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
ENGLISH ABSTRACT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动态脉络膜的报告
国际近视研究院
陈玳西 [翻译]
杨金柳行 [翻译]
何鲜桂 [翻译]
许迅 [翻译]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621-00015
IMI—The Dynamic Choroid:New Insights,Challenges,and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Human Myopia
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
Chen Daixi
Yang Jinliuxing
He Xiangui
Xu Xun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
Chen Daixi
Yang Jinliuxing
He Xiangui
Xu Xun
·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621-00015
1044
230
0
2
6
2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脉络膜是眼部重要的血管层,位于巩膜和Bruch膜之间。早期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脉络膜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的结构,其厚度调节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各种生理学和视觉刺激的影响。本综述总结了脉络膜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并讨论了动物模型中显示的脉络膜、眼球生长调节和近视之间的联系;描述了量化人眼脉络膜厚度的方法和相关挑战;总结了研究脉络膜变化与各种视觉刺激和屈光不正相关差异的文献;并考虑了上述情况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本综述还允许对以下假设进行检验:由药物、光学或环境刺激引起的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变化可预测未来眼轴增长的长期变化,以及短期脉络膜增厚可作为近视控制疗法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推测,但总体结论是目前的证据尚不充分。

近视控制;近视进展;近视管理;脉络膜
引用本文

国际近视研究院,陈玳西,杨金柳行,等.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动态脉络膜的报告[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4,42(02):172-184.

DOI:10.3760/cma.j.cn115989-20230621-00015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脉络膜是眼部的血管层,位于巩膜和Bruch膜之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脉络膜参与了眼生长的调节,对近视的发展和治疗都有潜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对脉络膜及其在近视中的潜在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由Wallman等 [1]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引发的。对鸡的研究表明,脉络膜厚度会根据视网膜离焦的反应而调节,以补偿施加的屈光不正,而这些变化与眼的生长变化相关 [2]。近视动物模型的后续研究为脉络膜在眼球生长调节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证据,这表明脉络膜厚度的双向变化先于并预测了眼的生长方向 [1]。在"近视和脉络膜"的文献搜索中,自1995年以来有2 060篇论文发表,而在之前的75年中,只有234篇。脉络膜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组织,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为外层视网膜提供营养和氧气的范围。
对人类的研究,主要涉及年轻人,也表明脉络膜是一个动态结构,其厚度受到许多生理刺激和视觉线索的调节。例如,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变化与一天中的时间 [3]、体育活动 [4]、咖啡因摄入量 [5]、光强度和波长 [6]、离焦 [7,8]有关。眼部生物测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是用来量化脉络膜厚度的技术,在某些情况下,脉络膜体积也被用来作为脉络膜厚度变化的替代物,眼轴长度的变化被定义为从角膜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距离。眼轴长度的减少表明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反之亦然。研究者还猜测,脉络膜厚度的短期调节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根据观察到的脉络膜变薄和变厚,来确定某种特定的刺激是诱发近视还是保护近视。虽然鸡的脉络膜有能力增厚100%以上,但人类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变化要小得多,大约为5~30 μm,或大约为人类脉络膜平均厚度的2%~3%,这使得精确测量这种变化具有挑战性。本综述首先总结脉络膜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并考虑脉络膜和近视之间的联系正如在动物模型中所证明的那样。然后描述最常用的量化人眼脉络膜厚度的方法,总结由不同刺激引起的脉络膜变化的文献,并讨论对近视的潜在影响。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备注信息
A
何鲜桂,Email: mocdef.3ab61izehnaix
B

翻译稿经"国际近视研究院"授权

C
国际近视研究院报告的出版费用由布赖恩·霍尔顿视觉研究所、卡尔·蔡司视觉、库博视觉、依视路和爱尔康的捐款支持;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D
感谢Jost Jonas对这篇报告的鼎力相助;感谢国际近视研究院的支持;感谢Rebecca Weng对本文翻译进行校对
E
本文著者并未参与本次翻译过程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