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差别巨大,每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都应有自己独立的指南,决不能照搬其他任何指南。不可否认,通常欧美国家制定的指南依据相对更充分、影响力更大、权威性更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基于自己本土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必要时也要毫不犹豫地否定其某些观点,建立符合自己国情且更"接地气"的指南。临床医学特别是感染病学发展很快,"权威"指南的某些观点也会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甚至也有些观点在提出的当初就考虑不周或原本就是错误的,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无原则地盲目崇拜。如引起关注的2016年美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南 [ 1 ] 最重要的修改有3条,一是彻底否定了医疗机构相关性肺炎(HCAP)这一概念,其余2条则分别强调单药和短疗程治疗。第一条等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们举双手赞成。对第二和第三条笔者仍存疑虑,也不符合国外多个专家共识规定及临床用药现状,在临床实践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又如该指南第13条指出要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特点用药,却仅强调要缩短用药间隔、连续输注,根本没提到浓度依赖药物如何应用,很容易给人以无论何类药物,都要"连续输注"的误导。这样的疏忽,在如此权威的指南中是不应出现的。不能否认,国内感染领域临床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影响的论文也不够多,样本量不足够大,但因来源于本土,是以自己病原学特点为依据,其参考价值肯定比国外同类研究结果更大。不能单单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理论来否定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国外研究结果来制定指南,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错误的,会误导临床诊治。
刘又宁. 我国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研究结果对国外权威指南的挑战[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1):1-4.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1.001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