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R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他莫昔芬(tamoxifen,TAM)、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氟维司群(fulvestrant)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近年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抑制剂的问世改变了HR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的临床实践,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已成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1
]
。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对内分泌治疗的优化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规范HR阳性乳腺癌临床合理诊疗,我们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临床实践经验,经讨论后达成本共识,旨在规范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和复发转移解救治疗中的应用。
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和基本原则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HR阳乳腺癌,包括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HR阳性HER2阴性)以及HR阳性HER2阳性(HR阳性HER2阳性)。内分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早期乳腺癌的复发风险,还可以延长MBC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轻微,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在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推荐意见1:应对所有浸润性乳腺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ER和(或)PR染色≥1%细胞核着色判读为HR阳性
[
2
]
,其中ER和(或)PR阳性比例1%~10%判读为弱阳性。尽管ER和(或)PR阳性比例≥1%即可给予内分泌治疗,但普遍认为ER和(或)PR阳性比例>10%是内分泌治疗明确获益的界值。
推荐意见2:需经有质量保证的病理实验室进行ER、PR的标准IHC检测。特别强调检测前组织标本的标准取材、及时在4%中性甲醛溶液中充分固定、标准的切片厚度和存放条件
[
3
]
。建议在每批ER、PR染色都加入阳性和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报告应包括ER、PR的染色强度和阳性比例。
推荐意见3: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内分泌治疗策略以及方案不同,选择内分泌治疗时应判断患者的绝经状态。化疗后停经或应用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期间停经不能判断绝经。
推荐意见4: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决策依赖于Luminal 分型,与Luminal B型相比,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更为敏感
[
4
]
。MBC的内分泌治疗需要基于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制定治疗方案。
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需要术前新辅助治疗而又不适合化疗、暂时不适合手术或无需即刻手术的患者
[
1
]
。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rate,pCR)低于10%。新辅助内分泌相关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
[
5
]
提示,新辅助内分泌和新辅助化疗的影像学缓解率和保乳率基本相当,AI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影像学缓解率显著优于TAM。绝经后、激素受体高表达、低Ki-67指数者更容易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获益。
AI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的首选治疗。部分研究证实了CDK4/6抑制剂联合AI应用于新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和疗效。PALLET
[
6
]
和neoMONARCH研究
[
7
]
结果显示,与单药AI相比,CDK4/6抑制剂联合AI治疗组Ki-67指数显著下降,细胞周期完全停滞率更高。NeoPAL
[
8
]
和CORALLEEN研究
[
9
]
提示AI联合CDK4/6抑制剂新辅助内分泌可以达到和新辅助化疗相似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新)辅助化疗的降阶或豁免,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Ki-67和新辅助内分泌预后指数(preoperative endocrine therapy prognosis index,PEPI)。WSG-ADAPT-HR+/HER2-研究
[
10
]
和ACOSOG Z1031B研究
[
11
]
结果支持新辅助内分泌治疗2~4周后Ki-67低于10%以及基因检测低风险的人群豁免化疗。
推荐意见5: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需要新辅助治疗,暂时不适合手术或化疗的人群,绝经后、激素受体高表达、低Ki-67指数者更能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获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可能为指导(新)辅助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推荐意见6: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推荐应用AI。新辅助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与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相当,可以作为不适合新辅助化疗患者的初始治疗。对于新辅助化疗疗效欠佳、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新辅助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推荐意见7: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不作为绝经前患者的常规选择,如有化疗禁忌,或新辅助化疗后疗效欠佳、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在给予OFS的情况下,可以参照绝经后乳腺癌给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推荐。
推荐意见8:新辅助治疗期间,建议每8周进行乳腺病灶和区域淋巴结评估,包括查体、超声和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结合治疗前后Ki-67指标的变化,评价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并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推荐意见9: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最佳起效时间是4~6个月,因此对于治疗有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的患者,可以持续治疗至6个月或可手术时。
推荐意见10:完成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以及手术的患者,综合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后病理分期、分子分型、内分泌治疗的反应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风险和获益决定是否给予辅助化疗。对于复发风险不高、新辅助内分泌反应性好(达ORR或Ki-67<10%)的患者,可考虑化疗降阶或豁免。对于合并高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需结合患者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化疗方案。
三、辅助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根据月经状态区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TAM和AI分别是绝经前和绝经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对于中高复发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改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
(一)绝经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ATAC研究
[
12
]
以及BIG1-98研究
[
13
]
结果显示,与5年TAM相比,5年AI辅助内分泌治疗显著提高绝经后H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MA.17R、NSABP-B42和AERAS研究
[
14
,
15
,
16
,
17
]
结果显示,AI辅助内分泌治疗满5年后,继续 AI治疗5年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MA.17和ABCSG 6a研究
[
17
,
18
,
19
]
证实,初始TAM后更换AI继续内分泌治疗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并提高DFS率。DATA研究
[
17
,
20
]
中TAM辅助内分泌治疗2~3年后,继续阿那曲唑治疗6年组与3年组的10年DFS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块≥2 cm、ER/PR均阳性的患者,阿那曲唑6年组较3年组显著提高10年DFS率。
Monarch E研究
[
21
]
纳入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合并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指数≥20%中任一危险因素的患者,结果显示,在标准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治疗2年,可以显著降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率(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IDFS),2年和4年IDFS改善绝对值分别是2.8%和6.4%。该研究绝经后患者占比56.4%,其中近90%接受AI辅助内分泌治疗。
推荐意见11:AI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合并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指数≥20%中任一危险因素者,建议AI辅助内分泌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治疗2年。淋巴结阴性,或淋巴结1~3个转移不合并以上高风险因素者,可考虑单用AI辅助内分泌治疗。
推荐意见12:初始内分泌治疗满5年且耐受性良好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考虑延长内分泌治疗:淋巴结阳性、组织学3级、其他高危复发因素(如肿块偏大、Ki-67指数>30%、多基因检测高风险等)。
推荐意见13:初始AI辅助内分泌治疗满5年后,符合延长内分泌指征的患者,首选继续AI治疗5年,难以耐受AI不良反应者可以换用TAM。初始接受TAM内分泌治疗者,如无AI禁忌,建议更换为AI内分泌治疗。
推荐意见14: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总疗程需基于临床危险度,专家建议低风险患者疗程为5年,中风险患者为7~8年,高风险患者为10年。
(二)绝经前辅助内分泌治疗
既往研究证实,TAM辅助内分泌治疗5年较无内分泌或TAM 2年,显著提高H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DFS率和总生存率
[
1
]
。OFS应用于绝经前辅助治疗的meta分析
[
22
]
结果显示,化疗和(或)TAM基础上联合OFS,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40岁患者获益明显。SOFT研究
[
23
]
证实了OFS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获益,其中接受化疗且化疗后仍处于绝经前的患者绝对获益更大。该研究中接受化疗队列的临床特征包括:中位年龄40岁、淋巴结转移、肿块>2 cm、组织学2~3级。低复发风险无辅助化疗亚组从OFS治疗中获益有限,单用TAM长期随访预后良好。TEXT-SOFT研究
[
24
]
结果显示,OFS+依西美坦较OFS+TAM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的DFS率以及无乳腺癌生存率,经过12年随访,生存改善持续存在。伴随≥4个淋巴结转移、年龄<35岁、组织学3级危险因素者更能从OFS+依西美坦治疗中获益
[
25
]
。
NSABP B-14研究
[
26
]
纳入HR阳性、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结果提示完成5年TAM治疗后,继续TAM治疗5年对比安慰剂组未显示出生存优势。ATLAS
[
27
]
和aTTom研究
[
28
]
中,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为42.0%和31.0%,两个大型研究均证实10年TAM治疗较5年TAM治疗,显著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和相关死亡风险。目前尚缺乏OFS联合方案延长内分泌治疗的研究数据。
Monarch E研究中绝经前患者占比43.5%,接受TAM、OFS+AI和OFS+TAM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是40.7%、30.7%和17.5%。针对绝经前患者的分析结果
[
29
]
显示,无论辅助内分泌治疗阶段应用TAM还是AI,联合阿贝西利均可获益,3年IDFS率和无远处复发生存(distant relapse-free survival,DRFS)率的绝对改善分别为5.7%和4.4%。
推荐意见15:绝经前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选择需要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年龄和复发风险是评估是否给予OFS的重要因素,临床一般对40岁以下、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考虑行OFS治疗。
推荐意见16:对于淋巴结阴性,组织学分级1级、肿块<2 cm、低Ki-67指数的低风险患者,建议TAM治疗5年。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初始治疗建议OFS+AI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淋巴结转移1~3个合并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初始治疗首选OFS+TAM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强化治疗;而对于淋巴结转移1~3个,无其他危险因素,或淋巴结阴性合并危险因素者,内分泌治疗建议OFS+TAM。
推荐意见17:对于初始内分泌治疗满5年的患者,专家组建议符合淋巴结转移、组织学3级、初诊年龄<35岁、Ki-67指数>30%、肿块>2 cm等风险因素之一者,可以延长内分泌治疗。
推荐意见18:符合延长内分泌治疗指征的患者,初始接受TAM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满5年,达绝经的患者可以序贯AI治疗3~5年,未绝经者可以延长TAM治疗至10年;接受OFS+AI内分泌治疗满5年的患者,如已绝经推荐继续AI治疗3~5年,未绝经者建议改为TAM治疗5年。
四、HR阳性HER2阴性MBC的解救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HR阳性HER2阴性MBC的主要治疗手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HR表达状态、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疾病发展速度、肿瘤负荷、身体条件等综合决定。
在单药内分泌治疗时代,AI和氟维司群均是HR阳性HER2阴性MBC的标准方案,对于疾病发展缓慢、非内脏危象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化疗和内分泌作为一线治疗的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持续化疗相比,化疗后达ORR或疾病稳定后序贯内分泌维持治疗的患者PFS更长
[
30
]
。
CDK4/6抑制剂的问世,显著改善了HR阳性HER2阴性MBC的预后。PALOMA、MONALEESA、MONARCH、DAWNA系列研究
[
31
,
32
,
33
,
34
]
结果显示,无论是对于未经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结束12个月以上复发转移或内分泌失败人群,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CDK4/6抑制剂均显著延长患者的PFS,部分研究显示出OS的显著延长。
Right choice研究
[
35
]
是针对高侵袭性HR阳性HER2阴性MBC(内脏危象占比52.3%)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Ⅱ期研究,ER表达≥50%阳性的患者占比85.6%,结果显示:与联合化疗相比,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显著延长患者的PFS(24.0 比12.3个月,
HR=0.54,
P=0.000 7)。该研究结果为肿瘤负荷大、内脏危象的患者应用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提供了有力证据。
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尚无标准治疗推荐,可选治疗方案包括更换内分泌联合另一种CDK4/6抑制剂、内分泌联合其他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依维莫司、西达本胺)、化疗以及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回顾性研究
[
36
]
显示,CDK4/6抑制剂失败后,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含联合靶向治疗)的PFS无显著差异,既往CDK4/6抑制剂无获益的患者,化疗较内分泌治疗的PFS更长。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抑制剂(PIK3CA基因突变)、新型口服选择性ER降解剂(seleative oestrogen receptor degrader,SERD)艾拉司群以及AKT抑制剂在CDK4/6抑制剂失败后也显示出一定疗效
[
37
,
38
,
39
]
。
PIK3CA和ESR1基因突变在HR阳性HER2阴性MBC发生的频率较高,分别约40%、25%~40%
[
40
,
41
]
。基于SOLAR-1、EMERALD、Olympia A研究结果,阿培利司在PIK3CA基因突变人群、艾拉司群在ESR1基因突变人群以及奥拉帕利在胚系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突变人群中的应用均已获得国际指南的推荐
[
42
]
。因此,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建议进行包含PIK3CA、胚系BRCA、ESR1基因的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以指导治疗。
推荐意见19:HR阳性HER2阴性MBC一线治疗首选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根据既往内分泌治疗情况给予分层治疗。既往未经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结束12个月以上复发转移、TAM失败的患者,首选AI联合CDK4/6抑制剂;AI辅助治疗或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氟维司群联合CDK4/6抑制剂。目前在国内上市的CDK4/6抑制剂有哌柏西利、阿贝西利、达尔西利和瑞波西利,每种药物临床研究入组的人群特征、数据结果、不良反应不同,临床应用时需要结合获批适应证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推荐意见20:内脏危象的患者,需根据HR表达、既往治疗情况、身体条件进行治疗选择。对于HR强阳性,未经内分泌治疗或辅助内分泌治疗结束12个月以上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选择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对于内分泌治疗失败,既往化疗获益或未曾化疗的患者,基于身体情况,可以选择ORR高、不良反应温和的单药化疗作为起始治疗。多线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失败的内脏危象患者,应给予姑息对症治疗。
推荐意见21:以化疗作为起始治疗的患者,达到ORR或疾病稳定后可以换用内分泌维持治疗。
推荐意见22: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可以根据内分泌治疗敏感性和CDK4/6抑制剂获益情况决定后续治疗选择。内分泌敏感患者,可以给予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包括另一种CDK4/6抑制剂、依维莫司、西达本胺;其中CDK4/6抑制剂获益者,可优先选择更换另一种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无获益,既往化疗获益或复发转移阶段未曾应用化疗的患者,可以首选化疗。新型ADCs戈沙妥珠单抗、T-DXd(针对HER2低表达)亦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推荐意见23:初次复发转移或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建议行转移灶再活检进一步行病理、免疫组化检测,以及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当原发灶和转移灶的HR表达或HER2表达不一致时,任意一次明确的HR阳性或HER2阳性,均可作为给予内分泌或抗HER2靶向治疗的依据,以增加抗肿瘤治疗获益的机会。
五、RH阳性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
HER2低表达定义为HER2 IHC+或++,且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阴性。HER2低表达约占HER2阴性乳腺癌的60%
[
43
]
,在治疗方面,按照HER2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进行,并根据HR状态分层。针对HER2低表达的DESTINY-Breast 04研究中,HR阳性占比88.7%,结果显示无论是HR阳性人群或是总体人群,与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相比,T-DXd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和OS。HR阳性人群中,T-DXd治疗组的中位PFS达到10.1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中位PFS 5.4个月)
[
44
]
。这一研究结果为HR阳性HER2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推荐意见24:基于新型ADC药物可能的获益,建议对于原HER2 IHC+或++的组织标本进行FISH检测,并常规进行转移灶再活检免疫组化检测,以判断是否为HER2低表达。
推荐意见25:HR+HER2低表达MBC,应遵循内分泌治疗推荐,标准治疗失败后,可选新型ADCs药物。
六、RH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总体HR阳性乳腺癌的15%~20%
[
45
]
。该类患者HR和HER2均表达阳性,从内分泌和抗HER2靶向治疗均可获益,治疗方面以抗HER2靶向治疗为主线,遵循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原则。
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以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为主要治疗手段,部分Ⅱ期临床研究探索了内分泌联合抗HER2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疗效。NA-PHER2研究
[
46
]
应用氟维司群联合哌柏西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的pCR达27.0%,与neoSphere研究
[
47
]
中化疗联合双靶向治疗的pCR相当。MUKDEN-01研究
[
48
]
显示吡咯替尼、达尔西利联合来曲唑新辅助治疗的三药联合方案免化疗、全口服,初步疗效可观。
HR阳性HER阳性乳腺癌术后,按照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原则给予辅助治疗,并联合标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Monarch E研究未纳入HER2阳性患者,目前尚无证据支持阿贝西利用于该类患者的辅助强化治疗。
CLEOPATRA研究奠定了紫杉类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双靶向治疗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地位,HR阳性和HR阴性患者均获益。针对HR阳性HER2阳性MBC开展的Sysucc-002研究
[
49
]
和PERTAIN研究
[
50
]
,结果显示内分泌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Monarch HER研究
[
51
]
结果显示,与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相比,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阿贝西利显著提高ORR并延长PFS。LORDSHIPS研究
[
52
]
中达尔西利联合吡咯替尼、来曲唑治疗HR阳性HER2阳性MBC的中位PFS达11.3个月,安全性可耐受。
推荐意见26: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以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为主,对于不适宜化疗的患者,可以给予内分泌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
推荐意见27: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按照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原则给予辅助治疗,并联合标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不推荐阿贝西利应用于该类患者的辅助强化治疗。
推荐意见28:HR阳性HER2阳性MBC原则上首选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达ORR或疾病稳定后,可以改为内分泌联合抗HER2靶向作为维持治疗。内分泌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也可以作为老年、肿瘤负荷不大、疾病发展缓慢患者的初始治疗。
七、新型内分泌和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获得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的新型内分泌药物包括口服选择性ER降解剂SERD,以及新型靶向药物。
新型口服SERD与氟维司群相比,用药更便捷,ER结合率更高。在EMERALD研究
[
38
]
中,与医生选择方案相比,新型SERD艾拉司群显著延长既往内分泌治疗失败、ESR1突变患者的PFS。
PI3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EN)信号通路是HR阳性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SOLAR-1研究
[
53
]
证实既往内分泌治疗失败、PIK3CA基因突变的患者,PI3K抑制剂阿培利司联合内分泌优于单药内分泌治疗。ByLieve研究
[
37
]
显示,氟维司群联合阿培利司治疗CDK4/6抑制剂失败、PIK3CA基因突变的患者,6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50.4%,达到预期研究终点。Capivasertib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小分子AKT抑制剂,在FAKTIONⅡ期研究
[
54
]
和CAPItello-291Ⅲ期研究
[
39
]
中,氟维司群联合capivasertib均显著延长AI失败患者的PFS。
推荐意见29:上述研究显示出新型药物对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潜在应用价值,提示复发转移阶段基因检测对于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上述药物目前尚未在国内获批,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临床研究。
八、结语
内分泌和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数据的更新,改变了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
55
,
56
]
。我们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在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希望随着新药研发、精准检测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本共识制定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傅佩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葛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耿翠芝(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郝春芳(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江泽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金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李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刘健(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刘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刘荫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莫雪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乳腺疾病科);孙涛(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王碧芸(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及泌尿肿瘤内科);王海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王树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王涛(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王晓稼(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闫敏(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杨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殷咏梅(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张频(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张清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张少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