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
ENGLISH ABSTRACT
吴门抄本医籍《杨寿山医案》考略
刘昊辉
薛昊
陈仁寿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809-00111
Yang Shoushan Medical Cases in the Wumen Medical School
Liu Haohui
Xue Hao
Chen Renshou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Liu Haohui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Su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uzhou 215101,China
Xue Hao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Chen Renshou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809-00111
434
87
0
1
1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抄本《杨寿山医案》1卷,孤本,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主体内容为辑录晚清吴门名医杨寿山的医案。较之杨氏其他存世医案,该抄本具有收载案次最多、病程记载最详的特点,且书中所载医案鲜见于杨氏其他存世著作,较大程度地丰富了研究杨氏临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的史料。考证发现,《杨寿山医案》抄本作者为清末民初吴门医家、书法家黄寿南,该抄本此前未作为黄氏的存世医籍而被登记在册,抄本内容现貌形成的时间上限为1890年。

吴门医派;士材学派;《杨寿山医案》;黄寿南
ABSTRACT

The unique manuscript, Yang Shoushan Medical Cases, is now held by the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It is the medical cases collection of Yang Shoushan, a well-known doctor of Su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medical cases and the details of each case recorded in this book were much more than that in his other existing medical writings. It greatly enrich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Yang'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thought.Its compiler was Huang Shounan, a physician and calligrapher in Su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is book was not recorded as a book compiled by Huang Shounan before now. This book was believed to be completed in 1890.

Wumen Medical School;Shicai School; Yang Shoushan Medical Cases ;Huang Shounan
Chen Renshou, Email: mocdef.6ab21srcjn
引用本文

刘昊辉,薛昊,陈仁寿. 吴门抄本医籍《杨寿山医案》考略[J]. 中华医史杂志,2023,53(02):107-110.

DOI:10.3760/cma.j.cn112155-20220809-0011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本文评分
5 [累计1个]
笔者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编纂的《苏派中医未刊医籍》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其中点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杨寿山医案》抄本1卷,研究发现此乃清末苏州医家、书法家黄寿南此前未被登记在册的一种抄本。学术界鲜见有关孤本《杨寿山医案》的研究,笔者则首次系统考证了医家生平、医案内容、抄本作者、成书时间等史料,认为其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及学术意义,相关研究叙之如下。
1 医家生平述略
杨渊,字子安,又字寿山,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受业于吴门名医沈安伯,为沈氏的入室弟子。杨氏以擅治时疫、伤寒、温病著称于世,为士材学派第6代传人 1,与张大爔、宋兆淇齐名。民国《吴县志》 2“张大爔”条下有其名录:“其后有杨渊、宋兆淇,皆以善治伤寒称。渊字子安,一字寿山,为沈安伯弟子,著《寿山笔记》一卷。”
据《寿山笔记》自序“光绪七年春三月下澣,杨渊子安识,时年六十九” 3 ]4 的记载,光绪七年为公元1881年,加之古人多以虚岁计龄 4,推算杨氏生于1813年前后。清末王霖收录清同光年间吴中名医50余家医案,辑为《吴医汇案》 5 ]517 ,书后“时医里居考”一节谓杨氏“光绪庚辰年卒”,即1880年,此又与上文《寿山笔记》自序所载时间矛盾,因存世文献有限,卒年待考。
杨氏存世著作除本文所述《杨寿山医案》外,另有近代苏州中医藏书家王卓若手抄本《寿山笔记》《杨子安方案》传世 6。清代王霖所辑《吴医汇案》以及槐庐主人(王卓若)抄本《顾少竺方案》中亦保留有杨氏部分医案。另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合药总簿》,书中“治跌闷闭而不醒神效方”后落款为“丁卯嘉平初二日子安识”,且作者行文多以“杨生”自称,故此书亦应为杨寿山手笔。
2 内容考察
《杨寿山医案》1卷,抄本,孤本。书衣左上角有楷书“杨寿山医案”5字。正文由行草书抄就,每页抄录2案次,载有湿温、时毒、伏暑、伏邪、暑湿等时气病,疟疾、痢疾、泄泻、便秘、呕吐、脘痞、咳嗽、淋证、胆胀、肠红、吐血、咳血、便血、水肿、虚劳、 疝、狐疝、流注、内伤寒热、癖块等内科杂症,抱头火丹、对口疽、脑疽、牙菌、牙龈肿胀、牙痈、烂牙疳、内痔、乳娥、烂喉风、乳痈、肛痈、耳痈等外科诸证,月经过多、痛经等妇科病,鳝拱头、鼻 疮等儿科病。其累计记载医案208则,合计280诊次,另附吕仁甫看毛姓患者吐泻案1则。书后有抄录者创作、辑录的对联40余副;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朱砂安神丸、金锁固精丸等常用丸剂名称及其出处,计22条;另抄录《唐太宗文皇帝哀册文》《大唐三藏圣教序》部分内容。
杨寿山其他存世著作的医案体量有限,多见于王霖所辑《吴医汇案》,书中收载杨氏医案如中风、头痛、眩晕、腹痛、疝、疟、痢、鼓胀、泄泻、咳嗽、吐血、痰、疔、丹毒、乳岩、崩漏等病78种,共158则,计189诊次。然此书按病证分类归纳,所载医案较为散乱,缺乏对于病程变化较为完整的记载。王卓若抄《顾少竺方案》所载杨氏方案更是屈指可数。《寿山笔记》多为医论,鲜有医案。因此,相较于上述杨氏存世著作,本册《杨寿山医案》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医案,且对于复诊病人的病情记载更为详实,具有收载案次最多、病程记载最详的特点。综合检索对比发现,书中所载医案鲜见于杨氏其他存世著作,故该版本亦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杨氏临证特色、学术思想的研究史料。
本册医案的基本结构,起首为患者姓氏、性别、住址等信息,间或注以病名诊断。主体部分列述患者症状、体征、病机、治法以及预防调护,因病而异,各有侧重,文辞精炼,无一赘言;理法尽述,而后方药即出。
处方整体风格,于平淡中寓有巧思。其善用药对,如用厚朴配伍紫苏梗以燥湿理气宽中,用栀子、豆豉清热泻火凉血,以木香、砂仁行气止痛,药对相伍,收效甚良。杨氏临证重视顾护中焦脾胃之气,每以益气药、升举药、补血药、理气药并用,共奏益气建中、补而不壅之效;治杂病常以扶正祛邪相合,脏腑气血兼顾;治时病当温则温,当下则下;除湿则慎用苦燥,兼施清养,清滋不使邪恋,发汗不伤津液。如治疗疝气,其反对疏肝导气之法,而是求之于本,主张用肉桂、茴香、橘核、杜仲、荔枝核等温养下焦。对于湿热积滞肠胃之病证,主张使用下法,通因通用,力推大黄一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热下移,肠中之火上冲,设投养阴滋腻,其热淹留,必成痨怯” 3 ]15 。治疗泄泻,若初起挟带表邪者,首推喻嘉言之逆流挽舟法,以风药提解,令邪气外达,兼能胜湿;表邪已解而泄不止者,则以燥湿分利,挟热兼清。诸多临证组方心得,既示人以法度,又授人以技巧,鲜空谈而多启发,因此除本身文献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临床学术价值。
3 抄录者鉴定
本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吴门医家杨寿山的医案辑录,但书中未见有任何证据表明此书为杨寿山手抄。笔者通过对《杨寿山医案》的整理、校勘以及多方比对,确定此系清末吴门医家、书法家黄寿南此前未被登记在册的一种抄本。
黄福申,字寿南,号沁梅,室名不倦庐,生平研习医学,又精书法,遍访吴门名医遗书方案,辑校、精抄《枫江陈莘田先生外科临证》(以下简称《外科临证》)《陈莘田先生医案续集》《顾西畴城南诊治》《顾西畴方案》《七家诊治伏邪方案》《曹仁伯琉球百问》等20种医书,并校黄堂《黄氏纪效新书》。因其抄辑医书较多,故为《杨寿山医案》的鉴定工作提供了诸多有效信息。黄氏手抄《外科临证》中“失荣”一案后批注提及:“宣统二年,为生流痰人立膏方,翻阅一遍,偶纪数言,六十二老医寿南,辜葭十有四日。”宣统二年为公元1910年,推得黄氏生年为1849年。黄抄《心太平轩医案》 7后有黄寿南附记有“寿南七十六岁甲子杏月记”,此处甲子岁为1924年,进一步证实黄寿南生于公元1849年。其卒年存疑待考。
确定《杨寿山医案》抄本作者为黄寿南,其依据有二。
①考察书中批注及落款。“彭升良兄”一案“痰饮内蓄,肺气失宣,宗飞霞法”后,有眉批“飞霞即韩懋也,寿记”( 图1 );书后载抄本作者辑录、创作对联近40副,其中“瑗玉神精可补天真大寿,灵砂玉宝能挽造化生机”之下联,“能”原作“可”,有明显修改痕迹,左侧有小字备注“寿南误”( 图1 )。综合以上两处线索,笔者检索《江苏历代医人志》 8、《中医人名大辞典》 9、《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10等工具书,初步认为该抄本作者为黄寿南。较为确切的证据在于:就称谓而言,古人名字有名(正名)与字(表字)之分,一般情况下,自称多称姓名或名,平辈或尊辈则以字相称更显尊敬。按此逻辑,黄寿南名福申,字寿南,书中所称“寿”“寿南”应为他人之称谓。鉴于此,笔者查阅存世的黄寿南抄本医籍《顾西畴方案》,开篇《顾公小传》之落款:“乙卯夏四月仙诞后二日寿南再记,时年六十七岁。”可知黄寿南确有以字自称之惯例,这在《外科临证》“寿记”“寿南注”的批注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图2 )。
《杨寿山医案》所载“寿记”“寿南误”
《外科临证》所载“寿记”“寿南注”
②考察书法笔迹( 图34 )。黄寿南另有《外科临证》《虞山墩头坵陈氏方案》(以下简称《陈氏方案》)等抄本医籍传世,笔者将《杨寿山医案》与黄氏其他著作的笔迹进行了综合对比。就笔迹的一般特征而言,在书写风貌上,《杨寿山医案》全盘气势贯通,血脉流畅,与黄氏其他抄本风貌趋于一致;字型上,《杨寿山医案》正文字型较方正甚至偏于扁平,字体较大,用药部分的字型则偏瘦长,字体较小,黄寿南抄本《外科临证》《陈氏方案》等亦直观反映了此种具有个人特色的编排;布局上,该抄本医案结构固定,纵向、横向字体间隔适中,段落之间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整体布局匀称,富有观赏美感;字之体势及神态上,《杨寿山医案》全书以行草书抄就,用墨浓厚,用笔老练,行文抑扬顿挫,神态灵动,颇具晋唐遗风及江南文韵,这与黄寿南其他抄本所反映的态势相一致,并侧面体现了黄氏经过规范的书法训练并有独到感悟。笔迹所体现的细节特征尤其是个人独到的运笔、结字、连笔方式特征,为明确抄本作者为黄寿南的最有力的证据。例如,《杨寿山医案》《外科临证》《陈氏方案》中“土”“暑”“书”等字,黄氏在书写长横笔画时往往逆锋起笔,行笔以中锋为主,收笔则藏锋、出锋并见;诸抄本中“蘇”多写为异体字“蘓”,“禾”窄而“魚”宽;“胡”字草写,左边“古”简化为“十”,右边“月”草写为“丨”或“彡”;“连翘”则简写为“連喬”,且“連”的最后一笔捺画往往与“喬”之首笔撇画自然衔接( 图56 ),类似的固定的连笔习惯还见于“陳皮”“赤芍”“澤瀉”等( 图78 )。综合对比书写风貌、字型、布局、字之体势神态等一般字迹特征以及运笔、结字、连笔方式等细节特征,可以确定《杨寿山医案》一书与黄寿南其他存世著作的笔迹一致,即《杨寿山医案》抄本的作者为黄寿南。有别于黄寿南其他行书抄本,《杨寿山医案》所书字体为行草;所用纸张更为薄透;所载医案未按疾病名称分门别类,仅是杨寿山处方笺的抄录。
《杨寿山医案》局部
《外科临证》局部
《杨寿山医案》“连翘”

写法

《外科临证》“连翘”写法
《杨寿山医案》“陈皮”写法
《陈氏方案》“陈皮”写法
4 时间考察
既知该本《杨寿山医案》为黄寿南所抄,结合其他信息,则该抄本现貌的形成时间可以大致确定。
书中吕仁甫看毛姓患者吐泻一案,备注时间为“戊子年六月二十日”。吕仁甫为晚清苏州名医,《吴医汇案》 5 ]517 载曰:“吕仁甫,讳钰,字小庄,住萧家巷。光绪丁酉年卒。”光绪丁酉年为公元1897年。吕仁甫曾与同时期高紫垣、曹沧洲、陆方石、鲍竺生、王赓云、陈莲舫等医家会诊绅富张越阶“伏邪”一病,经黄寿南汇集抄成《七家诊治伏邪方案》。综合各医家生平来看,此处戊子对应1888年。故此抄本的成书时间应不晚于1888年。
《杨寿山医案》抄本后附黄寿南创作、辑录之对联多副,其中摘录有俞曲园(俞樾)为曾沅圃(曾国荃)所撰挽联:“耀旗常虎武龙文。溯始事于楚,告成功于吴,更有大造于晋。(原文此处有“至”,抄本缺如,据他本补缺,下同)去年霖雨灾伤,义粟仁浆,兼施两浙。(钟灵秀三湘七泽)。予谥法者五,建专祠者四,(晋)赠太傅者二。(数列代凌烟盛迹),玉璜金版,足冠千秋。”曾国荃系曾国藩胞弟,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逝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综上,《杨寿山医案》抄本内容现貌形成的时间上限为1890年。目前已知最晚成书的黄寿南抄本医案即前文所述《心太平轩医案》,成书于1924年,《杨寿山医案》的成书年代下限待考,但应在1924年前后。
本书作为医案抄本,医案的产生与抄本的形成之间很可能存在“时差”,故本研究在考察版本时间时,依据有限的资料,着眼于考证确定《杨寿山医案》抄本现貌形成的大致时间范围,即1890—1924年前后,实际医案产生的时间区间应当更早。
5 小结
笔者考证确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杨寿山医案》抄本作者为清末民初吴门医家、书法家黄寿南,抄本内容现貌形成的时间上限为1890年。该抄本收载杨寿山医案案次最多,病程记载最详,且书中所载医案鲜见于杨氏其他存世的著作,较大程度地丰富了关于杨氏临证特色、学术思想的史料。
参考文献
[1]
王鑫,金庆江,金庆雷,. 明末医家李士材学术传承12代谱系研究[J]. 中华医史杂志, 2019,49(1):55-6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卷12[M]. 影印本.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518.
[3]
杨渊. 寿山笔记[M]江一平,巫君玉. 清代秘本医书四种.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4-1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张荣强. 从"岁尽增年"到"岁初增年"——中国中古官方计龄方式的演变[J]. 历史研究, 2015(2):51-67,19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王霖. 吴医汇案[M]俞志高. 清代吴中珍本医案丛刊:第6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51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江一平. 晚清吴中名医杨渊[J]. 中医文献杂志, 1994(4):26-2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徐锦. 心太平轩医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85.
[8]
陈道瑾,薛渭涛. 江苏历代医人志[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369.
[9]
李云. 中医人名大辞典[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1002.
[10]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905.
备注信息
A
陈仁寿,Email: mocdef.6ab21srcjn
B
刘昊辉, 薛昊, 陈仁寿. 吴门抄本医籍《杨寿山医案》考略[J]. 中华医史杂志, 2023, 53(2): 107-110.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809-00111.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