes during melanoma progression[J]. Oncotarget, 2018,9(9):8531-8541. DOI: 10.18632/oncotarget.2398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朱湘平,Email: mocdef.6ab21pxzbszy
B

姚汉清, 王正东, 朱湘平, 等. 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治疗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4): 392-395.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902-00617.

C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