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肺癌协作组、分子病理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
DOI: 10.3760/cma.j.cn112151-20230922-00203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testing standards of PD-L1 expression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3 version)
Lung Cancer Study Group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Collaboration Group of Tumor Pathology Committee of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Lung Cancer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Expert Committee o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Ying Jianming
Ying Jianming
Lu Shun
Zhou Caicun
·
DOI: 10.3760/cma.j.cn112151-20230922-00203
0
0
0
0
0
0
APP内阅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逐步增多,尤其是辅助免疫治疗及新辅助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应用,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适用人群也随之有所变化。另外,国产PD-L1检测试剂也获批作为伴随诊断。因此,本共识在整合2020版国内PD-L1检测共识基础上,纳入近3年有关临床诊治进展内容,为适应并满足临床应用现状和需求,通过共识会议最终形成8条更新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对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检测的规范使用。随着后续更多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和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将会陆续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引用本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肺癌协作组、分子病理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53(02):121-129.
DOI:10.3760/cma.j.cn112151-20230922-00203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本文评分
5分
[累计1个]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2018年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来,国内陆续有多个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抗体药物获批用于NSCLC。不同药物及适应证对PD-L1表达提出了不同的检测需求,包括伴随诊断、补充诊断或不需要检测等。同时,对应的PD-L1检测试剂克隆号也有所增加。2020年国内发布的NSCLC PD-L1表达检测共识对此已经进行充分说明或论述
[
1
,
2
]
,本共识就上版共识之后新上市的临床药物适应证、PD-L1检测适用人群变化及检测试剂方面的进展或研究数据进行梳理。共识编写组基于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增的中国临床实践需求,形成更新版共识拟解决的问题框架;随后以问题为导向广泛收集近3年国内外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据,形成更新点推荐;随后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共识会议法,针对更新点进行1轮投票及修改意见收集,根据收集的投票结果及反馈意见,修改及完善后组织第2轮投票;最终形成了本共识8个更新点推荐,推荐等级以证据强度为主,证据级别不足时参考专家投票意见。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备注信息
A
林冬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Email:
nc.
ud e.umjb3mdnil
B
应建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Email:
nc.
ca .smacicgniymj
C
陆舜(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0),Email:
nc.
ud e.utjsulnuhs
D
周彩存(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433),Email:
moc
.3 61rd_uohznuciac
E
执笔人:杨欣(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袁培(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
F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肺癌协作组、分子病理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4, 53(2): 121-129. DOI: 10.3760/cma.j.cn112151-20230922-00203.
G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