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诊断的PET显像临床应用路径专家共识2024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40412-00131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ath of PET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2024
Chinese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Guan Yihui
Li Sijin
Wang Jing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40412-00131
1123
428
0
1
4
3
APP内阅读
摘要
痴呆症是各种病因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总称,可分为退行性(变性病)和非退行性(非变性病)痴呆症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等;后者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 [1]。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痴呆症诊断的PET显像临床应用路径专家共识2024[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4,44(10):609-616.
DOI:10.3760/cma.j.cn321828-20240412-00131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痴呆症是各种病因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总称,可分为退行性(变性病)和非退行性(非变性病)痴呆症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等;后者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
[
1
]。
痴呆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不同疾病类型间仅靠症状进行准确甄别极具挑战。在退行性(变性病)痴呆症中,症状出现前数年至数十年就已经出现了脑内病理生理学改变,为借助病理学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契机。尽管目前尚无治愈痴呆症的方法,但精准诊断不仅有助于优化临床管理流程、提供二级预防依据、改善预后结局,还可为疾病修饰疗法的研发提供更精准的受试者入组,并有望将干预窗口大幅前移;此外,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望为疾病修饰疗法的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随着靶向痴呆症关键病理底物的PET显像剂的不断研发,目前可用于临床和(或)科研的病理学靶点包括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多巴胺能系统、葡萄糖能量代谢等
[
2
,
3
]。联合使用不同的(PET或非PET)生物标志物可提高诊断准确性。然而,面对多样化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痴呆症的鉴别诊断和疾病管理中,如何进行不同PET显像的组合或应用顺序仍缺乏共识或理论框架。因此,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相关专家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痴呆症临床诊疗现状及PET显像技术的可及性,经多次讨论制定本专家共识,就如何将这些生物标志物排列成有意义的序列或组合,以优化其使用提供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本共识根据推荐评估、制定与评价的分级(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s, GRADE)标准制定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级,推荐强度分为强(1)、弱(2)2级。本共识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的定义表述见
表1
。对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根据改良德尔菲法召开指南会议,由全国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及审查后达成推荐意见"专家共识"。
指标 | 具体描述 | 表达符号 |
---|---|---|
证据质量 | ||
高 | 非常有把握观察值接近真实值 | A |
中 | 对观察值有中等把握:观察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也有可能差别很大 | B |
低 | 对观察值的把握有限:观察值可能与真实值有很大差别 | C |
极低 | 对观察值几乎没有把握:观察值与真实值极可能有极大差别 | D |
推荐强度 | ||
强 a | 明确显示实施某项推荐意见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 1 |
弱 b | 实施某项推荐意见的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 2 |
GRADE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
注: a包括强推荐和强不推荐; b包括弱推荐和弱不推荐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