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发生早、发展快,是导致高度近视眼患者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多需要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但高度近视眼患者眼部多伴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性改变,更易出现屈光状态意外、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并发症,因此手术风险远高于单纯白内障。本文针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机、术前管理、预防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提供参考和指导。
引用本文
毕宏生.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J]. 中华眼科杂志,2022,58(05):396-400.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11223-00602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编后
为了满足广大眼科医师在阅读杂志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可获得Ⅱ类继续教育学分的需求,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本刊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联合开设继续教育专栏“专家讲坛”。每年在1~10 期内共刊发10 篇由眼科学分会各专业学组根据临床热点委派相关专家撰写的继续教育文章,文后附5 道单选题,读者阅读后可扫描标签二维码答题,每篇可免费获得Ⅱ类继续教育学分0.5 分,全年最多可获5 分。
近视眼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患病率日趋增高,预计到2050年,近视眼患病率将达到49.8%,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将高达9.8%,中国人的近视眼患病率更是位居世界首位
[
1
]
。白内障则是全球致盲和低视力的首要病因
[
2
]
。高度近视眼患者作为特殊人群,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增加,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优势比(
OR值)为2.79
[
3
]
。其白内障的特点是发病早,多以核性白内障(
OR值为4.55)和后囊膜下白内障(
OR值为2.87)为主
[
4
]
。白内障摘除手术是效果最为确切的治疗方法。
众所周知,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眼轴长、巩膜壁薄、玻璃体液化等解剖结构变化,多合并不同程度眼底病变,包括近视眼性黄斑病变、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等;同时,高度近视眼患者晶状体悬韧带和后囊膜松弛,白内障摘除手术中易出现撕囊不成功、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晶状体脱位等情况,术后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位置异常等并发症。鉴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眼部情况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对于此种复杂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全程规范化、个性化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整体策略和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及方法进行总结,探讨防范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以期全面提升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附录
单项选择题:
1.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的近视眼患病率居世界第()位。
A.1
B.2
C.3
D.4
2.()是全球致盲和低视力的首要病因。
A.屈光不正
B.白内障
C.青光眼
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若选择单焦点IOL,应预留一定的()。
A.远视度数
B.近视度数
C.远视散光度数
D.近视散光度数
4.高度近视眼患者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除进行常规的定期复查外,还应至少每()随访检查1次眼底。
A.1年
B.2年
C.3个月
D.半年
5.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视网膜脱离
B.青光眼
C.后发性白内障
D.人工晶状体移位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备注信息
A
毕宏生,Email:
moc
.6 21ibgnehsgnoh
B
毕宏生.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J]. 中华眼科杂志, 2022, 58(5): 396-400. DOI: 10.3760/cma.j.cn112142-20211223-00602.
C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