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肝脏组织细胞肉瘤伴多发转移
18F-FDG PET/CT显像1例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40613-00204
18F-FDG PET/CT imaging of histiocytic sarcoma of the liver with multiple metastases: a case report
Duan Xiaobei
Huang Binhao
Sun Lixia
Wu Rizhao
Zou Weiqiang
Chen Xiangmeng
Qin Guilin
Wu Wanwan
Mai Jinci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40613-00204
150
35
0
0
0
0
APP内阅读
摘要
患者女,52岁,右上腹不适1个月,伴消瘦,间有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近期体质量下降近5 kg。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显示:肝脏多发稍低密度结节和肿块,增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周围成分持续强化、中间成分呈低密度,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显示(图1):肝脏多发结节和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未能完全排除感染所致,建议行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WBC计数16.47(3.50~9.50)×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2.98(1.80~6.30)×10 9/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25为72.76(0~25.00)×10 3 U/L,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2.38(0~20.00)×10 3 ng/L。
引用本文
段晓蓓,黄斌豪,孙丽霞,等. 罕见的肝脏组织细胞肉瘤伴多发转移 18F-FDG PET/CT显像1例 [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5,45(02):105-106.
DOI:10.3760/cma.j.cn321828-20240613-00204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患者女,52岁,右上腹不适1个月,伴消瘦,间有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近期体质量下降近5 kg。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显示:肝脏多发稍低密度结节和肿块,增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周围成分持续强化、中间成分呈低密度,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显示(
图1
):肝脏多发结节和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未能完全排除感染所致,建议行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WBC计数16.47(3.50~9.50)×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2.98(1.80~6.30)×10
9/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25为72.76(0~25.00)×10
3 U/L,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2.38(0~20.00)×10
3 ng/L。
肝脏组织细胞肉瘤患者(女,52岁)肝脏MRI图像(箭头示病灶)。肝脏S8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56 mm×77 mm×51 mm,T
2加权成像(WI)示边缘环状等低信号、内部高信号(1A),T
1WI平扫呈稍低信号(1B),增强动脉期不均匀环状强化(1C),门脉期周围成分持续强化(1D)
同一患者
18F-FDG PET/CT显像图(箭头示病灶)。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2A)示肝内结节及肿块、胰头周围淋巴结、左侧肾上腺结节、骶骨、左侧髂骨病灶,
18F-FDG代谢均异常增高;横断面PET/CT图像示肝脏S8肿块,SUV
max为8.18(2B~2D);肝脏S5稍低密度结节,大小约37 mm×27 mm×32 mm,SUV
max为10.59(2E);胰头周围淋巴结,大小约25 mm×20 mm×21 mm,SUV
max为5.98(2F);左侧肾上腺结节,大小约27 mm×22 mm×32 mm,SUV
max为6.46(2F);骶骨、左侧髂骨病灶,大者大小约31 mm×29 mm×38 mm,SUV
max为22.03(2G)
同一患者病理检查图。3A.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瘤细胞片状分布,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异型明显(HE ×200);3B.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63弥漫阳性(EnVision法 ×400)
为了更准确和全面评估肝脏病变,患者入院后接受了
18F-FDG (广州市原子高科同位素医药有限公司)PET/CT显像(美国GE Discovery VCT 64型),结果示(
图2
):肝脏S5、S8低密度结节和肿块伴代谢异常增高;胰头周围、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左侧髂总动脉旁、双侧盆壁髂血管旁多发肿大淋巴结伴代谢异常增高,左侧肾上腺结节伴代谢异常增高;骶骨、左侧髂骨代谢异常增高灶;考虑肝脏S8恶性病变伴多发转移,建议于肝脏S8高代谢病灶处穿刺活检。根据PET/CT影像学诊断提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肝脏S8肿物穿刺活检术,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下肝脏穿刺组织内瘤细胞片状分布,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异型明显,符合恶性肿瘤(
图3A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Vimentin;+),WBC分化抗原163(CD163;+;
图3B
),溶菌酶(Lysozyme;部分+),WBC分化抗原68(CD68;部分+),WBC分化抗原4(CD4;部分细胞+),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较高,约60%),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 panCK;-),肝细胞抗原(HepPar-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19(-),抑癌基因(p40;-),原位杂交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 EBER;-)。上述结果符合(肝脏)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 HS)。临床最终诊断为肝脏HS,伴骨、肾上腺、淋巴结多发转移(cT3N1M1, Ⅳ期)。
讨论
H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织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属于侵袭性淋巴造血组织恶性肿瘤,表现出成熟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HS发病年龄范围广泛,成年人较多见(中位年龄为52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
1
]。本病例发病年龄即为52岁。HS可发生于淋巴结、胃肠道、脾、软组织和皮肤
[
2
]。在病理组织学上,肝脏HS主要由弥漫增生的非黏附性生长的大细胞构成(>20 μm),细胞核普遍偏大,明确诊断依靠免疫组织化学,包括CD68、CD163及溶菌酶等
[
3
]。临床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但因肿瘤本身侵袭性很强,大部分病例治疗反应不佳,预后较差。
肝脏HS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同样不典型,临床鉴别诊断存在困难。既往文献报道肝脏HS在CT上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延迟期持续强化
[
4
]。Kubo等
[
5
]报道了肝脏HS的MRI动态增强表现:动脉期呈楔形强化,肝胆期在相应区域发现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摄取减少,提示局灶性门静脉血流减少,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侵入肝窦,导致肝窦压力增加,从而使门静脉血流减少。本例患者CT、MR影像学表现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肝脏HS的PET/CT影像学表现文献报道较少。Gan等
[
6
]最近报道了1例肝脾组织细胞肉瘤的PET/CT影像表现:肝脏病变处
18F-FDG环形摄取,SUV
max为20.10,脾脏病变处SUV
max为14.40,均为高代谢。沈智辉等
[
7
]报道了1例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PET/CT表现为FDG摄取不均匀增高,SUV
max为9.40,内伴坏死区。本例患者的肝脏病变呈FDG高摄取,SUV
max为8.18,亦可见内部坏死区,肾上腺、淋巴结及骨等部位病灶亦呈FDG高摄取,其中骶骨病变的代谢最高,SUV
max高达22.03,与文献报道接近。
18F-FDG PET/CT可指导临床选择高代谢活检部位,有效鉴别肿瘤坏死组织,提高穿刺活检的准确性。本例患者PET/CT检查提示肝脏S8病灶代谢增高,考虑原发恶性病变,建议于该高代谢病变处穿刺活检,活检得到明确诊断,体现了
18F-FDG PET/CT在肝脏HS诊疗过程中的优势。
肝脏HS的
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对缺乏特征性,需要与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瘤等进行鉴别。肝细胞肝癌患者多数伴有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常升高,影像表现为增强后"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易形成门脉癌栓,分化程度不同,FDG代谢也不同。肝内胆管细胞癌常伴CA19-9升高,影像表现为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呈渐进性强化,伴周围胆管扩张,而肝脏HS一般不伴周围胆管扩张。肝脏转移瘤一般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为散在多发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增强呈环形强化或"牛眼征"表现,较易鉴别。
肝脏HS是临床罕见的疾病,CT、MRI影像表现为动脉期呈楔形、环状强化,肝胆特异期对比剂摄取减少。
18F-FDG PET/CT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身图像,全面显示HS病变的累及范围,对肿瘤进行准确分期。本例患者进行PET/CT检查后发现远处肾上腺、淋巴结及骨转移,凸显了PET/CT的价值,但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备注信息
A
黄斌豪,Email:
moc
.3 6199088220731
B
段晓蓓:研究实施、论文撰写;黄斌豪、孙丽霞、伍日照、邹伟强:研究指导;陈相猛、秦贵磷、吴婉婉、麦锦慈:论文修改
C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D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项目 (YXJL-2023-0866-0324)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