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氧合下植入S-ICD救治高猝死风险儿童肥厚性心肌病1例
·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5.03.023
11
3
0
0
0
0
APP内阅读
摘要
患儿,男,13岁5月,50 kg,因"确诊肥厚性心肌病9年,心肺复苏后1 d"于2023-02-22携VA-ECMO入院。患儿于2014年因"过敏性休克"在本院住院时临床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2014—2019年定期随访,心超提示室间隔厚度16~24 mm。后因疫情未随访,2023年9月复查心超:室间隔26 mm,较前次(16 mm)明显增厚,予倍他乐克,建议避免剧烈运动。此次发病为在校跑步后自感不适,休息时心搏骤停,老师予心肺复苏约8 min,120医护继续复苏10 min,当地医院心肺复苏机持续应用1 h 40 min,机械通气,电除颤等,自主心律仍未恢复,紧急行VA-ECMO(Maquet 2050膜肺,德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维持,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为进一步诊治,由本院ECMO团队转回。入院查体:体温37.2℃,心率86次/min,呼吸机支持,血压106/65 mmHg(1 mmHg=0.133 kPa),GCS评分10+T,面色及口唇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心音低钝,律不齐,余各系统查体无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患儿既往有胸闷史,奶奶及父亲均为HCM,奶奶已故(原因不详)。
引用本文
赵文婷,杨丽君,孙鸣蔚,等. 体外膜氧合下植入S-ICD救治高猝死风险儿童肥厚性心肌病1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03):424-42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5.03.023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13岁5月,50 kg,因"确诊肥厚性心肌病9年,心肺复苏后1 d"于2023-02-22携VA-ECMO入院。患儿于2014年因"过敏性休克"在本院住院时临床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2014—2019年定期随访,心超提示室间隔厚度16~24 mm。后因疫情未随访,2023年9月复查心超:室间隔26 mm,较前次(16 mm)明显增厚,予倍他乐克,建议避免剧烈运动。此次发病为在校跑步后自感不适,休息时心搏骤停,老师予心肺复苏约8 min,120医护继续复苏10 min,当地医院心肺复苏机持续应用1 h 40 min,机械通气,电除颤等,自主心律仍未恢复,紧急行VA-ECMO(Maquet 2050膜肺,德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维持,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为进一步诊治,由本院ECMO团队转回。入院查体:体温37.2℃,心率86次/min,呼吸机支持,血压106/65 mmHg(1 mmHg=0.133 kPa),GCS评分10+T,面色及口唇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心音低钝,律不齐,余各系统查体无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患儿既往有胸闷史,奶奶及父亲均为HCM,奶奶已故(原因不详)。
入院后完善全外显子组-家系检测:MYH7基因异常,父源性且具致病性(
图1
),并进行全面非侵入性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风险评估
[
1
]:①心脏骤停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个人史;②怀疑心律失常晕厥史;③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猝死、心脏骤停、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家族史;④ECMO支持下心超:左室壁28.5 mm,心尖部35.7 mm,左室后壁10.4 mm,"SAM征"阳性,LVEDD 31 mm,EF 66.7%,LA 18 mm;左室侧壁二尖瓣环e’2.7 cm/s,a’ 4.84 cm/s,e’/a’=0.56,E 50 cm/s,E/e’=18.5,ECMO支持下心房压及三尖瓣反流均受一定程度影响;⑤动态心电图示窦房结游走性心动过速伴不齐,房室交界性逸博心律,多形性室早1 088次(成对137次,短阵室速53次,二联律2次,三联律11次),房早22次;⑥VA-ECMO支持下,未行心脏磁共振。综上,多学科会诊评估患儿为SCD高风险,存在再次心律失常致SCD风险,符合ICD植入指征。但患儿经历长时间CPR,心肌受损严重,心功能异常,ICD植入时需行诱颤实验,存在无法复律风险,ECMO可成为安全保障,故定于2023-12-28在ECMO支持下行S-ICD植入术。
患儿全外显子组检测-家系检测结果
术前DSA透视体表定位(
图2
),行腋中线第4~6肋间纵切口及剑突上3 cm横切口,以隧道针将除颤导线感知环头端送至胸骨柄,除颤器(波科S-ICD A209)与导线相连后置于囊袋固定。程控显示导线感知、高压阻抗正常。选择Secondary为感知向量,DFT测试:以50 Hz直流电诱发室颤,S-ICD以65 J一次转复,时长共14 s(
图3
),高压阻抗37 Ω。无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下暂停ECMO,心超评估EF 64%,心率100次/min,血压92/43 mmHg,SpO
2 99%,撤离ECMO。术后1 d撤离呼吸机,患儿神志清,反应可,对答切题,四肢活动良好,术后6 d转入心衰病房,2024-01-23出院,住院共32 d。本文报道已取得患者监护人知情同意,伦理审批号为2020-IRB-006。
透视体表定位S-ICD以及导线位置
S-ICD植入后程控诱颤及除颤过程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备注信息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