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6月,国际妇科泌尿协会(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IUGA)第40届年会在法国尼斯市召开。全球数千名妇科泌尿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医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在本次会议中,各国学者就妇科泌尿领域的热点展开讨论,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引用本文
李玢,朱兰. 第40届国际妇科泌尿学会年会侧记[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2):966-969.
DOI: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5.12.021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15年6月,国际妇科泌尿协会(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IUGA)第40届年会在法国尼斯市召开。全球数千名妇科泌尿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医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在本次会议中,各国学者就妇科泌尿领域的热点展开讨论,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一、盆腔器官脱垂
加用网片的盆底修复手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疗效一直是POP治疗的研究热点,而网片相关的并发症也一直为各国学者们所关注。
1.加用网片的盆底修复手术治疗POP的疗效:
新西兰学者A. Damoiseaux等对穿刺器引导的加用网片盆底修复手术与传统阴道修补术治疗复发性POP的疗效进行了为期7年的随访研究,该研究为随机对照、多中心、单盲研究,招募Ⅱ度以上复发性POP患者共194例,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相似,网片组解剖学治愈率高于传统手术组,且在网片组前壁膨出解剖学治愈率更高(分别为74%、31%);尽管网片暴露率高达40%,但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性交痛发生率并无差异。作者认为,网片手术的伤害/受益比(harm/benefit ratio)是不平衡的,因此建议对于复发性POP,也可使用非网片植入治疗方法,或尝试非手术治疗。而1项英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治疗POP的疗效进行了长期随访研究,干预组接受PFMT 16周以及生活方式建议,对照组则仅接受生活方式建议,治疗后2年的随访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症状评分(pelvic organ prolapse symptom score,POP-SS)以及是否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治疗后2年的随访应答率为40%(181 /447),POP-SS评分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接受POP治疗(手术、子宫托等)的人数显著多于干预组(分别为40%、12%)。该研究认为,PFMT在治疗后1年疗效明确,在治疗后2年仍较对照组疗效好(尽管无显著性差异),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对照组40%的人接受了手术或子宫托等治疗。
2.加用网片的盆底修复手术治疗POP的并发症:
美国学者V. Dandolu等对不同术式的加用网片盆底修复手术后,数万例网片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分组为:经阴道网片植入(transvaginal mesh repair)组29 201例,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组8 112例,经腹阴道骶骨固定术组5 094例,经过2年随访,仅行POP修复手术后,取出或修剪网片(removal or revision of mesh)的发生率,阴式组最高(5.4%),腹腔镜组次之(1.8%),经腹组最少(0.8%);而术后盆腔痛及性交痛发生率,则在3组穹隆脱垂修复手术后都较高,性交痛发生率在腹腔镜组最高(8.4%);手术失败率方面,阴式组最高(2.7%),腹腔镜组次之(1.7%),经腹组最低(1.2%)。该研究认为,盆腔痛和性交痛是穹隆脱垂修复手术常见的并发症,3组的发生率相似;网片修剪和再手术率在阴式手术后发生率均较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高。法国学者S. Warembourg等对67例加用网片盆底修复手术后发生网片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了长达8年的随访,了解因网片相关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再次手术相关的网片并发症包括:网片暴露(45.7%)、网片挛缩(16.4%)、瘘(6.0%)、排尿障碍(4.5%)、网片膀胱侵蚀(6.0%)、慢性盆腔痛或会阴痛(4.5%)、尿道位置改变(3.0%);主要症状包括:性交痛或盆腔痛(32.8%)、阴道分泌物(19.4%)、尿频尿急(10.4%)、阴道流血(6.0%)、尿失禁(6.0%)、感染(4.5%)、反复尿路感染(3.0%)、排尿困难(3.0%);也有一部分患者(14.9%)尽管有网片相关并发症,但无症状;主要的再次手术方式包括:网片部分取出(64.2%)、网片完全取出(26.9%);约14.8%的患者需要1次以上的手术来治疗并发症。该研究认为,POP网片修复手术(经阴道网片修补术或阴道骶骨固定术)后总的再次手术率为6.0%,而因网片相关并发症所导致的再次手术率为2.8%,阴式手术较经腹手术风险增高2.6倍;并且,约15%的患者需要1种以上的手术来治疗相关并发症。另1项研究对盆底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时间进行研究,术后2、6、13周进行随访,结果显示,非网片相关的并发症多在术后2周左右发生,而网片相关并发症则多在术后13周左右发生。
二、尿失禁和膀胱过度活动症
1.抗尿失禁手术的疗效和并发症:
在抗尿失禁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方面,英国学者对341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闭孔吊带术后进行了8年随访,结果显示,术后8年成功率仍达69.6%,但与术后1年和3年成功率比较,有明显下降(分别为81.3%、73.1%),在术后8年,仍有76.8%的患者生命质量明显改善,60.9%的患者性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只有7.3%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该研究认为,无论经闭孔吊带术的路径如何,术后8年的客观治愈率和主观满意率均较高。而我国学者朱兰等对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和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带术(TVT-O)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也进行了近8年(平均95个月)的随访,共140例纳入研究,结果显示,TVT组和TVT-O组的客观治愈率分别为79.3%和69.3%,且生命质量评分也有显著改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发现,新发的下尿路症状和下尿路感染是发生率较高的远期并发症。
在抗尿失禁手术并发症方面,本次会议也有较多报道。抗尿失禁手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很常见,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后6~ 8周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为6%~32%。美国1项研究对3 757例抗尿失禁手术加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同时进行两种手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更高(
OR=2.21, 95%
CI为1.90~ 2.57)。澳大利亚学者对60例TVT术后患者进行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问卷调查,了解并发症发生与否是否影响患者对TVT手术的满意度,结果显示,有无并发症并不影响患者对TVT手术的满意度,而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和排尿困难。因此,该研究者认为,只要能很好处理术后并发症,是否发生并发症并不影响患者对TVT满意度的评价。
另外,下尿路症状在子宫全切除术后十分常见,尤其是进入围绝经期后,症状更加明显,然而不同方式的子宫全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是否与下尿路症状相关,尚无研究。美国的1项研究对子宫全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进行了14年的随访,共319例参与研究,结果显示,主观感觉的压力性尿失禁在子宫次全切除术组发生率为62.5%,而在子宫全切除术组发生率为44.0%,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度为1.42(95%
CI为1.08~ 1.86)。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的预测因素包括术前已有尿失禁和膀胱排空不全,应予以重视。
2.尿失禁严重程度的评价手段:
尿动力学检查是在尿失禁程度判定上较为可靠的标准。英国T. Grigoriadis等的研究介绍了1种简单的"1-3-5"咳嗽实验来评价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患者膀胱充盈至600 cm
3,截石位嘱患者用力咳嗽1次,如果看到尿液溢出,则认为是重度;如果无尿液溢出,则让患者休息30~ 60 s,之后用力连续咳嗽3次,如果在第2或第3次咳嗽时看到有尿液溢出,则认为是中度;如果仍无尿液溢出,则再次休息30~ 60 s,之后用力连续咳嗽5次,如果在第4或第5次咳嗽时看到尿液溢出,则认为是轻度;之后,两腿分开站立位再次重复该实验。该研究将1-3-5咳嗽实验结果与主观感受评分结合,来验证该实验的可靠性,招募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而合并POPⅡ度以上或有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则被排除,共1 793例完成了问卷,结果显示,1-3-5咳嗽实验中尿失禁越严重,尿失禁相关问卷评分越高。因此,该研究认为,1-3-5咳嗽实验是1项客观、简便实用的尿失禁严重程度评估实验。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评价逼尿肌功能的较可靠的标准是尿动力学检查,然而,因为许多妇女在快速排尿时逼尿肌压力并没有快速增加,因此,荷兰学者提出了问题"不使用有创的尿动力学检查能否辨认有下尿路症状的妇女是否有逼尿肌功能障碍",通过对736例患者进行压力-尿流实验和尿流率加残余尿检测,结果显示,逼尿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较低且膀胱残余尿较多。因此,该研究者认为,通过无创的尿流率加残余尿检测,可以预测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是否有逼尿肌功能障碍。
3.OAB的神经电刺激治疗:
本次会议对神经电刺激治疗OAB也进行了介绍。美国的1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对骶神经电刺激(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OAB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随访,共340例患者参与研究,治疗后36个月的随访应答率为83%,入组条件为有尿失禁和尿频等OAB症状,且使用至少1种抗胆碱能药物无效或从未治疗者,结果显示,治疗前,尿失禁症状为(3.1±2.7)次漏尿/d,尿频症状为(12.6±4.5)次/d,治疗后36个月,尿失禁症状降低至(2.3±2.4)次漏尿/d,尿频症状降为(5.3±2.4)次/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时,患者的多种生命质量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因此,该研究认为,SNM是1种安全、有效的OAB治疗手段。智利的1项关于行为治疗(由尿失禁康复治疗师对患者给予一对一的评估和指导)和胫后神经刺激(posterior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PTNS)治疗OAB的前瞻性随机交叉研究,将82例患者分为行为治疗组和PTNS组,PTNS组1周2次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后3、6个月分别完成问卷,结果显示,PTNS可显著改善OAB症状。
4.尿失禁的预防:
目前的观点认为,妊娠和分娩是引起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然而,也有学者观察到在未生育的女运动员中也有尿失禁的发生,这就使得体育锻炼可增强女性盆底肌肉功能的观点受到质疑。希腊学者对未生育的女运动员中尿失禁的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尿失禁在未生育的女运动员中的发生率为12.5%~80.0%不等,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在5.7%~80.0%,主要与体育运动的种类相关,高强度运动如跑步或跳跃运动等容易发生。因此,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避免高强度和负重运动,以免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另一方面,瑞典学者对胎吸助娩对盆底肌肉功能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研究,随访20年尿失禁、粪失禁及POP的发生率,入组妇女均只生育1胎,共4 991例妇女参与研究,结果显示,胎吸助娩并不是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尿失禁、粪失禁、POP等)的危险因素。该研究认为,胎吸助娩和阴道自然分娩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发生率相似,而急诊剖宫产后远期PFD发生率则减半。因此,在产程开始后及时剖宫产是预防远期PFD的保护性因素。
三、盆腔痛
本次会议特别关注了盆腔痛这一严重影响女性生命质量的疾病,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对网片植入手术治疗POP或压力性尿失禁后盆腔痛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共160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后盆腔痛的发生率为15.6%,有盆腔痛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无盆腔痛者。手术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同时行子宫切除术以及网片位置,均与是否发生术后盆腔痛无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年轻、术后立即出现盆腔痛、体弱、躯体化状态。
在盆腔痛的治疗方面,多位学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1.会阴疼痛的治疗:
严重的会阴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目前,多模式康复治疗被许多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然而,这种治疗既往仅为2个小型非对照研究所验证。本次会议上,M. Morin等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多模式康复治疗和局部使用利多卡因进行了比较,多模式康复治疗包括知识教育、生物反馈训练盆底肌、手法治疗、介入治疗等,利多卡因治疗是局部涂抹50 mg/g利多卡因凝胶,对212例患者治疗10周,结果显示,在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性生活频率方面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似,均疗效显著,但在改善疼痛、性冷淡和性功能方面多模式康复治疗较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更为有效,且多模式康复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多模式康复治疗总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者(分别为77%、38%)。此研究为多模式康复治疗用于改善盆腔痛和会阴疼痛、性冷淡、性功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膀胱疼痛综合征的治疗:
膀胱疼痛综合征(painful bladder syndrome,PBS)是一组慢性症状,表现为膀胱疼痛、不适,持续6周以上的下尿路症状,但无尿路感染证据。1项荟萃分析检索了2015年7月前所发表的1 454篇论文,统计出6种治疗PBS的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松弛疗法(relaxation therapy)、物理疗法、富氢疗法(hydrogen therapy)、饮食疗法和其他类型疗法如一氧化氮合酶疗法,共10个研究符合条件,结果显示,以上6种治疗方法尚无有力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另一方面,PBS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但膀胱上皮在PBS中所起的作用已有研究。膀胱黏膜的黏多糖缺乏可能与PBS的症状相关,因此,膀胱内注射黏多糖是治疗PBS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PBS症状,同时可以保持黏多糖层的完整性。巴西学者P.K. Matsuoka等对膀胱内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和硫酸软骨素(sodium chondroitin sulfate)治疗PBS的疗效进行了荟萃分析,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387篇文献,有8篇文献符合要求,共484例患者纳入分析,有2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硫酸软骨素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关于透明质酸的疗效,尚无可靠的研究结论。上述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关于PBS的治疗依然属于难点,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索。
3.神经性会阴痛的治疗:
神经性会阴痛临床处理困难,常导致阴部神经压迫症候群(pudendal nerve entrapment,PNE),但一些患者对疼痛的描述是感到大阴唇附近、坐骨结节区域以及臀沟以下、股骨背面至腘窝部位的灼烧感,而这一区域是股后皮神经及其分支(臀下皮神经)的感觉区域。法国学者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尸体解剖发现,臀下皮神经是股后皮神经的延续,在会阴部有许多分支交叉点。可能的交叉区域为骶结节韧带旁、坐骨下方。股后皮神经在梨状肌下孔和坐骨结节旁可能存在交叉点。(2)将符合PNE但疼痛部位异常(如上所述)的患者,进行臀下皮神经阻滞手术,手术分为单侧臀下皮神经阻滞、双侧臀下皮神经阻滞、臀下皮神经+阴部神经阻滞3种,疼痛缓解率分别为63%、67%和60%,术后会阴疼痛总的缓解率为74%。
4.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治疗:
盆腔淤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是由于盆腔静脉扩张和回流异常所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症状,然而,盆腔静脉功能不全(pelvic vein imcompetence, PVI)与慢性盆腔痛的关系尚未明确,PCS通过B超或MRI血管成像可发现,经皮盆腔静脉栓塞术是治疗PCS的首选方法,成功率很高。英国学者对PVI与慢性盆腔痛的相关性进行了荟萃分析,对PVI与慢性盆腔痛的相关性证据进行确认并了解B超或MRI诊断PCS的准确性以及经皮盆腔静脉栓塞术治疗PCS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目前关于PVI与慢性盆腔痛相关性的证据极为有限,B超和MRI技术是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经皮盆腔静脉栓塞术是治疗PCS的有效方法。该研究认为,关于PVI与慢性盆腔痛的相关性尚待设计良好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另外,也有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功能异常以及躯体和社会心理因素,对盆腔痛也有重要影响。1项研究假设PBS与ANS功能异常有关,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慢性盆腔痛,即PBS和肌筋膜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进行观察,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ANS检测包括:1项心脏副交感神经检测,2项心脏血管自主功能检测[即倾斜实验(tilt table test)]和促排汗节后交感神经检测,结果显示,慢性盆腔痛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更常发生倾斜实验异常,最常见的诊断是直立不耐受(分别为40%、10%),而倾斜实验其他的诊断如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或晕厥则很少发生;另外,慢性盆腔痛患者较健康对照组ANS病变发生率更高(分别为31%、10%),而不同种类的慢性盆腔痛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该研究认为,在慢性盆腔痛患者中,可能有1/3的患者存在ANS功能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持续和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痛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尽管已有研究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盆腔痛症状的影响,但躯体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盆腔痛症状的影响及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生活治疗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德国学者对躯体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盆腔痛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121例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触发点,并进行问卷评分,结果提示,身体存在疼痛触发点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盆腔痛的严重程度均有影响,分别占15.7%和36.4%。该研究认为,躯体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盆腔痛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治疗均存在重要影响,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应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治疗。
四、粪失禁
对于粪失禁,各国学者对其也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探讨。在美国,60岁以上妇女中,粪失禁的发生率为20%,对生命质量有严重影响。目前,患者在寻求尿失禁治疗方面存在以下顾虑,如对治疗恐惧、对治疗了解很少、交流障碍、逃避或拒绝心理、基础疾病等,但对于粪失禁,人们在寻求治疗时存在哪些障碍,尚未见报道。美国学者对粪失禁患者寻求治疗的障碍进行分析,并与尿失禁患者寻求治疗时存在的障碍进行比较,共29例参与了研究,年龄在40~85岁之间,结果发现,粪失禁患者除了有尿失禁患者寻求治疗的障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几个特别的情感障碍:(1)孤独感;(2)耻辱感;(3)自责感;(4)不知道粪失禁需要治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该研究者希望相关机构能够根据粪失禁患者的特殊心理进行科普教育,呼吁患者寻求诊治。
病因学方面,分娩所致的阴道撕裂可能造成肛门括约肌撕裂,捷克的1项关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生命质量评分及对性功能影响的研究,对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Wexner评分,共181例参与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肛门括约肌撕裂程度的加重,粪失禁发生率逐渐增高;排便急迫在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发生率高达57.1%,而性交痛,在轻度肛门括约肌撕裂患者中发生率较高(28.6%),但无统计学差异。另一方面,解剖学异常或肛门括约肌协调障碍(anal dyssynergia)是引起排便困难综合征(obstruc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的常见原因,且可以被排便造影所发现,但是,在无症状的妇女中,也有80%的造影或影像学阳性率。因此,美国学者A.M. Johnson等对影像学诊断的与临床诊断的直肠膨出是否有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有ODS伴或不伴阴道后壁膨出的妇女进行排便造影检查,共46例参与研究,结果显示,仅56%的造影显示有直肠膨出的妇女表现为阴道后壁膨出。因此,并非所有的直肠膨出患者都有脱垂症状,但造影明确了有直肠膨出的这些妇女,均有严重的便秘。
本次在法国召开的第40届IUGA年会,中国学者也为各国学者展示了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与各国学者进一步交流了我国的临床实践及研究现状。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