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发展史
·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2.005
3473
132
0
0
1
1
APP内阅读
摘要
与其他专业相比,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第一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成立,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和引领下,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无论在数量、规模、硬件设施、诊治技术及专业人员数量上均取得飞速发展。PICU和急诊科作为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华医学会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学组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
引用本文
钱素云,许峰,卢仲毅,等. 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发展史[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2):93-94.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2.005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与其他专业相比,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第一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成立,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和引领下,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无论在数量、规模、硬件设施、诊治技术及专业人员数量上均取得飞速发展。PICU和急诊科作为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华医学会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学组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
一、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的起步
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儿童传染病的救治,如中毒性痢疾、暴发性流脑等。20世纪70年代赵祥文教授在长沙组织全国感染性休克协作组,先后两次召开专题讨论会,制定了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标准。我国儿科现代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得益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项目成立。1982—1984年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设立了"小儿急救与培训项目",11家省市医院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其中包括4个重点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卫生部两次组团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并选派医护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198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支持下,中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儿童医院樊寻梅教授以1台成人呼吸机、6张床位起步,在国内率先创建了PICU。之后在"小儿急救与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上述试点医院先后成立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重症监护室或急救中心,包括: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小儿外科监护室(SICU),混合型监护室等,为我国现代儿科急危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科发展及相关学术组织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许多儿童医院,甚至综合医院儿科纷纷成立ICU和急诊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招收小儿急救专业硕士研究生,90年代起北京、上海、重庆、沈阳等地陆续招收小儿急救专业博士研究生,并选派优秀中青年医护人员出国进修,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跨世纪专业人才,为儿科急危重症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随着专业发展,儿科急危重症专业需要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推动学术交流。1988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成立,赵祥文教授担任组长,樊寻梅教授等担任副组长。198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儿科危重病大会。1993年在赵祥文教授和樊寻梅教授牵头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成立。
三、中华医学会两学组的工作成绩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简称两学组)联合,每2年组织1次"全国儿科危重症大会",20多年来两学组共组织了13次"全国儿科危重症大会"和多种形式的儿科危重病研讨会,为推动学科规范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1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儿科急危重症专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事该专业的医师、护士在逐年增加,各省市PICU和儿科急诊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规模逐步扩大。为了规范儿科急危重病的诊疗技术、提高儿科对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水平,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联合,结合我国国情,先后制定了多项诊疗标准并在《中华儿科杂志》等杂志发表:
1.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
[
1
]
:
病情危重程度评估是判断患儿病情轻重,决定是否需要入住ICU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方法。199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根据国外儿童危重病评估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该评分法指标客观、简便,不仅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多次评分还能动态评价患儿病情变化,目前已在国内PICU广泛应用。该评分法2005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
2
]
: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临床诊治欠规范。2006年,两学组专家制定了"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与国外相关指南比较,该方案更强调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更适合中国国情。
3.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的专家共识(2013版)
[
3
]
:
随着医学的进步,镇痛镇静治疗已从舒适性治疗向器官保护性治疗的理念转变,镇静镇痛治疗已成为ICU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儿科普遍对镇痛镇静治疗认识不足,对危重患儿缺乏疼痛和镇静程度评估,治疗方法欠规范。针对上述问题,中华医学会两学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2014年发布了有中国特色的"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的专家共识(2013版)",引起业内积极反响,目前正在推广应用。
4.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
[
4
]
:
脑死亡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其诊断涉及伦理等诸多问题。2014年,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要求,由两学组牵头,汇集儿科重症及儿科和成人神经学专家一起,首次制定并发表了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该标准体现儿童特点,较国外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更加严格。该标准的出台对规范脑死亡诊断、推动儿科器官移植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5.其他:
近年来,两学组还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一起,共同制定了"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专家共识";并有组织地进行"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儿科呼吸机临床应用培训"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应用培训"等,为推动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四、儿科急危重症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暴发流行让儿童重症监护在国内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人开始知道它的存在。在2008—2009年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工作中,儿科急危重症专业的专家多批次赴发病地区指导抢救工作,并在我国许多集中发病的地级市、县级市紧急建立了PICU,为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和2010年在汶川、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儿科急危重症专业的医生亦发挥了重要的"特种兵"作用,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它的重要性。
五、学科的管理体系
2008年7月4日重症医学科被正式纳入国家医学学科管理体系,成为一个与内科、外科等并肩齐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卫生部明确要求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并已将设立ICU列为衡量医院等级的条例内容。目前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已形成了完整独立的现代医学专业,PICU和急诊有了相对固定的专业医护人员,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形成了较合理的梯队。2010年儿科重症医学被纳入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在中华医学会的学术引领下,我国儿科急危重症医学已驶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