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
·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8.001
The Chinese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2022)
Stem Cell Application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uang Xiaojun
·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8.001
9564
2521
0
1
68
15
APP内阅读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8):617-623.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8.001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CMV感染定义为患者体液或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检出病毒蛋白/核酸,包括以下5种类型:
1.原发CMV感染:
首次发生的CMV感染。
2.CMV激活:
内源性潜伏CMV所导致的感染。
3.CMV病毒血症:
在血标本中分离出病毒或检出病毒蛋白/核酸。包括:①CMV-DNA血症:在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DNA;②CMV抗原血症: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检测到病毒PP65抗原。
4.CMV病:
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CMV感染。包括:①CMV综合征:在CMV血症的基础上出现发热、乏力、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等非特异性症状,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且无CMV终末器官疾病;②CMV终末器官疾病:CMV侵犯组织器官并导致相应症状和体征(如CMV肺炎、CMV胃肠炎)。
5.难治性CMV感染:
①难治性CMV病毒血症:接受合理的抗CMV治疗2周后,CMV病毒载量维持不变或上升。②难治性CMV病:接受合理的抗CMV治疗2周后,CMV病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持续进展。
二、CMV感染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根据移植类型的差异,CMV感染的发生率为18%~85%,中位起病时间为移植后32~41 d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亲缘全相合移植患者CMV感染的发生率为18%~55%
[
11
,
12
,
15
,
16
],非亲缘相合移植为65%~70%
[
16
,
17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达70%~85%
[
18
,
19
]。单倍型移植在我国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为主,CMV感染的发生率为60%~83%,中位起病时间为移植后32~37 d
[
11
,
12
,
13
,
16
,
20
,
21
]。近期研究显示,ATG方案和欧美国家常用的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方案CM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
22
]。
三、CMV感染的诊断
(一)CMV检测
1.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CMV-DNA:
2.CMV-PP65抗原检测:
3.病毒分离培养:
(二)CMV病
CMV病多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微生物学证据。目前国际上对CMV病采用"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分级诊断(
表1
)
[
5
]。本共识仅对常见的肺炎、胃肠炎以及视网膜炎进行论述。CMV病诊断标准详见
表2
。
疾病类型 | 确诊 | 临床诊断 | 拟诊 |
---|---|---|---|
CMV肺炎 | 是 | 是 | 是 |
CMV胃肠道炎 | 是 | 是 | 是 |
CMV视网膜炎 | 是 | 否 | 否 |
CMV脑炎 | 是 | 是 | 否 |
CMV肝炎、肾炎、心肌炎、胰腺炎、膀胱炎及其他终末器官疾病 | 是 | 否 | 否 |
CMV综合征 | 否 | 是 | 否 |
巨细胞病毒(CMV)病分级诊断
[
5
]
疾病类型 | 诊断级别 | 临床表现 | 微生物学证据 |
---|---|---|---|
CMV肺炎 | 确诊 | 肺炎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如影像学新发浸润、缺氧、呼吸急促和(或)呼吸困难 | 通过分离病毒、快速培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或DNA杂交技术在肺组织中发现CMV |
临床诊断 | 肺炎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如影像学新发浸润、缺氧、呼吸急促和(或)呼吸困难 | 通过分离病毒、快速培养、定量CMV-DNA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发现CMV | |
拟诊 | 肺炎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如影像学新发浸润、缺氧、呼吸急促和(或)呼吸困难 | 肺组织定量PCR检测发现CMV-DNA | |
CMV胃肠炎 | 确诊 | ①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症状或体征;②内镜下发现黏膜损伤 | 通过组织病理学、病毒分离、快速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或DNA杂交技术在局部组织中发现CMV |
临床诊断 | 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症状或体征 | 通过组织病理学、病毒分离、快速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或DNA杂交技术在局部组织中发现CMV | |
拟诊 | 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症状或体征 | 组织定量PCR检测发现CMV-DNA | |
CMV视网膜炎 | 确诊 | 经眼科专家判定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即可确诊,如无法进行眼科检查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根据核酸检测(如PCR)在玻璃体液发现CMV进行确诊 | |
CMV脑炎 | 确诊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 通过病毒分离、快速培养、免疫组化分析、原位杂交或定量PCR检测(最好)在组织中发现CMV |
临床诊断 | 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②异常的影像学改变/脑炎脑电图改变 | 脑脊液发现CMV | |
CMV肝炎、肾炎、心肌炎、胰腺炎、膀胱炎及其他终末器官疾病 | 确诊 | 累及器官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 通过病毒分离、快速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或原位杂交在活检标本中检测到CMV,同时伴有CMV感染的组织学特征 |
CMV综合征 | 临床诊断 | ①发热≥ 38 °C至少2 d
|
巨细胞病毒(CMV)病的诊断
[
5
]
1.CMV肺炎:
2.CMV胃肠炎:
四、CMV监测
(一)移植前CMV血清学监测
供者与患者CMV血清学状态是影响移植后CMV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也是供者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我国人群中血清CMV IgG阳性比例大于90%,提示CMV潜伏比例高,因此供、患者IgG均为阳性的情况常见。供者IgG阴性患者IgG阳性的组合在中国人群中比例较低,但仍有发生,虽不影响CMV病的发生率,但会导致难治性CMV感染的比例增加
[
44
]。
(二)移植后CMV病毒血症的监测
血标本RT-qPCR是移植后CMV病毒血症监测的首选方法。由于90%以上初次CMV病毒血症发生于移植后100 d内
[
27
],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至少每周检测1次CMV血症。高危人群在移植100 d后仍有较高的CMV病毒血症风险,其发生率可达36%~54%,因此建议在该类人群适当延长监测时长、缩短检测间隔
[
1
,
2
,
27
,
45
,
46
]。
建议:①移植前检测供、患者的CMV IgG水平以指导供者选择,IgG阳性患者应尽可能选择IgG阳性供者,IgG阴性患者应尽可能选择IgG阴性供者;②RT-qPCR作为CMV病毒血症首选的诊断方法;③移植后每周进行1~2次CMV病毒血症检测,持续至移植后100 d,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适当延长监测时长、缩短检测间隔。
六、CMV病毒血症的治疗
为预防CMV病发生而实施的针对CMV病毒血症的治疗,称为抢先治疗。
(一)一线治疗
(二)二线治疗
(三)治疗启动时机
(四)治疗停药时机
我国多数中心采用连续2次CMV-DNA检测阴性或连续2次检测均低于抢先治疗启动阈值作为停药指标
[
11
,
18
,
26
,
60
]。在欧洲,这一标准也得到了多数中心和相关指南的推荐,并规定2次检测应至少间隔3~4 d
[
4
,
59
]。基于我国临床诊疗的现状,建议连续2次检测(每周2次)CMV-DNA均为阴性或低于抢先治疗阈值作为停药标准。
建议:①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可作为抢先治疗的一线药物,缬更昔洛韦也可考虑用于一线治疗;②二线治疗可选择一线未使用的抗CMV药物进行单药或联合治疗,可加用CMV特异性T细胞;③一旦检出CMV血症阳性,原则上需积极干预,启动抢先治疗的阈值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各单位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调整;④连续2次检测(每周2次的频率)CMV-DNA阴性或低于抢先治疗阈值作为抢先治疗的停药标准。
七、CMV病的治疗
(一)CMV肺炎
(二)CMV视网膜炎
通常采用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联合全身抗CMV治疗的策略
[
63
]。建议邀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评估及局部治疗。
(三)CMV脑炎
(四)其他类型CMV病
针对其他类型CMV病的研究较少,可参照CMV肺炎的建议进行治疗。
建议:①CMV肺炎:更昔洛韦作为CMV肺炎的一线治疗选择,膦甲酸钠作为替代,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作为二线方案;②CMV视网膜炎: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联合全身抗CMV治疗为一线方案;③CMV脑炎: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作为治疗CMV脑炎的一线选择,难治性CMV脑炎患者可加用CMV特异性T细胞。
八、结语
CMV感染是严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重要合并症。本共识的发表应有助于提高国内CMV感染的诊疗水平,进而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随着新药研发以及临床研究的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法问世并推动本共识的持续更新。
(执笔:许兰平、刘启发)
参与共识制定和讨论的专家(以专家所在单位的首字母排序,同一单位多个专家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孙于谦、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陆佩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达);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永榕);河南省肿瘤医院(宋永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凌辉);解放军总医院(胡亮钉、刘代红);陆军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张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山东省立医院(王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吴德沛);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罗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医院(孙自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姜尔烈)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备注信息
A
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Email:
nc.
ud e.umjbnujoaixgnauh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