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
ENGLISH ABSTRACT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
戚瑜清
郑洪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4
The sources and spread of Zhong Jing Quan Shu related to Zhang Qingzi
Qi Yuqing
Zheng Hong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Qi Yuq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Zheng Ho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4
361
54
0
0
0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增入《张卿子伤寒论》,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次刊行,是日本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清代光绪年间此书传回国内,经成都邓氏翻刻,并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组成五种书目的张版《仲景全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误认为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之后随着宋本《伤寒论》受到重视,此书被与赵版相区分,但是张版《仲景全书》在临床和文献两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张卿子《仲景全书》;《张卿子伤寒论》;和刻本医籍;《伤寒论》传本
ABSTRACT

The original version and title of Zhong Jing Quan Shu referred to the collection of four books - Shang Han Lun, Zhu Jie Shang Han Lun, Shang Han Lei Zheng and Jin Gui Yao Lue Fang Lun, published by Zhao Kaimei in the Ming Dynasty. Then, Zhang Qingzi Shang Han Lun was written by Zhang Qingzi. After that, a Japanese scholar compiled a new collection based on Zhong Jing Quan Shu held in the Cabinet Library in Japan consisting of three books - Shang Han Lei Zheng, JinGui Yao Lue Fang Lun and Zhang Qingzi Shang Han Lun. The preface and content in this collection was adjusted for some practical purposes and was publish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Manji in Japan (1659). This book, Zhang Qingzi Shang Han Lun was based on Shang Han Lun from the early and mid-Edo period of Japan. It was then returned to China in the Guangxu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soon republished by Deng in Chengdu, with Yun Qi Zhang Jue Lu and Shang Han Ming Li Lun, added as a collection of five books with the same name Zhang Zi Qing Shang Han Lun, being popu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book was understood to be from Zhong Jing Quan Shu published by Zhao Kaimei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two book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when Shang Han Lun publ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drew people's attention. However, Zhang Qingzi Shang Han Lun was still believed valuable for both clinical and literature studies.

Zhong Jing Quan Shu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of Zhang Qingzi ;Japanese-printed Chinese medical book;the vers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ZhengHong, Email: mocdef.3ab61hzgsy
引用本文

戚瑜清,郑洪.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J]. 中华医史杂志,2023,53(02):100-106.

DOI: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4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明代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以下简称“赵版《仲景全书》”),为保存宋本《伤寒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后世研究《伤寒论》版本学的重要文献材料。而在清代另有一版《仲景全书》流传于日本,后传回国内,为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学者真柳诚 1、胡正刚 2对于张版《仲景全书》的书目构成、版本流传,以及与赵版《仲景全书》的区别和联系等均有研究;钱超尘 3则在研究宋本《伤寒论》版本流传时,强调赵版《仲景全书》不可与张版混同。目前可知张版《仲景全书》是由赵版《仲景全书》改编而来,删去了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而以《集注伤寒论》代之,并增加校对眉注;清末自日本传回国内后,又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遂共为5部书流传至今。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尚有一些问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补充张版《仲景全书》的研究内容。如除了增入眉注外,对比张版《仲景全书》的前言、目录及正文部分是否与赵版《仲景全书》不同,以发现较为全面的改编过程;对于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者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故需基于现有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此书的改编者和改编目的;以及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是否曾与赵版混同,其流传又有何影响等等。
1 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过程
1.1 张版《仲景全书》的体例变化
赵版《仲景全书》是由宋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宋本”)10卷、《注解伤寒论》(以下简称“成注本”)10卷、《伤寒类证》3卷和《金匮要略方论》3卷组成。张版《仲景全书》则是在赵版基础上,以《集注伤寒论》代替宋本和成注本而成。
张版《仲景全书》现有最早版本为日本万治二年(1659)寺町弥兵卫等刊本(以下简称“万治本”),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 4,由《集注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和《伤寒类证》3卷组成。《集注伤寒论》,在国内又称《张卿子伤寒论》,是明末清初浙江钱塘医派著名医家张卿子所著。张卿子,原名张遂辰(1589—1668),字卿子,号相期、西农老人,原籍江西,后随父迁居至浙江钱塘。张卿子对《伤寒论》研究甚深,其以《注解伤寒论》为底本,尊成无己注释,博集元至明代20余位医家之注,著成《张卿子伤寒论》。其书详博平正,流传甚广,现存版本有清初圣济堂刻本、清文翰楼刻本、清锦和堂刻本和清刻本等。
除了书目调整外,与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所藏的赵版《仲景全书》 5(以下简称“内阁本”)对比,万治本各书目的前言、目录部分均有调整。《集注伤寒论》前言部分,在保留原有宋本、成注本的序言的基础上,增入了《张卿子伤寒论》中的“凡例”与“音释”,以及《诸家评注姓氏》。此外,还将《伤寒类证》正文之前的《伤寒活人略例》《伤寒卒病论集》、成注本首卷运气图移至《集注伤寒论》前言部分。目录部分则将原有的“仲景全书目录”改为“仲景全书伤寒论目录”,删去宋本的目录,保留成注本的目录,并将目录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改为“成无己注释,诸名家评论”,余下《伤寒类证》《金匮要略方论》的目录移至各自正文之前。
1.2《集注伤寒论》的正文改动
万治本中的《集注伤寒论》所据底本为《张卿子伤寒论》清初圣济堂刻本(以下简称“圣济堂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本。将圣济堂本与万治本《集注伤寒论》进行文字对比,发现《集注伤寒论》中基本保留了圣济堂本的全部内容,但在卷次、文中署名及个别字词方面有改动。
圣济堂本卷次为7卷,卷7包括“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至“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而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依照成注本卷次,将“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至“辨可吐第十九”归为卷8,“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归为卷9,由7卷改为9卷,并增入成注本卷10“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的内容,共为10卷。
圣济堂本的文中署名仅张仲景、王叔和、成无己和张卿子4人,而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依照成注本“朝代+官职/籍贯+人名”的署名格式,对每卷的署名进行了修改,增加林亿、赵开美和沈琳3人的名字,如卷1标题为“集注伤寒论卷第一”,次行署名“汉长沙守张仲景著”“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宋聊摄人成无己注解”“宋祠部郎中林亿校正”“明虞山人赵开美校句,沈琳仝校”“钱塘张卿子参”。
同时,亦发现文中有个别字词的差异。
脱文2例。圣济堂本卷6真武汤方下“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万治本《集注伤寒论》缺“湿淫所胜”之“湿”字;又圣济堂本卷9标题“辨不可吐第十九”,而万治本《集注伤寒论》缺“可”字。
改讹2例。圣济堂本卷2《伤寒例》中“然后暑动传阴而为痎疟”“然后寒冬传阳而为温病”,成注本“传”作“抟”,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亦改为“抟”;圣济堂本卷6甘草汤下“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一服”。宋本与成注本均为“日二服”,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亦改为“日二服”。
讹误2例。圣济堂本卷9“辨不可下第二十”中“脉大为虚以未应下而下之”,万治本《集注伤寒论》“脉”作“外”;又圣济堂本卷9“辨可下第二十一”中“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则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平”皆作“和”。
增文2例。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卷1《平脉法》中“一呼一吸为一息”,而圣济堂本缺“一息”之“一”字,根据成注本补;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卷2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服一升日再服”,圣济堂本缺“服”字,根据宋本补。
另外,在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中可见多条眉注,是改编者为保证书籍的准确性,将圣济堂本内容与赵版《仲景全书》中的宋本、成注本校对所增加的。
1.3 张版《仲景全书》的底本推测
张版《仲景全书》由赵版改编而来。在万治本中,改编者不仅将赵版中的宋本、成注本作为校本,以校对圣济堂本内容,从而形成《集注伤寒论》的眉注,而且还翻刻赵版《仲景全书》中《伤寒类证》《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并增入日文返点符号。那么,改编者使用哪一版本的赵版《仲景全书》作为底本进行校订并改编的?
国内现存的5部赵版《仲景全书》分为2个版本:一为赵开美首刻本,有3部;二为修订本,有2部。钱超尘先生曾称日本内阁本《仲景全书》为赵开美首刻本 6,后经深入研究,发现内阁本存在大量讹误,且首刻本的讹字亦被翻刻之,认为内阁本与国内5部藏本不是同一板木印刷之本,而是日本书坊依据赵开美首刻本翻刻而来的 7。日本内阁本则可以视作第3个版本。
根据钱超尘的研究,对比日本内阁本《伤寒论》与国内5部赵版《仲景全书·伤寒论》,内阁本有4处讹误与首刻本相同,而在修订本中被加以修订。笔者对比万治本《集注伤寒论》的正文与眉注,发现首刻本、内阁本中的2处讹误与之相符合,即卷2“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中“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万治本作“痛”字,眉注示“宋板痛作病”,首刻本、内阁本皆作“病”字,而修订本作“痛”字;卷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桂枝汤服法“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万治本作“漓”字,眉注示“宋板漓作離”,首刻本、内阁本皆作“離”字,修订本作“漓”字。据此,首先可排除万治本以赵开美修订本为底本的可能性。
那么,万治本的底本是赵开美首刻本还是日本内阁本呢?笔者进一步将万治本《集注伤寒论》眉注与赵开美首刻本、日本内阁本的《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进行对比,以期作出进一步推测。所用赵开美首刻本为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赵版《仲景全书》 8(以下简称“中研院影印本”),所用日本内阁本为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所藏的赵版《仲景全书》电子文献。
万治本《集注伤寒论》中共有731条眉注,除去重复的1条,共为730条眉注,大多以“宋板……”“成本……”的格式进行叙述,多数眉注内容均与2个版本相符合,但亦可见有个别不同。其中校对内容与日本内阁本相符合,而与中研院影印本不符合的眉注有8条,见 表1 第1~8条;校对内容有错讹,与中研院影印本、日本内阁本均不符合的眉注有8条,见 表1 第9~16条。 表1 “位置”栏中,数字表示所在卷数、页数、眉注自右向左的顺序,如“卷2-17b-2”表示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卷2第17页b面自右向左第2条眉注。
序号 位置 万治本 中研院影印本 日本内阁本
1 卷1-1b 成本诸作凡 成本作“诸” 成本作“凡”
2 卷2-17b-2 成本今作令 成本作“今” 成本作“令”
3 卷2-19a-2 成本重病作病重 成本作“重病” 成本作“病重”
4 卷4-11b-2 按前此虽热入血室句下别本有而无血结寒热不可与小柴胡汤发汗以犯上焦热入血室向脱今补 成本无此眉注 成本有此眉注
5 卷4-28b-2 成本水气作水道 成本作“水气” 成本作“水道”
6 卷5-9b-3 成本火微作微火 成本作“火微” 成本作“微火”
7 卷5-20b-5 成本灌作内 成本作“灌” 成本作“内”
8 卷9-4a-2 成本为作谓 成为作“为” 成本作“谓”
9 卷1-40b-1 成本冷下有是字 成本无“是”字 成本无“是”字
10 卷2-40b-3 成本后作复 成本作“后” 成本作“后”
11 卷4-5b-2 宋板注七味水结附 宋本“八味水结附” 宋本“大味水结附”
12 卷4-22a-3 成本其里之其字无 成本有“其”字 成本有“其”字
13 卷5-23a-2 宋板喘冒一作喘息 宋本“一作怫郁” 宋本“一作■■”(作字下有两个墨钉)
14 卷5-34a 成本无微而之而字 成本有“而”字 成本有“而”字
15 卷6-8a-1 成本知死作便知 成本作“便死” 成本作“便死”
16 卷6-18a-2 宋板出者愈之下有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十二字 宋本无该十二字 宋本无该十二字
万治本眉注与两版《仲景全书》校对录异
根据 表1 可知,万治本眉注内容与日本内阁本更为接近,同时,校刻者在校录时较为潦草,出现了部分错误眉注。故笔者推测万治本眉注是根据内阁本《仲景全书》宋本、成注本所校对而来的,全书则是以日本内阁本为底本进行改编的。
另外,笔者还将万治本、中研院影印本、日本内阁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方论》进行了对比,结论也如同上述推测,即张版确是根据赵版的日本内阁本改编而来的,因篇幅所限不具体列出。
2 张版《仲景全书》改编者和改编目的
2.1 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者
当前并无直接文献表明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者是谁,学者皆综合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推测。真柳诚认为作此改编的是日本学者 1。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增加的校对眉注,表明明清时期中国医籍东渡后,日本学者接受中国医学,同时加以日本化,故又将张版《仲景全书》称为和刻版《仲景全书》。而胡正刚认为张版《仲景全书》是由张卿子本人手定,成书后再传入日本的,其所依据的是万治本的内封页刻有“张卿子先生手定”字样 2
首先,笔者认为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者不是张卿子本人。根据清代雍正《浙江通志》 9载,张卿子的著作有《射易淡咏》4卷、《湖上编蓬宅编白下编衰晚编》各1卷,并未记载有《仲景全书》。宋代校正医书局整理校勘《伤寒论》,使得研习《伤寒论》有了标准本,但宋本《伤寒论》在明代流传较少,即使赵开美复刻宋本,至清初亦极少传世。明代通行的《伤寒论》传本是成氏《注解伤寒论》,明代伤寒类著作亦多以成本为底本 10。根据《张卿子伤寒论·凡例》云:“是书仲景自序原为十六卷,至叔和次为三十六卷,今坊本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两为一,十卷仅次遗方,先后详略非复仲景、叔和之旧矣。” 11可知张卿子看到的《伤寒论》传本应该也是成本。
张卿子对《注解伤寒论》的卷次作了改变,“今依辨平脉法为第一卷,自伤寒大例及六经次第不复,妄有诠次,止以先后匀适约为六卷,其遗方并入论集,便于简阅” 11,由10卷改为7卷,遂著成《张卿子伤寒论》7卷本。但万治本《集注伤寒论》卷次仍为10卷,与成注本卷次相同。若张版《仲景全书》为张卿子所定,那何必又将原有的7卷本再次改为10卷本呢?故以此判断张版《仲景全书》不是张卿子本人所定。其次,国内并无更早于万治本的张版《仲景全书》,并且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所示,笔者调研了《张卿子伤寒论》的清初圣济堂刻本、清锦和堂刻本、清文翰楼刻本和清刻本,发现国内现存《张卿子伤寒论》刻本均为7卷本,无10卷本,故推测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者亦不是国内学者。
笔者认同真柳诚教授的观点,认为改编者可能为日本学者。《张卿子伤寒论》传入日本后,日本万治二年(1659)由日本学者将其与赵版《仲景全书》中的《金匮要略方论》《伤寒类证》首次合订成书并刊行。除了上述增加眉注和修改卷次之外,从内封页亦可发现联系。万治本内封页有“张卿子先生手定/伤寒论/成无己注附诸名家、圣济堂藏板”三行文字,与圣济堂本内封页相同( 图1 ),此后再刊刻时才将内封页“伤寒论”字样改为“仲景全书”字样,同时保留“张卿子先生手定”字样 1,故易使后人误认为此书为张卿子所合定。
清初圣济堂刻本牌记(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2.2 张版《仲景全书》的改编目的
明清时期中国大量医籍传至日本后,被日本学者重新刻印,被称为和刻本医籍。此时期日本进入江户时期,社会稳定,文化教育方面发展迅速,但瘟疫频繁肆虐,促使学医者人数增多,医书需求量亦大幅增加 12。同时,出版业的兴盛为日本刊刻中国医书提供了条件,故在江户时期,和刻本医籍大量刊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既然日本学者翻刻了赵版《仲景全书》,即日本内阁本,又为何将其进行改编,形成另一版《仲景全书》?
根据真柳诚 13研究,日本学者有选择性的对中国医籍进行刊刻,经典医书的注释本和刻要比白文本和刻提前40~50年,表明日本习医者在早期学习中医时,以阅读注释本为主。赵版《仲景全书》中的宋本为白文本,较为难解,成注本内容基于宋本,又有注释,较宋本更为易读。但二者与《张卿子伤寒论》相比,则后者以成注本为底本,既保持了原本的条文编次顺序和成无己的所有注释,又增加了后世多位医家的注释,更具实用性,更便于初学者阅读。
和刻本医籍多为小型、薄本医书,这与当时国内畅销并传入日本多为大型医籍的特点正好相反,体现了日本对中国医籍有独特的出版需求。同时,日本刊刻者会针对一些丛书进行加工再编的工作,如篇幅过大不利于刊行时,便选择性刊刻部分内容,或因医籍过多,考虑到读者难以全部阅读,便经节选、删订等工作,集诸家之说而汇成一书,并以“集钞”“撮要”等词命名 14。故以注家更为全面的《张卿子伤寒论》以替代宋本和成注本,并称其为《集注伤寒论》,出版时也更加节省篇幅。另外,从《张卿子伤寒论》的注释看,除了保留成注本原文外,在增补的其他注家中,以王肯堂之论最多。书中采录了自宋金元至明代的26位医家的注释,其中有13位医家的注释内容,与《证治准绳·伤寒》中重复;有6位医家的部分注释内容,与《证治准绳·伤寒》中重复。可见张卿子所辑注释与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相仿,不同的是《证治准绳·伤寒》内容更加详博,该括百家,而《张卿子伤寒论》则显得精简。据记载,《证治准绳》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记录数有17次,但在日本和刻次数却只有1次 1315,可见日本学者倾向薄书的特点,亦或可知《张卿子伤寒论》在清代流传较少,未受重视,反而在日本受到欢迎的原因。
万治本之后的和刻版《仲景全书》依旧于内封页保留“张卿子先生手定”字样,此亦体现了和刻本善于保持医书原貌,同时,笔者猜测此亦与张卿子之名在日本较有声誉相关。张卿子除却医家身份外,还是一位文人,“所著书甚多,其丹黄评定凡百余种行世” 16。其参订的多部书籍传入日本,较为著名的有《唐宋丛书》《竹书纪年》《高士传》《文心雕龙》等,并且经张卿子署名校阅的《高士传》在日本也有多次刊行。日本医家丹波元胤在1819年所著的《中国医籍考》中“张仲景《伤寒卒病论》”条末引“张遂辰《仲景全书》”,“亡名氏《运气图解》”条下称“张卿子仲景全书”,可见张卿子声誉之高 17 ]1396
3 张版《仲景全书》的流传
3.1 张版《仲景全书》的版本流传
张版《仲景全书》在日本江户时期共刊刻了5个版本,后续4个版本皆以万治本为底本翻刻 1。晚清时期,张版《仲景全书》由日本医家带回中国,在沪上被胡乾元之孙发现,向日本医家借取,胡氏抄录全书并交由成都邓少如刊刻,此事载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成都崇文斋邓氏所刻的张版《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光绪本”)的序言中。光绪本是根据日本宝历六年(1756)出云寺和泉等京都十书坊再校本所复刻的,在原有3部书的基础上,又增入了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曹乐斋《运气掌诀录》,共为5部书。之后国内学者又以光绪本为底本,刊刻了4个版本张卿子《仲景全书》 1
与万治本相对比,光绪本《集注伤寒论》的前言部分删去了首卷《运气图解》《伤寒活人略例》,增加了胡乾元《重刊仲景全书叙》;“仲景全书伤寒论目录”中删去首卷内容,目录自第1~10卷。另外,光绪本《集注伤寒论》还删去了文中部分眉注,主要集中在卷2,在保留的眉注中亦有多处文字错讹缺漏,且原本万治本中有错讹的眉注未被修订,可见光绪本翻刻过程中未经细致地校勘。
3.2 张版《仲景全书》被误认为是赵版《仲景全书》
张版《仲景全书》在日本刊刻年份主要集中在江户时期的前中期,对比《伤寒论》《注解伤寒论》单行本的和刻年份( 表2 ),可见张版《仲景全书》中的《集注伤寒论》一书是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对于《伤寒论》文本知识的普及、日本古方派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上文提到《中国医籍考》记载有“张卿子仲景全书”之称,但丹波元胤并未认识到此书非赵版《仲景全书》,其在书中认为《集注伤寒论》为赵开美所著,而张卿子仅为参订者之一,“按是书所採,成氏注解之外,凡二十有二家,辑孴颇为详博,……盖开美辑书之时,各为参订者,故附入其说也” 17 ]429 。故张版《仲景全书》在日本流传过程中,实与赵版混同。
书名 和刻年份

江户前期

(1611—1690)

江户中期

(1691—1780)

江户后期

(1781—1870)

张版《仲景全书》 1659,1668 1756 1789
《伤寒论》 1668 1715,1743,1775,1779 1797,1800,1801,1816,1823,1827,1839,1844,1856
《注解伤寒论》 - - 1835,1844
张版《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解伤寒论》三书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刊刻年份对比

注:根据小曾户洋所著《和刻本汉籍医书综合年表——书名索引》 [ 15 ] 整理

江户后期,受儒学考证派的影响,日本医学考证派兴起,医家重视宋本《伤寒论》的价值,认为“择最古且善者”才能知古人之意 18,宋本《伤寒论》的和刻本逐渐增多,并且日本学者开始将江户前期所流行的《仲景全书》与赵版《仲景全书》进行区分。在《伤寒论》各翻刻本中,当以日本安政三年(1856)《翻刻宋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安政本《伤寒论》”)为最佳,该本是1851年丹波晓湖从枫山秘府中借得赵版《仲景全书·伤寒论》翻刻而来。丹波元坚为该本《影刻宋本伤寒论序》云:“而此间唯存宽文中传刻本,其本出于明赵清常《仲景全书》中,而清常原刊,亦未之见。在近时,则虽宽文本日就散佚,世徒有坊间谬种盛行,学者就陋沿讹,动辄为别风淮雨,眩其心目,虽欲求古而从之,其道无由,岂可不痛叹耶?” 19宋本《伤寒论》在日本首次和刻是在宽文八年(1668),是日本学者冈岛玄提以赵版《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底本所翻刻的,但彼时尚未受到医家推崇。待到丹波元坚之时,其学术价值才逐渐凸显,而此前流行的其他《伤寒论》传本则被视为“坊间谬种”,张版《仲景全书》亦包括其中,故丹波氏痛叹“学者就陋沿讹”。同时,日本学者森立之在《经籍访古志》中更直接指出张版《仲景全书》乃为冒称者,“世更有除此经全文及成氏注解换以张卿子《集注伤寒论》而仍冒以《仲景全书》者,非赵氏之旧也” 20
清末民初,张版《仲景全书》在国内多次刊刻,笔者推测亦与其被误认为是赵版《仲景全书》相关。清末之时,赵版《仲景全书》仅珍藏于私人之手,未有显露,难觅宋本《伤寒论》。江西武阳人胡乾元听闻沪上日本医家有《仲景全书》,误认为是赵版《仲景全书》,“此仲圣之原书,中国所传久经窜易,不图完璧尤存于海外也” 21。1908年山东临清人徐坊购得赵版《仲景全书》,在首页题记中云其友曾重金购此书而不得,仅得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并且称当时蜀中有人翻刻日本安政本,“近蜀中又有刻本,亦从日本出” 22,但此蜀中刻本实际是张版《仲景全书》的光绪本。
受日本考证派的影响,宋本《伤寒论》的价值在国内逐渐凸显。日本安政本《伤寒论》传入国内后受到恽铁樵、陆渊雷等多位医家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后,宋本《伤寒论》的版本开始增多。张版《仲景全书》亦与赵版相区分而少于研究,范行准《栖芬室善本医书叙录》中“《仲景全书》二十六卷(明万历赵开美原刊)”条云:“全书在日本有宽文等刊本(按:实为张版),多所变更,已非常之旧,吾国光绪间,又从日刊本重新翻,盖易他书,去清常原刊更远矣。” 23
4 结语
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以实用为目的,对赵版《仲景全书》《张卿子伤寒论》进行改编而来的,体现了中医书籍的日本化。其在日本江户时期受到欢迎也说明了日本具有不同于国内的市场需求。清末国内学者复刻之时,又增入二书,使之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森立之、钱超尘强调两版《仲景全书》的不同,在宋本《伤寒论》版本流传研究中更注重赵版《仲景全书》,相比之下张版的文献价值则略逊一筹。但日本学者在改编过程中,依旧注重校勘,将《张卿子伤寒论》与宋本、成注本的差异之处均以眉注形式标出,可以看出其对待医籍的删减取舍亦持谨慎态度,表明日本学者在追求实用的同时,亦坚持保留原貌。从这一角度看,张版《仲景全书》在版本文献研究中亦有其独特之处,有助于宋本和成注本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1]
真柳诚. «仲景全书»解题[M]//小曾户洋,真柳诚. 和刻汉籍医书集成 第16辑. 东京:株式会社, 1992:8-1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胡正刚,陈莉. 张卿子«仲景全书»版本流变简考[J]. 中医文献杂志, 2012,30(1):5-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三[J]. 医古文知识, 2004(4):26-31.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佚名. 仲景全书[M]. 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写字台文库藏日本万治二年(1659)寺町弥兵卫等刊本.
[5]
赵开美. 仲景全书[M]. 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校刻本.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二[J]. 医古文知识, 2004(3):28-3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钱超尘. 日本内阁本«伤寒论»不是赵开美本原刻本[J]. 中华医史杂志, 2010,40(6):346-35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赵开美. 影印赵开美«仲景全书»本[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
[9]
凤凰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雍正浙江通志6[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4113,4280.
[10]
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徐国仟[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106-108.
[11]
张遂辰. 张卿子伤寒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凡例.
[12]
陈静,张萍. 日本儒医群体的产生与演变[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1(4):247-25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3]
真柳诚,梁永宣. 日本江户时期传入的中国医书及其和刻[J]. 中国科技史料, 2002(3):55-7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4]
中山步. 和刻本清人著述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0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5]
小曾户洋. 和刻本汉籍医书综合年表——书名索引[J]. Journal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dical History, 1991,37(3):407-41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6]
凤凰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康熙浙江通志 2[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458.
[17]
丹波元胤. 中国医籍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18]
廖育群. 扶桑汉方的春晖秋色:日本传统医学与文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264.
[19]
钱超尘. 影印日本安政本«伤寒论»考证[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8:2.
[20]
涩江全善,森立之. 经籍访古志[M]. 杜泽逊,班龙门,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64.
[21]
钱超尘,温长路. 张仲景研究集成:增订本[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5:124.
[22]
钱超尘. 中国医史人物考[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329.
[23]
王咪咪. 范行准医学论文集[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503.
备注信息
A
郑洪,Email: mocdef.3ab61hzgsy
B
戚瑜清, 郑洪.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J]. 中华医史杂志, 2023, 53(2): 100-106.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4.
C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8ZDA175)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