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
ENGLISH ABSTRACT
古本《易筋经》图考
张志斌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5.05.008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llustrations in ancient versions of Yi jin jing (Classic of Changing Tendon)
ZHANG Zhibin
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ZHANG Zhibin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5.05.008
8339
106
0
2
3
1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易筋经导引图的传承源流历来模糊不清而缺乏考证。经过眼48种《易筋经》传本及多方其他养生导引古文献考查,证实现存的早期《易筋经》传本中没有导引图。而后世流传较广的《易筋经》导引图有外功八段锦、易筋经十二图、易筋经二十二式。这是3种不同的功法,易筋经二十二式并非从十二式发展而来。《易筋经》古本中的易筋经导引图均来自于《易筋经》传本系统之外。其中,外功八段锦来自于明代多种著作收载的八段锦,易筋经十二图来自于清咸丰八年的《卫生要术》,易筋经二十二图则来自于清代道光年间军营习武功法。所谓的"易筋经外经图",只是易筋经二十二式中的一个部分。

易筋经;导引图;外壮神力八段锦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origin of inheritance of Daoyin illustrations for changing the tendon and its development are vague and lack of investigation. By investigating 48 kinds of versions of Yi jin jing ( Classic of Changing Tendon), and other archaic texts of Daoyin for keeping-fit, it can be identified that there are no illustrations in extant early works of Yi jin jing. In terms of the Daoyin illustrations in the rather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Yi jin jing, there are external exercise of Eight Section Brocade, Twelve Illustrations for Changing Tendon, 22-style yi jin jing, which are 3 different series of exercise in which the 22-style is not derived from the 12-style one. The illustrations of Daoyin for changing the tendon in the ancient versions of Yi jin jing were stemmed from the source other than the versions of Yi jin jing itself. Among them, the external exercise of Eight-section brocade is derived from many works of the Ming Dynasty, while the 12 illustrations for changing the tendon is derived from Wei sheng yao shu ( Essential Art of Healthcare) in the 18th year of Xianfeng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o-called"illustrations of external classic of yi jin jing"is but only part of the 22-style yi jin jing.

Yi jin jing ( Classic of Changing Tendon) ;Illustrations for Daoyin (stretching exercise) ;Eight-section Brocade of external mystic strength
引用本文

张志斌. 古本《易筋经》图考[J]. 中华医史杂志,2015,45(5):299-305.

DOI: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5.05.008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易筋经》是一部介绍强身健力导引法的专著,为中医、体育、佛道3界所重。其导引图是古代养生导引图中最具传奇色彩者,至今仍然极具学术魅力。然而,也是传承源流最不清晰、最具争议者。
最早的《易筋经》中到底有没有导引图?如果没有,又是什么时候增加的?其来源于何处?到底有多少式?这些问题,不仅民间缺乏了解,即使在某些学术著作中,对《易筋经》与导引图的关系也缺乏准确的解释。如1999年版《辞海》解释:易筋经是"一种传统的强筋壮力的锻炼方法。以某些特定姿势结合调心调息,加强人体筋骨和脏腑的功能。有韦驮献杵(三式)、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十二势。" [ 1 ]这种提法到底对不对?必需经过仔细的考查研究,才能做出回答。笔者经眼48种现存《易筋经》传本,对其最早传本及相关避讳、序跋问题做了系列考查 [ 2 , 3 ]。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多种中医养生导引古籍,对《易筋经》导引图做了以下考证,与同好者分享,并欢迎批评指正。
1.早期的易筋经八式导引图
早期的《易筋经》传本中没有导引图,如日藏康熙抄本 [ 4 ]、国家图书馆藏雍正抄本 [ 5 ]、台湾中央图书馆藏述古堂抄本 [ 6 ]等无一例外。现存最早的刻本道光三年傅金铨校正本 [ 7 ]也没有导引图。
最早出现导引图的《易筋经》传本,当属道光二十三年(1843)友竹山房刻本《易筋洗髓二经》 [ 8 ]。此书为山左祝阿(今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马一贞(字竹君)校刊,由"易筋经""洗髓经"2部分组成。但此传本中的导引图,并非后世所熟悉的"韦驮献杵、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等十二势"。只有八法:拉式第一、抓式第二、按式第三、揪式第四、拧式第五、推式第六、举式第七、提式第八,名为"外壮八段锦"。"外壮神力八段锦"之名,见于现存最早的《易筋经》传本––日藏康熙抄本,有名无图。在友竹山房本首次出图,但没有相关的功法文字说明。究其图形,均为坐式,与明代各种导引吐纳书中较为常见的"八段锦坐功图"非常相似( 图1图2图3图4 )。
《易筋洗髓经·外壮八段锦》按法图
《尊生要旨·八段锦》第2图
《易筋洗髓经·外壮八段锦》拧法图
《尊生要旨·八段锦》第5图
可见,所谓"外壮八段锦"只是根据《易筋经》中提到"八段锦",又提到"提、举、推、拉、揪、按、抓、拧"8法,将原本不属于《易筋经》内容的八段锦,图名做了改变,而图式则基本没有变化。这种来自于"八段锦"坐功图的《易筋经》导引图,在流传过程中,只像是一朵浪花,没有留下明显的影响。在后世的发展中,渐行渐远,最后淡出了《易筋经》晚期传本系统。至今,已很少有人提到。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省图书馆藏海源阁抄本 [ 9 ]有相同"外壮八段锦"图,可能略早于友竹山房本。但因为海源阁抄本没有明确的抄写时间可考,姑以友竹山房本为最例。
若要追究"外壮八段锦"不能广为流传的原因,应该在于2个方面。其一,此为坐功,运动量太小,很难达到"神力"的要求。其二,八段锦本身流传很广,辨识度较高,很难又当作《易筋经》的导引图来被人接受。如何能找到一种既满足了运动量的需求,又符合《易经筋》习武精神的导引图,的确值得此书继承弘扬者用心。那么,真正能够代表《易筋经》尚武精神的导引图出现在什么时候?
2.《易筋经》十二式导引图
《易筋经》传本系列中,"易筋经十二式导引图"有3种。因其中有2种见于同一个传本,故放在一起讨论。
2.1 十二图势与易筋经十二图
十二图势与易筋经十二图初见于清光绪元年(1875)聚文斋刻本《卫生易筋经》 [ 10 ]。此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冬季宋光祚序,言其刻书的目的。宋氏是当时河南藩库厅(钱粮库)的长官,刻成的书板即收藏于河南藩库厅官署,故光绪元年本应该是此本的初刻。该本分上下2卷,原分别署为"易筋经上卷: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及"易筋经(附录)下卷,来章氏辑"。十分清晰地表述了上卷是《易筋经》原文,下卷则是来章氏辑补的"附录"。书中载有3套不同的导引功法:十二势图、易筋经十二图、却病延年法。前1种见于卷上,属《易筋经》正文的内容;后2种见于卷下,属来章氏增补的内容。
考其"十二图势"之图形,来自于咸丰八年(1858)潘蔚编的《卫生要术》 [ 11 ]一书的十二段锦,也都是坐功( 图5图6图7图8 )。
《卫生易筋经·十二势图》 第1图
《卫生要术·十二段锦》第1图
《卫生易筋经·十二势图》第12图
《卫生要术·十二段锦》第12图
在十二势图末尾有这样的口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可见,所谓十二图势,就是原"外壮八段锦"的扩充,并非后世所称之"易筋经十二式"。在此就不多作讨论。
特别需要提出来讨论的,是附录中的那一套"易筋经十二图"。
"易筋经十二图"各动作均有名称,分别为:韦驮献杵(凡3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很明显,这才是《辞海》所称之"易筋经""十二式"。来章氏既然将之收入附录,说明这并非是《易筋经》原有内容,那么,又是自何而来?
经比对道光二十三年至光绪元年各种导引按摩类古籍,发现《卫生易筋经》的3套导引图,均来自于咸丰八年潘蔚编的《卫生要术》一书( 图9图10图11图12 )。
《卫生易筋经·易筋经十二图》 韦驮献杵第1势图
《卫生要术·易筋十二图》韦驮献杵第1势图
《卫生易筋经·易筋经十二图》摘星换斗势图
《卫生要术·易筋十二图》摘星换斗势图
因此,就不难理解,此书为何名曰《卫生易筋经》。宋光祚(或来章氏)没有讳言"易筋经十二图"的来源,其书就是《易筋经》与《卫生要术》的合编,他甚至还在书前收入潘蔚原书咸丰八年的序言。只是后世读者,均没有注意到来章氏表述得十分明确的初衷,一厢情愿地把"易筋经十二图"认定为《易筋经》的内容。此后不仅以讹传讹,且越传越坚信不疑。
2.2 易筋经外经图
易筋经外经图见于光绪己酉(1885)善成堂本《易筋经外经图说》。此本前无序,后无跋,辑者佚名,故难考其刻书动机。此本摒弃了原《易筋经》的全部文字,包括书前所谓的唐、宋、元各序,仅收入2套导引图,前者即易筋经外经图,在正文中又称"外壮练力奇验图";后者为八段锦。
称之为"易筋经外经图"应该是为了区别于此前的其他易筋经导引图。考其图形,的确与前2种十二式图完全不同。然而再做进一步的考究,可以发现此十二图与《全图易经筋》中的"易筋经图"二十二式之前十二式完全相同,包括图形与说明文字,均无二致( 图13图14图15图16 )。
《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第1势
《全图易筋经·易筋图说》第1套第1势
《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第2势
《全图易筋经·易筋图说》第1套第2势
下面再比对一下此2本对动作的文字解释。
《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第1势云:"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不可参差,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翘朝前,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指想朝上翘,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字翘,四十九按。四十九宫也。" [ 12 ]而《全图易筋经·易筋图说》第1套第1势云:"面向东立,首微上仰,目微上视,两足与肩宽窄相齐,脚站平,不可前后参差,两臂垂下,肘微曲,两掌朝下,十指尖朝前,点数七七四十九字,十指尖想往上跷,两掌想往下按,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跷按也。" [ 13 ]文字虽略有差池,意思则完全相同。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易筋经二十二式导引图是从十二导引图发展起来的吗?《疗养康复大辞典》说:"易筋经健身却病效果明显,近二三百年来,不断发展,由十二式发展到二十二式、二十四式。" [ 14 ]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从十二式到二十二式,从数字看,似乎符合发展逻辑,但真是这样吗?
3.《易筋经》二十二式导引图
上面已经提到,易筋经二十二式《全图易筋经》。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清代末年––宣统三年(1911)大文堂本。因此在《易筋经》传本系统中,此图出现很晚。《全图易筋经》从书名就可看出,其书文字极少。与《易筋经外经图说》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与之相同的是,《易筋经》原有的文字内容全部没有采用,正文也只收入"易筋图式"与"八段锦"2套导引图及其动作解释文字。不同的是:其一,在书前载有此本辑者梁士贤(子瑜)的序,序中,梁氏并未对为何称为"易筋经"而又没有收录《易筋经》原有文字做出任何解释;其二,"易筋图式"共有二十二式图形。
二十二式导引图分为3套。第1套十二式,第2套、第3套各五式。如果"由十二式发展到二十二式"一说成立的话,梁氏就有可能后2套动作的创始者。事实并非如此,在《易筋经》传本系统之外,也可见到更早的易筋经二十二式导引图。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郑官应易居山房本《中外卫生要旨》 [ 15 ]亦载有"易筋图说"共3套,二十二式,题为"达摩禅师著,后学郑官应敬刊"。考其图形与文字,《全图易筋经》所载之"易筋图说"正与此完全一致,甚至连版式都几乎完全相同( 图14图17图18图19 )。
《中外卫生要旨·易筋图说》第1套第1势图
《全图易筋经·易筋图说》第1套第1势文
《中外卫生要旨·易筋图说》第一套第一势文
那么,《中外卫生要旨》是易筋经二十二式导引图最早的出处吗?考查书籍文本之外的导引图,有了新的发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有一套清代坦夫自新传,王映山编绘的《调气炼外丹图》 [ 16 ]。这套图中的人物,赤裸上身,下着清宫武士的服装。作者结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洋画风,表现了炼功武士的健美肌肉。这套功法的锻炼目的十分明确:"既不似八段锦或致努伤,又不若采炼法误入旁门,惟以服气益神,习劳健饭,聊为长力延年之一助云尔"。其功法,也是3套二十二式。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中外卫生要旨》的"易筋图说"即来自于此( 图17图19 ,封底图, 图20 )。
《调气炼外丹图》第1套第1势文
编绘者王寿,字映山,号炼石居士,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据其书后跋云,身世颇为凄苦,年幼即父母双亡,16岁即自行外出谋生。做过很多职业,如库藏、法吏、漕政等等。后隐归,杜门谢客,粝食布衣,守邱墓而课儿孙,甘淡薄,节嗜欲,怡养性情。为求"晚年耳目聪强,不杖而行",因取坦夫外丹图,法而行之,颇有奇验。故加以编绘,并公诸于世,以广流传。然而,此功流传之关键人物坦夫自新,生平故里无考,难以追究其功法来源。
意外的收获来自于首都博物馆于2008年国庆举办的一个清宫文物展览,参观过程中,看到一幅与汉墓出土之导引图有同功异曲之妙的导引挂图––"卫辉参府官廨炼外丹图"。图上竖排3行,第1行8个人像,第2~3行各7个人像,共22个人像,代表了二十二式功法。将之与炼石居士的"二十二调气炼外功"对照,发现这完全是同一套功法,不仅是解释文字相同,连人物的服装也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二者画风完全不同。卫辉参府官廨的挂画,是典型的中国人物画,圆润富态,线条柔和;炼石山房调气炼外丹图,则明显受了西洋画风的影响,强调练功人的身体肌肉(封底图, 图21 )。前者绘成于道光丙戌(1826),后者绘成于道光辛丑(1841),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卫辉参府官廨练功图》第1套第1势
卫辉参府官廨炼功图左侧有3行字,写道:"无怀逸人曰:内丹功成,则登仙悟道;外丹功成,可壮健延年。并非采战炼汞者之左道旁门也。惟以服气益神,习劳健饭,聊为长力延年之一助云尔。道光丙戌中秋后三日录于卫辉参府官廨"。最后的这个署名极其重要,很好地回答了这套功法的真正来源,这是清代军营中强身习武所用的功法。
4.其他
在《易筋经》流传过程中,还存在某种导引图,在个别传本中出现过,而未能形成后续传播。比如,惟见于道光三十年(1850)德本堂华氏抄本《易筋经》 [18]中"易筋经外勇功夫",凡32式。由于是抄本,画功很粗糙,但尚能辨识人形动作( 图22图23 )。考其图形,与上述任何一套易筋经导引图均不相同。根据此书抄者华芝轩(庭镛)自序,此抄本乃华氏在10年的时间内,经过道光庚子、丁未、庚戌3次用流传于民间不同版本的"外壮之图"合并而成。所以,已很难称之为《易筋经》,也未能在其后得到更广的流传。
华氏抄本"易筋经外勇功夫"第1势图
华氏抄本"易筋经外勇功夫"第2势图
此外,在光绪己丑年(1889)重校刻《易筋经义》本中,提到动功18势,也是其他传本中所没有。但是有文无图,不属笔者在此讨论的范畴。
5.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①现存的清代早期《易筋经》传本中没有导引图。
②流传较广的易筋经导引图有外功八段锦、易筋经十二图、易筋经二十二式。这是3种不同的功法,易筋经二十二式并非从十二式发展而来。
③现存《易筋经》古本中的易筋经导引图均来自于《易筋经》传本系统之外。其中,外功八段锦来自于明代多种著作收载的八段锦,易筋经十二图来自于清咸丰八年的《卫生要术》,易筋经二十二图则来自于清代道光年间军营习武功法。
④所谓的"易筋经外经图",只是易筋经二十二式中的一个部分。
⑤《卫生要术》中的"易筋十二图"来自于何处?从现存的《易筋经》传本及中医养生导引类著作中均找不到答案,期待发现更有价值的古文献依据,抑或高明指教。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4360.
[2]
张志斌《易筋经》最早传本:日本藏"沈校本"考订[J]中医杂志 201353(20):17221726.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张志斌经眼《易筋经》传本的避讳与抄刻年考[J]. 中华医史杂志 201343(6):363366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达摩易筋经[M]抄本.
[5]
达摩易筋经:序[M]抄本. 1730(雍正八年)
[6]
达摩易筋经[M]抄本抄本.
[7]
达摩易筋经:后序[M]刻本傅金铨 1823(道光三年)
[8]
达摩易筋洗髓经:马序[M]刻本竹友山房 1843(道光二十三年)
[9]
达摩易筋洗髓经[M]抄本.
[10]
达摩卫生易筋经[M]刻本聚文斋 1875(光绪元年)
[11]
潘蔚卫生要术[M]刻本. 1858(咸丰八年)
[12]
达摩易筋经外经图说[M]刻本善成堂 1885(光绪己酉)1.
[13]
达摩全图易筋经[M]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 19881
[14]
张愈伍后胜中国疗养康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108109.
[15]
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M]刻本易居山房 1891(光绪十六年庚寅)
[16]
王映山调气炼外丹图[M]彩绘本. 1841(道光辛丑)
[17]
达摩易筋经[M]抄本德本堂华氏 1850(道光三十年)
备注信息
A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九批自主选题 (Z0413)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