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钩沉
日本731部队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报告概要解读
张艳荣
杨微
李志平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6.06.012
9147
72
0
0
0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1月19日—1948年11月12日,美国主导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然而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的日本731部队的罪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早在1925年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签订了禁止细菌战的日内瓦协议,为逃避审判,日本731部队石井四郎、北野政次等绝大多数成员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就逃回日本并竭力掩盖其在731部队的经历;另一方面,美军1945年8月—1947年11月先后4次派遣德特里克堡兽医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专家赴日,对731部队细菌战研究进行调查,同石井四郎、北野政次等20多名731部队成员秘密接触并达成秘密交易,为获得731部队研究资料而答应了日本人免除战争罪的条件。美军获得的这些资料被作为机密收藏,关于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报告即《"A"报告》《"G"报告》和《"Q"报告》。报告最初保存在美国德特里克堡,后被转移到犹他州达格威试验场研究中心,1978年被解禁,报告原件现存放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另有副本存放于美国国家档案馆Ⅱ馆。

引用本文

张艳荣,杨微,李志平. 日本731部队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报告概要解读[J]. 中华医史杂志,2016,46(6):376-378.

DOI: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6.06.012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1月19日—1948年11月12日,美国主导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然而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的日本731部队的罪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早在1925年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签订了禁止细菌战的日内瓦协议,为逃避审判,日本731部队石井四郎、北野政次等绝大多数成员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就逃回日本并竭力掩盖其在731部队的经历;另一方面,美军1945年8月—1947年11月先后4次派遣德特里克堡兽医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专家赴日,对731部队细菌战研究进行调查,同石井四郎、北野政次等20多名731部队成员秘密接触并达成秘密交易,为获得731部队研究资料而答应了日本人免除战争罪的条件。美军获得的这些资料被作为机密收藏,关于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报告即《"A"报告》《"G"报告》和《"Q"报告》。报告最初保存在美国德特里克堡,后被转移到犹他州达格威试验场研究中心,1978年被解禁,报告原件现存放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另有副本存放于美国国家档案馆Ⅱ馆。
1. 报告概况
《"A"报告》《"G"报告》和《"Q"报告》3个报告封面上都有"达格威试验场技术图书馆"字样,时间是1960年5月6日,报告均没有作者姓名标识。"日本十五年战争与日本医疗医学研究会"莇昭三认为《"A"报告》和《"G"报告》是由731部队病理班班长石川太刀雄丸撰写;而另一日本学者常石敬一则认为以上3个报告均为石川太刀雄丸整理 [ 1 ]
2. 概要解读
这3个报告编写体例基本相同,因感染的病源体不同分为《"A"报告》《"G"报告》和《"Q"报告》。
2.1 《"A"报告》
《"A"报告》( 图1 )是关于炭疽研究的报告。炭疽的英文为"Anthrax",据此推测"A"可能为"Anthrax"缩写。报告共406页,分2部分:第1部分是《前言》,包括病例概要和进程,分3组记述了30例炭疽病例基本信息和病程进展及病理改变的总体描述,第1组是经皮肤感染,1个病例,编号为54;第2组是经口服感染,共9个病例,编号分别为17、18、26、225、318、320、325、328和383;第3组是经鼻腔呼吸感染。报告《前言》说明为30个病例,但档案记载的病例编号实际上共有22个,即388、389、390、393、396、397、399、400、401、403、404、405、406、407、409、410、411、412、413、414、416、417。各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感染方式、病程天数、各器官病理改变,病例全部隐去姓名,用数字代号标识。虽然报告《前言》说明为30个病例,但档案记载的病例编号实际上共有22个,所附病例却是32个。第2部分为所有病例各器官病理改变的详细描述,包括文字描述、手绘示意图以及显微镜照片(Report of"A".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Japanese Medical Experiments During World War Ⅱ(Originals),1960-05-06:001-406, Box 01-04.)。 图2 为《"A"报告》目录, 图3 , 图4 , 图5 , 图6 可显示其撰写方式。《"G"报告》和《"Q"报告》的撰写方式与之相同。
封面
目录
病例编号及人体病理手绘图示
肺部病理手绘图示
肺部病理手绘图示及文字说明
显微镜照片及文字说明
2.2 《"G"报告》
《"G"报告》( 图7 )是关于鼻疽研究的报告。鼻疽的英文为"Glanders",据此推测"G"可能为"Glanders"缩写。报告共372页,分为2部分:第1部分前言,包括病例概要和进程,根据感染方式不同分2组记述了21例鼻疽病例基本信息和病程进展的总体特征,经皮肤感染16例,编号分别为16、50、85、146、152、167、176、180、190、193、205、207、221、222、225、254;经鼻感染5例,编号分别为176、178、229、727和731;同时,还附有所有21个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感染方式、病程天数、各器官病理改变的总体描述,病例同样全部隐去姓名用数字代号标识。第2部分为各器官病理改变的详细描述,包括所有病例各组织器官显微镜照片及相应病理改变的手绘示意图、文字描述及显微镜照片(Report of"G".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Japanese Medical Experiments During World War Ⅱ(Originals),1960-05-06:001-372, Box 05-08.)。
《"G"报告》封面
2.3 《"Q"报告》
《"Q"报告》( 图8 )是关于鼠疫研究的报告。"鼠疫"的英文表述为"Plague",按照对《"A"报告》《"G"报告》命名方法推理,对《"Q"报告》中"Q"的推测显然不合适,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能够对其进行解释。《"Q"报告》是3个报告中最长、相对而言信息最全面的报告。报告页码标识共有744页,但实际缺少第444页,故全部报告现存743页。报告也分2部分,《前言》和详细的显微镜下观察。报告虽没有作者姓名标识,但在《前言》部分却提到是"高桥博士和其他人进行过流行病学和细菌学调查"。《前言》还提到"这些以日文起草的报告于1948年7月提交给美国陆军"。经考证,高桥博士即为日本731部队鼠疫研究班班长高桥正彦。3个报告中,只有《"Q"报告》提及了研究者的名字以及报告呈送美军的时间。《前言》中还交代这次流行病学和细菌学调查是关于1943年9月25日—11月7日在中国长春(Shinkyo,即"新京")和农安(Noan)两地的鼠疫流行调查,调查时间是1943年9月29日—11月6日期间,研究者对两地死者进行了病理解剖。报告记载解剖病例共57例,以N(农安)为序列的有39例,以S(新京)为序列的有18例,实验对象全部用英文大写字母加序号进行标识。报告第2部分依然是对各器官病理改变的显微镜观察,附有照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Report of"Q2".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Japanese Medical Experiments During World War Ⅱ(Originals),1960-05-06:001-744, Box 09-19.)。
《"Q"报告》封面
《"A"报告》《"G"报告》和《"Q"报告》都没有对所使用的病理标本进行说明,根据美军调查应为石川太刀雄丸于"1943年从哈尔滨带回到日本金泽大学、取自约500人体病例中适于研究的400例标本"。另据《"Q"报告》上文本信息"以日文起草的报告于1948年7月提交给美国陆军"推测,现在看到的英文版《"A"报告》《"G"报告》和《"Q"报告》应是翻译后文稿 [ 1 ]。由此也可以推测前文中关于《"A"报告》中病例编号前后不一致情况出现的原因——或是病例整理本身就有遗失,或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语
《"A"报告》《"G"报告》和《"Q"报告》是对人体感染炭疽、鼠疫和鼻疽之后病理改变的真实记载,是日本731部队进行细菌战及人体实验研究所犯下罪行的最直接证据,《"A"报告》《"G"报告》和《"Q"报告》的解读对于还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莇昭三. 关于A报告和G报告 " 达格威文件 " [M]杨彦君. 731问题国际研究中心文集(下).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51066-1081.
备注信息
A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美日俄四国保存的"731"档案调查研究及综合利用 (13AZD036)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