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园地
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致咯血一例
潘月影
刘辉国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9.024
1202
30
0
0
0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患者男,66岁。因"间断咳嗽、咯血1个月余,再发1 d"于2014年9月24日在武汉市同济医院就诊。患者2014年8月初因劳累后间断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痰中带血,至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仍有间断咯血。2014年8月22日患者咯血量明显增多,大口鲜红色血液,最多达100 ml/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头孢替唑、左氧氟沙星)、止血(血凝酶、乙酰甘氨酸乙二胺、垂体后叶素)等治疗。2014年9月2日患者再发大咯血,最多达200 ml/次,行左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仍有间断少量咯血。2014年9月22日患者咯血量较多,最多达50 ml/次,为鲜红色血液,自觉左前胸部咳嗽时疼痛,遂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检:体温37.2 ℃,脉率76次/min,血压109/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20次/min。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明显湿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2014年9月25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37×10 9/L,中性粒细胞0.81,红细胞计数3.69×10 12/L,血红蛋白98.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89 U/L,谷草转氨酶68 U/L,总蛋白59.1 g/L,白蛋白34.7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0 s,凝血酶原活动度0.69,国际标准化比值1.30,纤维蛋白原1.1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3 s,D–二聚体23.97 m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5.64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7.22 μg/L;痰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找到革兰阳性球菌,未找到抗酸杆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第2天早上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咯血,最多达300 ml/次,当时监测血压177/98 mmHg,予输血、酚磺乙胺针(止血敏)+止血芳酸、蛇毒血凝酶(速乐涓)、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吸氧等治疗,患者咯血逐渐减少,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为寻找病因行胸部CT平扫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下肺为重;慢性支气管炎;胸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影。给予比阿培南、替考拉宁等积极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寻找病因,行胸部增强CT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肺下叶为重;慢性支气管炎;双侧胸膜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 图1 , 图2 , 图3 )。分析患者大咯血原因,考虑与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形成有关,如继续咯血,需紧急手术,但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暂不考虑手术治疗。继续持续硝酸甘油泵、垂体后叶素等降压、止血,同时加强护肝、化痰、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10 mmHg左右,心率控制在70次/min左右,血氧饱和度维持为96%~99%。后来患者偶痰中带血(黑色),密切观察几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血常规(2014年10月5日)示白细胞为5.94×10 9/L,中性粒细胞0.71,红细胞计数3.73×10 12/L,血红蛋白105.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33 U/L,谷草转氨酶24 U/L,总蛋白63.7 g/L,白蛋白34.2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6 s,凝血酶原活动度0.96,国际标准化比值1.05,纤维蛋白原2.52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4.4 s,D–二聚体6.4 mg/L;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好转,于2014年10月6日出院。该患者出院1个月后我们进行随访,患者自诉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胸部增强CT示: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原左肺下叶感染明显吸收好转;右侧斜裂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 图4 , 图5 , 图6 )。

引用本文

潘月影,刘辉国. 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致咯血一例[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9):708-709.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9.024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患者男,66岁。因"间断咳嗽、咯血1个月余,再发1 d"于2014年9月24日在武汉市同济医院就诊。患者2014年8月初因劳累后间断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痰中带血,至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仍有间断咯血。2014年8月22日患者咯血量明显增多,大口鲜红色血液,最多达100 ml/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头孢替唑、左氧氟沙星)、止血(血凝酶、乙酰甘氨酸乙二胺、垂体后叶素)等治疗。2014年9月2日患者再发大咯血,最多达200 ml/次,行左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仍有间断少量咯血。2014年9月22日患者咯血量较多,最多达50 ml/次,为鲜红色血液,自觉左前胸部咳嗽时疼痛,遂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检:体温37.2 ℃,脉率76次/min,血压109/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20次/min。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明显湿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2014年9月25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37×10 9/L,中性粒细胞0.81,红细胞计数3.69×10 12/L,血红蛋白98.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89 U/L,谷草转氨酶68 U/L,总蛋白59.1 g/L,白蛋白34.7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0 s,凝血酶原活动度0.69,国际标准化比值1.30,纤维蛋白原1.1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3 s,D–二聚体23.97 m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5.64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7.22 μg/L;痰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找到革兰阳性球菌,未找到抗酸杆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第2天早上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咯血,最多达300 ml/次,当时监测血压177/98 mmHg,予输血、酚磺乙胺针(止血敏)+止血芳酸、蛇毒血凝酶(速乐涓)、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吸氧等治疗,患者咯血逐渐减少,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为寻找病因行胸部CT平扫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下肺为重;慢性支气管炎;胸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影。给予比阿培南、替考拉宁等积极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寻找病因,行胸部增强CT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以左肺下叶为重;慢性支气管炎;双侧胸膜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 图1 , 图2 , 图3 )。分析患者大咯血原因,考虑与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形成有关,如继续咯血,需紧急手术,但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暂不考虑手术治疗。继续持续硝酸甘油泵、垂体后叶素等降压、止血,同时加强护肝、化痰、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10 mmHg左右,心率控制在70次/min左右,血氧饱和度维持为96%~99%。后来患者偶痰中带血(黑色),密切观察几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血常规(2014年10月5日)示白细胞为5.94×10 9/L,中性粒细胞0.71,红细胞计数3.73×10 12/L,血红蛋白105.0 g/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33 U/L,谷草转氨酶24 U/L,总蛋白63.7 g/L,白蛋白34.2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6 s,凝血酶原活动度0.96,国际标准化比值1.05,纤维蛋白原2.52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4.4 s,D–二聚体6.4 mg/L;腹部彩超及心脏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好转,于2014年10月6日出院。该患者出院1个月后我们进行随访,患者自诉未再出现明显咯血,复查胸部增强CT示: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原左肺下叶感染明显吸收好转;右侧斜裂增厚,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动脉粥样硬化,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与上次住院片子相比,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 图4 , 图5 , 图6 )。
2014年9月26日不同层面胸部CT可见明显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图1,2 箭头)伴穿透性溃疡形成(图3 箭头) 2014年11月3日相应层面胸部CT可见降主动脉壁间血肿较前明显吸收(箭头)
讨论
此例为老年男性患者,反复出现大咯血,伴轻度左侧胸闷胸痛,CT平扫示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仍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寻找病因行胸部增强CT,层厚5 mm CT发现肺部感染,未见明显血管异常,后影像科予层厚1.25 mm CT重建,发现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伴穿透性溃疡形成,提示反复大咯血且抗感染治疗无效患者,即使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也应考虑主动脉壁间血肿可能,必要时行薄层增强CT以免遗漏病灶。主动脉壁间血肿主要表现为胸背突发性疼痛,可并发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 [ 1 ];其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多排螺旋CT、MRI等;直接征象为主动脉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 mm且无真假腔血液流动;由于发病机制的不同又表现为不同的间接征象:穿透性溃疡、钙化斑块内移征象、主动脉壁散在或广泛的钙化、一侧或双侧的胸膜腔渗出或积液,部分可合并心包积液或叶间积液 [ 2 ];目前主动脉壁间血肿主要有内科保守、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外科手术治疗等 [ 3 ]。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指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及心率,使血压降至可维持心脑肾正常供血的最低水平,心率维持在50~80次/min。患者入我院后给予抗感染、降压、止血等治疗,病情稳定,一个月后复查胸部增强CT,发现肺部感染好转,原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最明显处,血肿及溃疡较前明显吸收,表明我们的抗感染、降压、止血治疗有效。此外,患者入院时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有感染征象,与胸部CT表现一致;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提示患者贫血,考虑与患者反复多次大量咯血有关;血生化示总蛋白、白蛋白轻度减少,考虑与患者反复大咯血致蛋白丢失及摄入不足致营养不良有关;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但乙肝血清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且患者自诉无肝病史,无饮酒史,无特殊用药史,腹部彩超肝脏胆囊胰腺等未见明显异常,且经10 d支持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降至正常,提示肝脏器质性病变可能性不大,考虑患者可能因反复咯血而处于应激状态,致一过性肝功能不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凝血功能与转氨酶的变化趋势一致,考虑与一过性肝功能不良有关;此外,患者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较正常值略增高,虽然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肺癌的发生有关,且肺癌常引起咯血,但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常升高显著并伴影像学改变,故我们认为此患者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临床意义不大,若患者条件允许可考虑行PET–CT检查以排除肿瘤可能。
本病例提示,反复大咯血行抗感染、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的可能,该疾病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发作时常伴明显胸痛,但本例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发作时胸痛不明显;因此不明原因大咯血患者,即使无典型病史及症状,也应警惕该疾病,并行薄层CT增强扫描以确诊。主动脉壁间血肿若伴穿透性溃疡,易进一步发展形成主动脉夹层,因此如果患者条件允许应考虑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手术,我院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控制患者血压、心率,后复查胸部CT示血肿吸收好转,表明积极药物治疗有效,我们将继续长期随访,观察其病情转归。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参考文献
[1]
Alomari IB , Hamirani YS , Madera G ,et al.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and its complications[J]. Circulation, 2014,129(6):711-716.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梅菲谢锦峰杨超3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43(16):319-32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Eggebrecht H , Plicht B , Kahlert P ,et al. Intramural Hematoma and Penetrating Ulcers: Indications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9,38(6):659-665.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刘辉国,Email: nc.defudabe.umjt.hjtuilgh
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370185)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