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点内容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疫苗接种问题。
慢阻肺全球倡议及我国慢阻肺指南均推荐慢阻肺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肺炎疫苗,以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慢阻肺患者被确诊后流感、肺炎疫苗的接种状况,尚不清楚。
刘聪等在本期论著栏目中发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初诊患者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真实世界横断面研究”一文,该文调查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门诊初次就诊的慢阻肺患者3 177例,询问患者就诊后1年内疫苗接种状况,分析了与疫苗未接种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慢阻肺患者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及流感联合肺炎疫苗的比例均很低,且缺乏对疫苗的知晓;居住地、吸烟状态、症状与慢阻肺患者未接种疫苗相关;作者建议在对患者进行疫苗的健康宣教中需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针对慢阻肺患者的疫苗接种问题,本刊约请相关专家根据自身的学识经验并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本刊副总编辑孙永昌教授在述评“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流感疫苗接种问题”中指出,我国目前慢阻肺患者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不容乐观,国内的两项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但推行疫苗接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涉及医疗保险、便捷性以及认知、文化、信仰等问题。希望从事慢阻肺防治工作的同道继续关注这一重要问题,共同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慢阻肺患者流感疫苗接种方面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
本刊编委李燕明教授在述评“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疫苗接种率:从临床医师做起”一文中认为,我国慢阻肺患者接种流感及肺炎疫苗现状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既包括经济、地理及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包括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担心流感疫苗导致疾病加重等,建议综合考量提高慢阻肺患者疫苗接种率的各种策略,从临床医师做起,推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融合,采用多模式方法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实现慢阻肺患者健康生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赵一鸣教授在述评“正确选择临床研究方法: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问题”一文中,从方法学角度解读本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流感/肺炎疫苗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真实世界的横断面研究”一文的优点和不足,强调选题紧密结合临床问题和需求的重要性,提出在“一篇论文研究回答一个问题”的框架下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内在质量的必要性和实操性,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合理的技术路线,强调临床研究方法为回答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服务。
本期诊疗方案栏目中刊登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这是在2018年制定的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第一版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根据近2年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证据,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值得重点关注。本期临床病例(理)讨论栏目中刊登了北京协和医院李宜瑶等撰写的一篇针对皮肤结节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讨论,该病例临床资料完整,多学科讨论充分,且有5年的随访资料,但是在审稿过程中,有专家指出该患者的诊断并不明确,特撰写编者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例患者的诊疗思路。值得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