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6岁。因"间断咳嗽、咯血1个月余,再发1 d"于2014年9月24日在武汉市同济医院就诊。患者2014年8月初因劳累后间断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痰中带血,至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仍有间断咯血。2014年8月22日患者咯血量明显增多,大口鲜红色血液,最多达100 ml/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头孢替唑、左氧氟沙星)、止血(血凝酶、乙酰甘氨酸乙二胺、垂体后叶素)等治疗。2014年9月2日患者再发大咯血,最多达200 ml/次,行左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仍有间断少量咯血。2014年9月22日患者咯血量较多,最多达50 ml/次,为鲜红色血液,自觉左前胸部咳嗽时疼痛,遂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检:体温37.2 ℃,脉率76次/min,血压109/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20次/min。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明显湿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2014年9月25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37×10 9/L,中性粒细胞0.81,红细胞计数3.69×10 12/L,血红蛋白98.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89 U/L,谷草转氨酶68 U/L,总蛋白59.1 g/L,白蛋白34.7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0 s,凝血酶原活动度0.69,国际标准化比值1.30,纤维蛋白原1.1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3 s,D–二聚体23.97 m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5.64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7.22 μg/L;痰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找到革兰阳性球菌,未找到抗酸杆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第2天早上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咯血,最多达300 ml/次,当时监测血压177/98 mmHg,予输血、酚磺乙胺针(止血敏)+止血芳酸、蛇毒血凝酶(速乐涓)、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吸氧等治疗,患者咯血逐渐减少,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为寻找病因行胸部CT平扫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下肺为重;慢性支气管炎;胸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影。给予比阿培南、替考拉宁等积极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寻找病因,行胸部增强CT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肺下叶为重;慢性支气管炎;双侧胸膜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 图1 , 图2 , 图3 )。分析患者大咯血原因,考虑与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形成有关,如继续咯血,需紧急手术,但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暂不考虑手术治疗。继续持续硝酸甘油泵、垂体后叶素等降压、止血,同时加强护肝、化痰、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10 mmHg左右,心率控制在70次/min左右,血氧饱和度维持为96%~99%。后来患者偶痰中带血(黑色),密切观察几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血常规(2014年10月5日)示白细胞为5.94×10 9/L,中性粒细胞0.71,红细胞计数3.73×10 12/L,血红蛋白105.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33 U/L,谷草转氨酶24 U/L,总蛋白63.7 g/L,白蛋白34.2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6 s,凝血酶原活动度0.96,国际标准化比值1.05,纤维蛋白原2.52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4.4 s,D–二聚体6.4 mg/L;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好转,于2014年10月6日出院。该患者出院1个月后我们进行随访,患者自诉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胸部增强CT示: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原左肺下叶感染明显吸收好转;右侧斜裂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 图4 , 图5 , 图6 )。
潘月影,刘辉国. 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致咯血一例[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9):708-709.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9.024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