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限性硬皮病病案分析
·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41214-00479
Oral localized scleroderma: case study
Jiang Sixin
Han Qi
Zeng Xin
Luo Xiaobo
Chen Qianming
·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41214-00479
227
48
0
0
0
1
APP内阅读
摘要
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临床上较罕见的可累及颌面部皮肤或黏膜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不明,主要以过多的胶原沉积于皮肤或固有层为特征,表现为皮肤黏膜上界限清楚的白色斑片,可伴纤维化形成,其亦可能累及肌肉、骨骼等,引起显著的颌面部畸形,故早期诊断和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报道1例仅累及左下唇及其内侧黏膜的局限性硬皮病病例,结合病史、活检等确诊后,给予局部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借鉴。
引用本文
蒋思鑫,韩琪,曾昕,等.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病案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5,60(03):282-286.
DOI:10.3760/cma.j.cn112144-20241214-00479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厚度增加及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根据累及范围可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
1
]
。其中,LS作为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以过多胶原沉积于真皮层或黏膜固有层为特征,从而表现为皮肤黏膜上界限清楚的白色斑片,其亦可累及脂肪、肌肉、骨骼等皮下组织
[
1
]
。LS较罕见,文献报道该病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0.4~2.7)/10万
[
2
]
,在儿童中为(0.3~3.4)/10万
[
3
,
4
]
,此外,该病的口颌面部受累率为7%左右
[
5
]
,仅累及口腔黏膜的病例更为罕见。尽管本病发作范围较局限,不广泛累及内脏器官,但若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该病的进展可能导致严重的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故早期识别、诊治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报道1例以单纯口腔黏膜受累为表现的LS患者的诊疗经过,本例患者经过局部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2个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
一、一般情况
主诉和病史:患者男性,27岁,2024年2月因“左下唇黏膜发白6个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下唇内侧米粒大小白色斑片伴糜烂,随后病损面积逐渐增大,伴有反复糜烂、进食疼痛;患者曾于外院就诊,使用泼尼松片10 mg/次,3次/d,糜烂缓解后病情反复。患者有吸烟史10年,约20支/d,偶尔咀嚼槟榔,发病前1个月曾有咀嚼槟榔史,否认左下唇直接接触烟草及槟榔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史、传染性疾病史,否认病损部位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等。
二、检查
1.口腔专科检查:左下唇内侧近口角区可见一纵向延伸至33牙前庭沟的条形白色斑片伴8 mm×3 mm浅糜烂,33牙前庭沟区角化较明显,可扪及条索样感,质地中等,触压痛,余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左侧上下颌前牙边缘不尖锐(
图1
)。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初诊时病损图像 A:左下唇内侧病损;B:左下唇内侧及近前庭沟区病损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为7.33×10
9个/L[正常值:(1.8~6.3)×10
9个/L],血小板计数为341×10
9个/L[正常值:(100~300)×10
9个/L];凝血、血糖、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电解质、血沉、血免疫固定电泳及尿免疫固定电泳定量检测免疫球蛋白轻链、血清蛋白电泳、自身免疫抗体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3.病理学检查:
(1)初步报告:下唇送检黏膜上皮略萎缩,上皮表层过度不全角化伴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下固有层内纤维组织增生,可见玻璃样变性。刚果红染色呈弱阳性,淀粉样变性尚不能完全排除。
(2)复片后再发病理报告:下唇送检黏膜上皮轻度增生,表层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可见明显胶原纤维沉积,排列紊乱伴灶区轻度玻璃样变性,小血管增生明显,管腔闭锁,新生小血管周围可见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
图2
)。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左下唇局部病损HE及刚果红染色结果 A:刚果红染色弱阳性;B:HE染色示上皮轻度增生,表层过度不全角化;C:HE染色示固有层胶原纤维沉积,排列紊乱,伴灶区轻度玻璃样变性;D:HE染色示小血管增生,管腔闭锁,新生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较为密集(箭头示)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左下唇LS。
2.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左下唇及唇内侧黏膜可见界限清晰的条形白色斑片,质地韧;②组织病理学结果,左下唇内侧送检病损示黏膜上皮萎缩伴上皮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堆积,呈玻璃样变性,血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③基于临床表现、病史及病理学检查除外其他相关疾病。
四、治疗及随访
患者初诊的临床印象诊断为左下唇发白伴糜烂待诊,遂给予对症治疗,包括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局涂口内糜烂病损(1∶10稀释后局部涂抹,3次/d)、碳酸氢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漱口(1∶1稀释后,3次/d)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建议其尽快戒烟、戒除槟榔。
初诊后6个月首次复诊,检查可见左下唇近口角处唇红部延伸至33牙前庭沟区可见一4 cm×1 cm大小条形病损,表面发白较明显(
图3
),可扪及黏膜下条索样感,质地韧,无触痛,余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异常。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初诊后6个月病损情况 A:双唇正面照;B:左下唇唇红局部病损;C:左下唇内侧病损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初诊后10个月病损情况 A:双唇正面照;B:左下唇唇红局部病损较前缓解;C:左下唇内侧病损
确诊为左下唇LS后,采用局部治疗为主的方案,首先选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Schering-Plough Labo N.V.,比利时,1 ml,二丙酸倍他米松5 mg与倍他米松磷酸钠2 mg)行病损基底局部注射术治疗(倍他米松∶利多卡因=1∶1,0.2 ml倍他米松/部位,共3个部位),辅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10稀释后局部涂抹左下唇内侧病损(3次/d)、0.03%他克莫司软膏(LEO Laboratories Ltd.,爱尔兰)局部涂抹左下唇唇红部位病损(2次/d);患者初诊后8个月后复诊,可见左下唇糜烂病损愈合,左下唇内侧可见一1.5 cm×0.5 cm浅淡白色条形病损,界限清,扪诊质地软,无触痛,患者自觉口内症状缓解,遂建议其继续用药。患者初诊后10个月复诊,可见左下唇病损明显变小,质地柔软,无触痛,且口内无其他相关新发病损(
图4
)。
分析和讨论
本例患者诊治经过较为复杂。首先,基于其唇部发白糜烂和病理活检结果,临床印象诊断为左下唇发白伴糜烂待诊。因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病损反复糜烂,发白病损面积增大,课题组进一步查阅文献,提示患者口腔病损可能为LS或硬化性苔藓,但二者鉴别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硬化性苔藓以基底层细胞局灶液化变性和固有层线状透明带及其下方淋巴细胞带状浸润为主要病理学特征
[
6
,
7
]
,而LS则主要表现为固有层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伴玻璃样变性及新生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
9
]
。随后请病理科专家进一步阅片,最终将其确诊为左下唇LS。
硬皮病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LS,前者累及内脏器官,如心脏、食管、肺等,预后不确定。LS是以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于真皮或固有层,从而导致组织增厚硬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
1
]
。LS病因不明,可能与多种机制相关,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遗传、创伤、环境因素等
[
9
,
10
]
。近年研究报道,LS的发生可能与成纤维细胞中部分信号通路的上调有关,如TGF-β/SMAD信号通路、FAK/PI3K/AKT信号通路等
[
11
,
12
]
,这些通路的上调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激活,从而出现胶原的沉积;同时也有研究发现,LS的发生可能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白细胞介素6表达上调有关
[
13
]
。
颌面部LS可累及上唇、舌、软腭、牙龈、上下颌骨等部位,目前已有文献报道的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LS病例有9例,以青少年女性为主,病损主要发生于唇红及唇周皮肤,可向口内延伸至前庭沟、牙龈等处
[
3
,
9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主要临床表现如下:①皮肤,主要分为3个临床阶段,早期可表现为红紫色斑片,可伴有皮肤增厚;中间阶段,可表现为蜡白色或黄色斑片,皮肤更硬、更光滑;后期阶段,皮肤增厚加剧、更光滑,伴色素沉着过多或不足
[
20
]
。②口腔黏膜,LS在口腔黏膜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白色瘢痕状斑片
[
14
]
,扪诊质地硬或质地韧,可伴有牙龈萎缩
[
15
]
;舌部病损可伴舌体僵硬
[
19
]
。③其他颌面部表现,牙齿形态异常、牙根发育缺陷、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咀嚼肌硬化导致的开口受限;错
畸形;颞下颌关节炎
[
9
]
。
本例患者左下唇内侧首先可见界限清楚的白色斑片,累及面积呈进行性增大,且病损反复糜烂,扪诊由质地中等变为质地韧;病理报告示,病损区固有层胶原纤维增生,呈玻璃样变,且固有层血管周围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同时通过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排除其他疾病。最终,成功诊断其为LS。与之前报道的病例进行比较,本病例为以病损局部反复糜烂为主要表现的口腔LS患者,这对于未来临床工作有重要提示意义。
由于LS病例仅限个案报道,尚缺乏公认的治疗原则。基于临床经验,对于局部出现、反复发作的糜烂病损,一般首选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LS的常用治疗方法,但目前缺乏关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单一疗法的临床研究。Dytoc等
[
21
]
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对6例有活动性病变的LS患者给予局部倍他米松二丙酸酯和水合钙化三醇联合治疗,1~2次/d,持续3个月后评估发现,5例患者的皮损均得到显著改善。另有研究指出,局部使用0.1%他克莫司软膏、0.005%骨化三醇软膏和5%咪喹莫特乳膏也有一定疗效
[
22
]
。Kroft等
[
23
]
开展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显示,10例伴有多处活动性病变的LS患者在局部涂抹0.1%他克莫司软膏12周后,病损有显著改善。Stefanaki等
[
24
]
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此外,对于症状较重的LS患者,可酌情全身药物治疗,如给予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
[
25
]
。本病例通过病损基底局部注射治疗,结合糖皮质激素局部涂抹下唇内侧病损、他克莫司软膏局部涂抹左下唇红部位病损,治疗3周后随访,左下唇病损区糜烂愈合,病损面积缩小;随访2个月后,患者左下唇病损面积逐渐变小,质地柔软,病情明显缓解。这提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软膏,有望显著改善口腔LS的相关症状。
LS往往累及口腔多个器官,仅累及口腔黏膜的病例较罕见,病变一旦侵袭颌骨、肌肉等可造成畸形,影响口腔功能,故及时发现病情、遏制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约50%LS病例的疾病活动性在3~5年内消失,但可能复发
[
24
]
,故应嘱患者定期随访复诊,密切观察。本病例在10个月的复诊随访期间未出现口腔其他部位新发病损,未来课题组将继续对其进行定期随访。
本文报道一例以单发于口腔黏膜的反复糜烂为特征的LS,较罕见,对于有效诊治具有类似口腔病损的LS患者有临床提示意义。本病例较为复杂的诊治过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耐心仔细询问病史和开展相关辅助检查以及病理科会诊的重要性。本病例局部治疗效果尚可,为后续其他类似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参考。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备注信息
A
陈谦明,Email:
nc.,电话:0571-87217001
ud e.ucsnehcmq
B
蒋思鑫:资料收集,起草并撰写文章;韩琪:病理报告及病理图片的采集;曾昕:指导病例诊断,对文章内容进行审阅修订;罗小波:病例采集及患者回访,对文章内容进行审阅和修改;陈谦明:病史采集、文章写作、修改及审阅
C
陈谦明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中心·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 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 口腔生物材料与器械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杭州 310005
D
蒋思鑫, 韩琪, 曾昕, 等. 口腔局限性硬皮病病案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5, 60(3): 282-286.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41214-00479.
E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F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RCDWJS2023-19)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