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谢青贞,漆倩荣,徐望明. 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2):949-953.
DOI: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5.12.015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子痫前期是指在妊娠20周及以后新出现的高血压和蛋白尿的综合征,或无蛋白尿,但存在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如血小板计数减少、肝肾功能不全、肺水肿和脑血管意外等。子痫前期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为3%~5%,是导致孕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
1
]。子痫前期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FGR)和早产,或发展为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
[
1
]。
近20年来,人们对子痫前期的认识从简单的妊娠期高血压,逐渐深入到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认为,子痫前期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胎盘缺血,并与炎症反应、应激反应、血管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最终导致孕妇的妊娠生理状态改变,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及其他系统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
[
2
]。目前,子痫前期的临床治疗措施有限,重点是控制急性高血压、预防子痫和及时分娩,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胎儿和胎盘娩出,因此,子痫前期的预防和早期预测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认为,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既已存在,深入了解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可为临床上预测和预防子痫前期提供指导,避免孕产妇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子痫前期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备注信息
A
徐望明,Email:
moc
.6 2166uxgnimgnaw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