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
纪念穆魁津教授诞辰100周年及逝世20周年
·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8.002
0
0
0
0
0
0
APP内阅读
摘要
穆魁津教授是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同时又是我国呼吸病学专业早期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引用本文
何权瀛,王广发. 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 : 纪念穆魁津教授诞辰100周年及逝世20周年[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8):562-563.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8.002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穆魁津教授是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同时又是我国呼吸病学专业早期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穆老生前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第二任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卫生部医药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穆老1917年11月26日生于北京,满族。1940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攻读医科,194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北大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主任医师和教授,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且在上述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穆老长期致力于呼吸生理和呼吸疾病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主编医学专著7部。在不同时期先后在结核病、职业性肺病、呼吸衰竭、呼吸生理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阻肺及支气管哮喘等领域进行了杰出的科研工作,填补了国内呼吸病学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53年他及其同事首次在国内验证了异烟肼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疗效,为该药在我国的推广、造福广大结核病患者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1958年率先发表了"抗结核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结核病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一文,首次验证了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的特殊价值,目前该方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常规。1959年穆魁津教授率领其同事在京西矿区进行煤尘肺患病情况调查和肺功能测定,初步摸清了矿区尘肺的患病情况和尘肺患者肺功能损害类型和程度,为后来矿区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观察和劳动力鉴定提供了依据。
十年动乱期间穆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遭受了多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真理,忍辱负重,不改初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我国医学和呼吸疾病学科发展的春天,穆老又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临床和科研工作中。1979—1986年在国内率先进行小气道形态和功能的系列研究,先后发表了13篇科研论文,为提高我国呼吸生理和肺功能的临床研究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82年成功复制了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了急性肺损伤病理生理和实验研究,先后撰写论文5篇。1986年穆老召集全国六大行政区的相关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肺功能正常值的测定,首次获得国人的大规模临床数据,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采用现代仪器和测试方法取得的科学数据,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当时条件下肺功能的基本状况并制定了国人肺功能正常值,后来为大家广泛引用。1987—1990年他又主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项目,先后撰写了7篇论文,并获得了中华医学会科学进步成果奖。晚年的穆老高度关注慢阻肺的防治工作,对膈肌疲劳和肺气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膈肌疲劳在慢阻肺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还专门撰写论文,提出应重视慢阻肺的防治研究,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关慢阻肺的防治研究应受到重视,应全面规划,从宣传教育到防治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慢阻肺防治的着眼点一定要立足于防。他指出从"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观点出发,禁止吸烟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减少慢阻肺和肺心病的有力措施。他说这犹如治水,上游疏导远胜于下游筑坝,立足于防,着眼与早,则事倍功半
[
1
]。这些学术思想今天读起来仍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他还指出,通过缜密地观察,借助早期的检查技术发现慢阻肺早期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分布特点,寻找具有诊断价值的标志物,从而为其早期诊断提供线索。穆老还提出遗传基因、特异体质、营养状态、内分泌、免疫机制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可能是慢阻肺发病的内在因素,今后应从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深入研究
[
1
]。上述这些学术理念无疑为我国慢阻肺的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穆老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博闻强记,教学时兼容并包,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和年轻医师的爱戴。他注重教书育人,关注年青一代医生品德的培养。对于年轻医师的任何求教他有求必应、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他几十年为多家杂志撰稿、审稿,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推动我国呼吸疾病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4年他荣获北京市高教局颁发的从事教育30年奖,1990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从事高教教育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
1990年他退休之后仍关心我国呼吸疾病事业的发展。虽然体弱多病但仍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参加查房,不辍笔耕,坚持撰写医学论文和著作。他不仅深谙医学专业知识,中文和英语方面的功底也非常深厚。1996年首次在我国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呼吸病论坛,北京地区全部中文论著的英文译文均是经他逐句审阅修改。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病学分会出版的一百例疑难疾病胸部X线的幻灯片也是经他逐章解读和审阅。
多年来他致力于年轻人的培养,为我国呼吸病学人才梯队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年轻医师的论文都是经他亲手改正,修改的稿件上用红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意见,而当稿件完成后请他署名时,他却婉言谢绝。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无愧为呼吸学界的一代宗师和甘为人梯的先辈。
与穆老有过密切接触的国际著名呼吸生理学家Peter Macklem教授在谈到他首次来中国与穆老交往时写道:"我几乎没有遇到过比穆教授更慈祥、更慷慨、更体贴入微的人……在我访问结束时,我太太和我认识到穆大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主人,而且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内科大夫,他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准,从而为医生、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出色的榜样" 。尽管晚年的穆老体弱多病,但他依然乐观面对,殚精竭虑,无私奉献。Peter Macklem教授在谈到穆老晚年时写道:"我最后一次见到穆大夫时,他已经被限制在轮椅上,令我感慨的是,尽管他因肺气肿而致残,却表现出非凡的乐观。他喘息地说'air hunger, air hunger’然后开怀大笑,我们想念他,感激他,认识他是我一生中的荣幸" 。
穆老代表了一个时代,作为老一代呼吸病学专家的代表,为我国呼吸疾病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他创造的爱依然留存于许多人的记忆中。穆老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他触摸爱抚过的人心中
[
2
]。历史不仅仅是写在纸上和刻在墓碑上的,也珍藏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