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随笔
穆老留给我的记忆
刘又宁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8.001
573
11
0
0
0
0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2017年是穆老诞辰100周年,也是他老人家去世20周年,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呼吸界同仁共同纪念他老人家。

引用本文

刘又宁. 穆老留给我的记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8):561-561.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8.00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2017年是穆老诞辰100周年,也是他老人家去世20周年,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呼吸界同仁共同纪念他老人家。
在1980年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期间,由穆魁津教授牵头建立了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与穆老之后的各位老主委,如罗慰慈教授、朱元珏教授及钟南山院士相比,我与穆老的交往比较有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但仍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
第一次见到穆老可能是在我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1985年或1986年,某次在北京医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会上我应邀作介绍日本肺功能检测的专题报告。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穆老不但亲临现场,而且还坐在第一排,手中拿个小本不停地在写着什么,令作为晚辈讲者的我实在有些惴惴不安。要知道穆老可称是我国肺功能创始人之一,他在1986年主持了全国六大行政区为期数年的肺功能正常值测定,在1990年汇集成册并出版发行。自第一次见面起,穆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衣着简朴,总是面带笑容,语气和蔼可亲,但其深在的内涵、渊博的知识及气宇轩昂,甚至带着些道骨仙风的皇族后裔的气派都显露无遗。
第二次见到穆老是1987年5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呼吸病学年会之时,也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二届委员会交接之时,这次会议后罗慰慈教授接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穆老任名誉主任委员。会议邀请了9位美国与日本专家。因我与钟南山院士分别从日本与英国归国不久,故我们两人参会的主要角色是学术翻译,当时钟院士已正式成为呼吸病学分会委员,而我则在1991年当选为第三届最年轻的委员,此时钟院士已晋升为副主任委员。之所以能这样,应该说与穆老等老一辈专家开创的任人唯贤、任人唯才,而非任人唯亲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我一直从内心里感谢与敬佩老一辈专家们甘当人梯的精神。
最后一次见到穆老是在1997年他老人家因病住院期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穆老几乎尝尽了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衰竭合并感染的各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到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真菌感染。但即使这样,当我们去看望他老人家时,他仍然保持着令人感动的真诚笑容,我心里明白,其实穆老在竭力忍受着,尽量让看望他的人心情没那么沉重……
在2008年完成的"呼吸病学分会史"一书中我曾写道:"对历史健忘的民族是无光明前途可言的,同样一个学术组织也应当从自己走过的历程中吸取营养,继续勇往直前。"我一直认为,在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之下,呼吸病学分会多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各学术组织中一直以团结、和谐、奋发上进著称。在呼吸病学分会开创者穆老诞辰百年之时,让我们共同学习,发扬老人家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使呼吸学会免于误入歧途,永远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