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宁教授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总编随笔"栏目中特别强调了肺功能检查、解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在20世纪70、80年代的肺功能热后,这部分内容长期被冷落,导致呼吸科医生培养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 1 ]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肺功能检查和评价皆缺乏公认标准。正如"对肺量计结果评价的疑问"文中所述,ATS/ERS于2005年出版相关检查和诊断标准。该标准因多种原因并未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现已过去10年也未进行修订 [ 2 ] 。1988年,我国分6大区建立了肺功能预计值公式,正式集结发表于1990年 [ 3 ] ,但无一秒率(常用FEV 1/FVC、FEV 1/FEV 6或FEV 1/VC)的正常值标准,也无一致的评价标准;其后也未修订。这与其他常见诊疗技术和疾病频繁更新或修订相关指南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对肺功能的有关问题出现争议,甚至是较大争议非常多见。肺功能专业组主要以ATS/ERS 2005年版标准为参考,结合我国情况,于2014年出版了系列指南,是一大进步,以后会进一步修订、完善。针对作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回复如下。
朱蕾. "对肺量计检查结果评价的疑问"一文的回复[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9):718-720.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9.030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