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ABSTRACT
学通中西的民国时期医学翻译家沈石顽
张卫
王嘉伦
曾子玲
梁翠柳
杨应战
夏榕灿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6
Shen Shiwan : A translator for medicin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Wei
Wang Jialun
Zeng Ziling
Liang Cuiliu
Yang Yingzhan
Xia Rongcan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Zhang Wei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Wang Jialun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Zeng Zili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Liang Cuiliu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Yang Yingzhan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Xia Rongcan
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6
0
0
0
0
0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沈石顽是民国时期的医学翻译家和内科医师。通过对沈石顽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进行研究考证,指出沈氏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医著,向国内推介西医病理学、生育学和营养学等知识,并将日本汉方医学特别是和汉医学派的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医生了解汉方医学发展,推进中医科学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沈石顽;民国时期;汉方医学;翻译
ABSTRACT

Shen Shiwan was a translator and physician for both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life and the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Shen Shiwan. It was found that Shen's main contribution were translating medical works, founding journals and opening the door of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Additionally, he introduced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pathology, fertility and nutrition to Chinese medical professionals. He also introduced the medical schools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in Japan, Han Yi) into China. Shen's contribution in medici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in Japan.

Shen Shiwan;Republic of China;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a;translation
Zhang Wei, Email: nc.defcaab.mmcignahzw
引用本文

张卫,王嘉伦,曾子玲,等. 学通中西的民国时期医学翻译家沈石顽[J]. 中华医史杂志,2023,53(02):119-123.

DOI: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6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1 生平
沈石顽( 图1 ),民国时期医学翻译家,内科医师。其原名沈松年,字石顽,浙江四明(明清时期宁波的别称,以境内四明山得名,辖境约当今浙江省宁波、象山、岱山、奉化、嵊泗等市县和慈溪市东南部地区 1)人,生卒年不详。其幼年时家境较为殷实,伯父明玖公曾担任日本长崎领事,家中来访的客人多为日本的文人名士。受此熏陶,沈石顽幼年便开始接触日本语言与文化,并拜日本名士高田丰吉为师,学习日本语言、文字、风俗民情等知识 2 ]3 ,这些经历对其后来从事日本医学文献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成年后沈氏对医学产生兴趣,遂考入当时名医丁甘仁在上海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受教于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祝味菊等中医名家,并迁居上海毛家衡鸿兴里。在校学习期间,沈氏协助曹颖甫完成《伤寒论发微》最后两章内容的校对工作,并付梓出版。毕业后,沈氏于1935年受聘于由王一仁、秦伯未、许半龙、严苍山等人创办的上海中国医学院,任学院教师,教授病理学。
沈石顽
沈石顽热衷于引介与翻译日本医学著作。其作品众多,涵盖内容广泛,除以日本汉方医学的知识为主外,也包含营养学、病理学、生育学等西医学相关知识,为当时中国医生了解日本汉方医学乃至西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译介国外医学著作
近现代学者对沈石顽的研究阙如,这与其缺乏带有个人思想的专著和文章有关。然而,沈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推介和翻译当时日本著名学者的医学著作和文章,通过他对所翻译作品的选取倾向可以窥见其医学思想。
2.1 推介西方医学知识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英人合信氏来粤,编译《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全体新论》等书,被称为科学医学输入中国之权舆 3。1928年5月1日,首善医院院长方石珊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作题目为《日本医学发达史谈》的讲演时说“彼邦(日本)先辈善于启迪而已。启迪之法,舍迻译著作,别无径路,……惟迄今日,译本寥若晨星。併咸同间(1851)闽粤旧本统计之,良莠杂凑不及百余种,较诸日本六十年前德川时代医书之数,尚短其半。然则吾国新医学之不发达,夫亦可恍然于其故矣” 4。方氏之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西医学在当时是“先进”的代表,翻译国外著作和文章是了解和学习西医学的重要途径,但当时所译西医书籍数量不多。处于此种大环境下,沈石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翻译了诸多西医学著作与文章,主要涉及西医学中病理学、生育学和营养学的相关知识。如其1933年翻译日本大川浩所著《生育限制法》 5,介绍了西方生育、节育的有关知识;1934年编写翻译松园渡边熙所著《食物营养分析表》 6和在《家庭医药》发表文章《乳儿人工荣养法(附表)》 7,分别对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营养成分列表阐释,并从营养学的视角阐述母乳不足或乳母有疾病不能哺乳时,用其他乳制品养育乳儿的方法。另如其翻译的日本大野张三所撰《病理学》,系统讲述了西医病理学知识,该书被收录于1937年吴克潜编写的《中国医学院讲义十四种》中,并被作为中国医学院学生的必修教材 8
2.2 引介日本汉方医学思想
日本人称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医学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虽源自中国,但日本医者自将其引入时就开始考察验证其与本国的风土、气候、食物以及人的体质之间的关系,研究适合日本人自身特点的医术。因此汉方医学实际上也是日本本土化的医学,又被称为皇汉医学。与中国本土医学相似,数千年来用以治疗日本人疾病的汉方医学曾一度因为西方医学的输入而逐渐衰颓。至明治初年订定法规,汉方医学几乎被全面消灭。然而,在后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对于汉方医学又重新重视起来,研究和汉药物以及汉医方者相继而至,大有复兴之势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感于汉方医学的复兴,处于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激烈斗争时期的沈石顽遂致力于将日本医者对于汉方医学的思考与研究引入中国。
2.2.1 翻译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与文章
沈氏先后翻译了几部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汉方医学著作,列举如下。①日本医家渡边熙的著作《和汉医学真髓》 2与《和汉医学真髓(续集)》(1931) 9。作者系德国医学博士,曾系统学习西医学知识,归国后任日本各大医院院长,并以西医治疗疾病。但因深感西医治疗乏术,转而学习汉方医学。此二书为其十余年来研习医学经验之总结。二书总论部分首列中日欧美医学历史年表,总结哲学医学与科学医学之共通点,用现代胎生学解释阴阳五行理论和处方等,提炼出和汉医学之精髓,并指出盲目崇拜科学之祸害。各论部分分别论述了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小儿科疾病以及外科疾病如加利爱斯(骨疽、骨疡、骨溃疡)、脊椎加利爱斯等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内容。②渡边熙的著作《汉和处方学津梁》(1934) 10。该书为医方之书,所录方剂以日本医家浅田栗园的方函口诀为蓝本,更搜集整理中国上自汉代《伤寒论》,下至清代《温病条辨》,以及日本大路道三、土佐道寿、名古屋玄医、香月牛山等百余位医家的经验良方精心编译而成。其列方618首,每方以方名(下附出处)、药物、主治等部分组成。少量方剂后有“讨论”,对本方的应用有所发挥,后附病案供读者参考,切合临床实用。③日本著名医家小泉荣次郎的医学史著作《日本汉方医学变迁史》(1935) 11。该书分《本帮医道篇》《和汉药篇》2篇。其中《本帮医道篇》分皇国医药(日本医药)的起源、佛教传来时代、律令制定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织田丰臣时代,以及明治初年和明治维新前后等不同时期,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日本医学的发展。《和汉药篇》分别论述了中国与日本古代的重要本草书籍与知名本草学家。④廖温仁的著作《中国中世医学史》(1935)《中国中世医学史(续)》(1936) 12。该书探讨了从汉代到金元时期中国医学代表性书籍、疾病史、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及医事制度;国外医学(如印度医学、珀斯医学等)理论的输入;中国中世医学对日本的影响等。⑤日本医家马场和光的著作《汉医疗法实验之效果》(1935) 13。该书对比了西医学与汉医学的优缺点,并在系统论述汉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十余种西医疾病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的汉医治疗方法与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沈氏翻译的医著中的部分内容以期刊文章连载的形式刊登于《昌明医刊》《中医科学》《光华医药》等杂志,如《汉和处方学津梁》一文就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光华医药杂志》,文章另名为“良方选译” 14。此外,沈氏还翻译了栗原广三的《汉方药剂之分量考证》 15、栗原爱塔的《汉方药典》 16、大冢敬节的《和汉医药学研究:皮肤病诊断及疗法表》 17等文章,以推广和汉医学。
2.2.2 推崇和汉医学派思想
从沈石顽对所译书籍和文章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对于和汉医学的重视。在沈氏所处的年代,日本研究汉医者又可细分为3个派别。一是纯汉法派,以汉医学为主体,而不夹杂其他学说;二是皇汉医派,其见解较前派略新,有时会引用西医学说,但多以其为攻击的目标;三是和汉医学派,此派将传统汉医学、日本医学和西医学有机融合。那么,沈氏所翻译的医学著作属于哪一派呢?
兹举沈氏所翻译的渡边熙的《和汉医学真髓》为例:“厥阴者,三阴之主阴,寒之极也,外热内寒,或表寒里热,暴急而呈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症状。例如病者热虽高,因虚弱四肢厥冷、饥而不欲食,烦渴不欲饮水,心中热痛,气上冲心,即呼吸迫促,心悸亢进之症状也。食入则吐,或吐蛔,盖因胃中寒而蛔出也。若下痢则不易止,或此时极危险也,此时或可注射加恩夫路及生理的食盐水也。和汉医家此时用麝香、犀角、龙脑等制剂之苏合香丸,或附子煎剂,四逆真武之类。当证候危机之时非附子不足以挽其颓势,此非它药可望其项背者也。例如肺结核末期续发肠结核之患者下痢频数痛,呼吸困难时最为适应之证候也,或为歌妓役者衣薄常受寒,或食菌中毒腹剧痛不已,寒邪入脏之证,以之治疗其功效迅速出乎意外也。” 2 ]86 《伤寒论》六经病中以厥阴病最难理解。渡边熙通过对相关症状、病因病理的分析,试图将伤寒厥阴病与西医疾病进行关联。如其认为对于肺结核末期续发肠结核患者下痢频数痛等症可参考厥阴病的治法来治疗,该见解非常切合临床实用,即以传统东方医学证候学与治疗学为基础,以现代科学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传统医学进行证明与阐释,同时通过与传统医学的比较,客观反映现代医学的优势与不足,最终达到传统医学与西医学相融合的目的。显然渡边氏的医学思想为上述的第三派。在沈氏翻译的医学著作中,此类内容占绝大多数,兹不一一列举。这也间接说明了沈氏的医学倾向为和汉医学派,他认为这一学派“光明正直,略无私见,全以学问之是否为归宿” 2 ]1
2.3 通过译介作品推动中医科学化进程
沈石顽处于有关中医存亡的关键历史时期。从沈氏所选译的医学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在肯定传统医学有效性的基本认识基础上,致力于引介并融合西医知识,进而对传统医学进行发展和改良,这与当时诸多上海中医学者所秉持的“中医科学化”思想如出一辙。“中医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医药学,当时一些中医如丁福保、陆渊雷、施今墨、谭次仲、张赞臣、余无言等主张要维护和发展中医学,必须适应时代潮流,使中医逐渐“科学化”。如余无言在所著《伤寒论新义》中说:“逊清光绪末叶,予鉴于泰东西医学之勃兴,日新月异,而环顾国内医学界,不知改进,几奄奄无声气。怒然忧之。爰纠合同志,移译新书,整理旧籍,用资提倡科学,改造中医。” 18无独有偶,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也探讨了厥阴病:“(恽)铁樵先生以为肠胃病之兼风化者,盖沪上习见之慢性肠胃病。多兼神经衰弱,因忧郁而起,又多兼梅毒,先生臆称梅毒为内风,又以神经为肝,厥阴为肝之经脉,于六气为风木,辗转牵连,以成其说,此实先生心目中之厥阴病,非《伤寒论》之厥阴病矣。” 19其所引恽铁樵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观点虽与渡边熙不同,但将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型相融合研究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中医科学化”思想也被当时上海中医界所推崇。1928年陆渊雷、徐衡之、章次公以“发皇古意,融会新知”为宗旨,成立上海国医学院。而沈石顽即为这所中医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他的工作地点也在上海,因此,他选译书籍的态度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当时上海中医学界主流风气的影响。沈石顽向国人引介西方医学知识和有关日本汉医改造传统医学的优秀作品,无疑为推动中医科学化这一历史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外,沈氏显然也意识到医学史研究在确定中国医学发展方向上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用心翻译了两本医学史著作,一本为《日本汉方医学变迁史》,一本为《中国中世医学史》。希冀读史以明今,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医学发展历史的对比,让国人了解日本汉医学的没落和其中的原因,在中国传统医学生死存亡之际,在他国的失败教训中寻找生存的智慧。
虽然对于“中医科学化”思潮直到今天仍存在争议,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却不失为一条艰难而又有创建性的中医发展之路。从这一点来说,沈氏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3 校对《伤寒论发微》
沈石顽虽被称作医师,但鲜有体现其个人思想的著述。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期间,自幼身体羸弱的妹妹外出时突受惊吓发病,沈氏遂带她至老师曹颖甫处诊治。曹颖甫诊断其为蓄血发狂证,选用《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治疗并获痊愈。这件事使得沈石顽对《伤寒论》倍为推崇,认为“仲师之学,医家之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所以师表万世” 20,并协助曹颖甫完成了《伤寒论发微》最后两章内容的校对工作。
4 创办医学杂志
1935年,沈石顽与许半龙共同创办了《昌明医刊》杂志,并由沈氏担任期刊主编。在杂志的创刊号中,许半龙所撰写的一篇宣言可反映出两人对中医发展所持的基本态度。宣言指出:“百年以来,万国交通欧美学说,与夫技术工艺源源输入,中国本位文化相形见绌……倘能以学术为前提,刻苦研究,互相讨论,则争论愈烈,收获愈丰……倘不能活人疗病,其术虽切合于科学,亦悉足为贵。故在今世界之一书,无论其为法、日也,为英、美也,为非科学之中医,岂能夸口无不死之术,有必治之效。吾知其未能也。” 21该杂志只出版了2期,这2期所刊用的文章,几乎一半以上都是连载。绝大部分内容为当时著名中医对中医传统经典文献的研读,有关中医各科的辨证论治、药物研究以及沈石顽翻译的和汉医学论著。以上内容均间接反映了沈石顽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以及其继承与发扬传统医学的思想。在此期间,沈石顽也担任《中医科学》杂志编辑。《中医科学》杂志创刊于1936年7月,主编为谢利恒,刊行了2卷14期。除此之外,沈石顽也比较关注主流医学之外的民间医药,在其所创办的《昌明医刊》中曾多次向当时著名民间医生周寿朋索稿介绍民间特效单验方。
5 讲授病理学
沈石顽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担任中医病理学教学工作,具体时间不可考,但应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之后。教学期间,他编写《病理学讲义》作为内部教材,原书已不见,《中国医学月刊》中收录了其讲义的部分内容。沈氏指出:“研究疾病之原因及所以变化之理者,谓之病理学。”并将中国病理学的发展时期分为“六气病机之理想时代”“内伤外感分别之时代”“证治演进时代”“中外医学融贯时代” 22。可见,沈氏所讲述的病理学是一个大的范畴,其虽以西医病理学为基础,但也不乏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思考与认识。
6 爱好与修养
民国时期的医家大多有作诗的雅趣。沈石顽也不乏诗作,如刊登于《昌明医刊》的《两后鞱光寺看竹》《题寻梅图》等诗作均属佳作,附列于下。
《两后鞱光寺看竹》:“韬光寺竹森如束,中有响泉漱寒玉。春云连山湿不飞,两过泼翠天地绿。珍珠万斛罢倾泻,高下点滴断不续。碧翁泼水洗春烟,清光照人看不足。琴怀幽冷不可寻,斜阳啼鸟乱山曲。” 23
《题寻梅图》:“朔风吹散同云飞,鸟蹄寒踏朝晖微。垂鞭不敢漫驰骋,木杪残雪穿人衣。长堤玄冰厚千尺,四山如玉银屏围。山中花发自芳洁,向来不怨知音稀。天寒芳草就零落,将遗所思谁与归。” 23
当时的医学杂志多刊登医家的诗词佳作以填充杂志空白,如秦伯未、许半龙等医者均有佳作见刊。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民国医药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
7 结语
沈石顽处在中国中医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当时中西医学思想交汇、论争激烈的中心城市上海。沈氏有对中医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但更多展现了其作为中医人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他发挥个人所长,通过翻译引介大量国外和汉医学以及西医学中的代表性著作及文章来推动中医科学化的进程,是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翻译家。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参考文献
[1]
戴均良.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884.
[2]
松园渡边熙. 和汉医学真髓[M]. 沈石顽,. 上海:昌明医药学社, 1931.
[3]
陈邦贤. 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J]. 中华医学杂志, 1941,27(11):66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方石珊. 日本医学发达史谈[J]. 中华医学杂志, 1928,14(4):210-21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大川浩. 生育限制法[M]. 沈石顽,. 上海:昌明医药学社. 1933.
[6]
松园渡边熙. 食物营养分析表[M]. 沈石顽,. 上海:昌明医药学社. 1934.
[7]
沈石顽. 乳儿人工荣养法:附表[J]. 家庭医药, 1933,1(3):8-11.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裘沛然. 中国医籍大辞典:下[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555.
[9]
渡边熙. 和汉医学真髓:续集[J]. 沈石顽,译.昌明医刊, 1935(1):1-1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0]
渡边熙. 汉和处方学津梁[M]. 沈石顽,. 上海:昌明医药学社, 1932.
[11]
小泉荣次郎. 日本汉方医药变迁史[J]. 沈石顽,译.昌明医刊, 1935(1):1-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2]
廖温仁. 和汉医药学研究:中国中世医学史:续[J]. 沈石顽,译.中医科学, 1936,1(2):116-118;1936,1(3):200;1936,1(4):27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3]
马场和光. 汉医疗法实验之效果[J]. 沈石顽,译.昌明医刊, 1935(1):1-3.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4]
沈石顽. 良方选议[J]. 光华医药杂志, 1935,2(4):39-4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5]
栗原广三. 汉方药剂之分量考证[J]. 沈石顽,译.医林一谔, 1934,9(4):33-3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6]
栗原爱塔. 汉方药典[J]. 沈石顽,译.中医科学, 1936,1(1):55-56;1936,1(2):47-4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7]
大冢敬节. 和汉医药学研究:皮肤病诊断及疗法表[J]. 沈石顽,译.中医科学, 1936,1(2):50,118.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8]
余无言. 伤寒论新义[M]. 上海:千顷堂书局, 1953:5.
[19]
陆渊雷. 伤寒论今释[M]. 鲍艳举,花宝金,侯炜,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426.
[20]
曹家达,曹氏伤寒发微[M]. 汤晓龙,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
[21]
宣言[J]. 昌明医刊, 1935(1):1-2.
[22]
沈石顽. 病理学讲义[J]. 中国医学院月刊, 1932(3):2-4,143-14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3]
王咪咪.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续编:第一辑昌明医刊、国医新声[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241.
备注信息
A
张卫,Email: nc.defcaab.mmcignahzw
B
张卫, 王嘉伦, 梁翠柳, 等. 人物学通中西的民国医学翻译家沈石顽[J]. 中华医史杂志, 2023, 53(2): 119-123.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20328-00036.
C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CI2021A03701)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