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专题·综述
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及应对策略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53(0) : E008-E008.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0303-00083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心理应激症状逐渐显现,预防性与治疗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亟需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包括危机事件应激管理体系、任务模型、评定-危机干预-创伤治疗干预模型,以期在已有的干预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冠肺炎的特殊性,形成适合新冠肺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同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心理危机的预防、评估、干预、随访体系与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引用本文: 岳晶丽, 苏思贞, 钱英, 等.  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及应对策略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 53(0) : E008-E008.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0303-0008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915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我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1],正如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因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性、病源不确定性、传播快速性、治疗复杂性、健康及生命威胁性以及人际关系破坏性等,使个体变得混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甚至导致许多人在疫情暴露早期即出现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症状若得到正确处理,50%通常在30 d内自行缓解;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持续存在,可能最终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影响[2]。尽管目前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工作者及其他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的流行病学报告较少,但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及2012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相关研究显示,疫情爆发早期,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惊恐发作、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病性症状、谵妄、甚至自杀,对心理的影响甚至可能持续数年,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3,4,5]。医护人员,尤其是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高感染风险,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沮丧等PTSD症状[3,6,7]

除了新冠肺炎本身带来的心理危机外,为遏制疫情扩散而采取的强制隔离及自我隔离等措施,也可能使个体感到被孤立、被歧视,无助、愤怒,加重焦虑、抑郁等。与其他危机事件不同,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受影响人群范围广(均为易感人群),持续时间长,病源及传播等不明确,个体面临较大的精神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导致社会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问题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甚至加重新冠肺炎病情,因此如何在疫情期间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是一个挑战。而预防性及干预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与急救有利于降低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危机事件相关的焦虑症或情感障碍、PTSD。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起步较晚,危机干预理论较少,本文将介绍目前国际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以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构建中国模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缺乏组织、干预时间不足等问题,往往导致干预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心理危机理论的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及干预措施也变得纷繁复杂,其中,危机事件应激管理体系(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任务模型(task model)和评定-危机干预-创伤治疗(assessment-crisis intervention-trauma treatment,ACT)干预模型受到广泛的注意,下面将重点介绍这3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型。

1.CISM:

为针对群体的、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8],包括从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到危机发生后干预的所有阶段,也综合考虑了应用于个人、小团体、大团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干预方式。因新冠肺炎传播性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如现场是否适合开展群体干预、是否采用面谈等方式。

CISM主要包括以下8个部分[8,9]:(1)危机发生前的准备,主要是平时对灾难及灾难应对的教育[10];(2)在灾难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动员大规模的人员,能将大量的危机管理指令及时传达给受灾人员及心理危机干预小组;(3)个体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开展个人心理危机干预与指导;(4)紧急突发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技术[11,12],主要是公开讨论个体的内心感受,提供支持和安慰,动员资源,帮助个体在认知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5)全体受灾个体支持团体,让受灾人员集体进行简短的团体讨论、有效合作、共同减少急性应激症状;(6)家庭危机干预;(7)组织机构的发展干预;(8)在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其中,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是CISM的核心内容,为避免新冠肺炎的传播,心理干预人员可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CISD是一个小团体的干预,心理干预人员可根据疫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抑郁状态或急性悲伤(如丧失)的个体不宜参加CISD,可能会加重参与个体的心理创伤。

2.任务模型:

Myer等[13]将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成分归纳为3个连续任务和4个焦点任务,初步构建了任务模型。任务模型是一种针对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

连续任务:评估、保障安全和提供支持,是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甚至持续不断进行的基础性任务,没有特定的实施顺序,可以在干预过程中的任何时候进行,干预人员应根据危机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发展状况去调整干预进程。(1)评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对危机当事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行全面评估[14]。不同的评估模型强调的重点不同,需要干预人员灵活采用。评估内容包括认知功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因素、应对技能、安全及自杀风险、积极或消极变化等[15,16,17,18]。危机事件本身具有易变、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干预人员应对情境变化保持觉察、对情境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及时评估。(2)保障安全:遭遇突发危机事件时,个体的情绪易变脆弱,甚至崩溃,干预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如提供或告知必要的安全措施、物品来脱离危险的情景、保障生活必需品等。此外,安全保障还可能涉及与危机事件有关的儿童、救援人员以及干预人员的身心安全。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对危险的评估[19]。(3)提供支持:一般认为,危机当事人正是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陷入心理危机之中,因此救援初期,提供社会支持是首要目标[20]。危机当事人的应激反应越严重,越需要提供支持。干预人员不仅要在危机发生时支持危机当事人,还要帮他们找到危机结束后仍能提供持续性支持的资源[13]

焦点任务:心理危机干预中,有些任务需要在某个阶段集中进行,即焦点任务,包括建立联系、重建控制、问题解决和后续追踪。一般情况下,这些任务可以按序进行,但也有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或阶段性地重复这些焦点任务。(1)建立联系:为必选任务,通常在危机干预的最初阶段进行。但是,如果当事人有生命危险时,保护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建立关系当延后进行。(2)重建控制:指干预人员帮助危机当事人调节他们对危机的反应,帮助他们对危机导致的内心混乱进行秩序重建[18]。如干预人员代替危机当事人做有助于解决危机的决策或问题解决策略[14],或采用言语限定(verbal limits)(积极的自我对话)等事态降级(de-escalation)技术鼓励危机当事人重拾事态控制的信心。(3)问题解决:干预人员从危机当事人的角度对危机进行定义或解释,判断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17]。危机定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干预的有效性[13]。帮助制订有助于危机解决的明智的、可操作的计划[14],使当事人在执行计划、解决问题的同时重获自主性和掌控感[19]。(4)后续追踪:形式多样,可以为正式或非正式[17],也可以为面谈或电话访谈,能够动态评估当事人的情况及干预效果。

3.ACT危机干预模型:

是一种针对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是美国学者Roberts整合多种危机干预策略后提出的一种综合性危机干预模式。ACT危机干预模型专门针对突发性危机和创伤性危机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评估、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3个部分。ACT危机干预模式分为7个阶段的干预,包括危机评估、建立融洽关系、确定专业问题、处理感情、产生和探索替代方案、制定计划并提供后续行动[21]。该模式要求干预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当事人进行干预,促使当事人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彻底摆脱自身的心理困扰。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危机干预者曾运用ACT干预模式对当地的一些高危人群进行危机干预,效果较明显[22]

由于危机本身是混乱的,CISM考虑到了危机发生全过程的应对,涉及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而任务模型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具体的7个重要任务,有助于危机干预人员快速找出干预过程中的关键点,提高危机干预的效率和有效性。ACT危机干预模式则是一种包含了创伤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心理危机干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干预人员有机结合、灵活使用这3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能有效地减少新冠肺炎疫情下相关人群的心理创伤、PTSD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

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除了专业人员需具备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能外,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生物传染性危机的特殊性,形成适合而有效的应对策略。下面将详细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下可能的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以期为构建中国模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参考。

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为应对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通知[23,24],指出要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疫情影响地区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与对口支援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成服务队,面向重点人群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提供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及精神医学干预等服务。然而,目前危机干预的模式大部分源于对火灾、地震等危机事件,针对生物传染性危机的心理干预模式尚有待开发。因此,需在心理危机干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与生物传染性危机的特殊性,开发适合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心理干预一般遵循5个原则[25]:(1)增进安全感(safety),可减轻压力反应的生理反应,且能改善妨碍复原的认知、信念,如世界是全然危险的,对未来风险的悲惨化/灾难化态度等。(2)促进平静稳定(calming),可减轻创伤焦虑、强烈的麻木或情绪波动。这些反应会干扰睡眠、饮食、决策及生活事务表现,若反应持续,会进一步导致恐慌、解离、PTSD、抑郁、焦虑与躯体问题。(3)提升自我与集体效能感(personal-collective efficacy),改善个人管理困扰事件能力的信念,主要通过对想法、情绪与行为的自我管理来实现。(4)加强联系(connectedness),有助于个体获取危机事件的应变信息,理解、接纳情绪、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创伤经验、将反应与经验正常化、互相教导等。社会支持能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风险。(5)灌输希望(instilling hope),是危机后介入的关键要素,保持乐观、积极期待、对生活和自我有信心及有其他信念,益于心理复原。新冠肺炎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传染性之强,使其心理危机干预较之以往更艰难,因此基于以上原则,建立适合的干预模式迫在眉睫。

1.面向普通群体,建立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网络平台,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新冠肺炎在我国全境及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可通过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因此每个个体都担心、恐惧被传染,加之较长时间的大范围隔离等均给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焦虑、强迫、失眠等表现。因此,利用"健康中国"、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2320"等网络平台和心理服务热线[25]与心理社会服务系统等[26]向受疫情影响的群体进行心理卫生宣教,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干预,及时缓解负性情绪,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精神行为障碍。

2.面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群体,建立完整、全面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评估、转介、干预及随访体系。全面评估是有效干预的基础,通过三维危机检查评估模型、阶段性的评估模型、人与环境互动的评估模型等对个体面对新冠肺炎危机事件时的情感、认知、行为反应、个体所处的应激反应阶段、个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疫情前的精神状况、丧亲等)、及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进行评估[27],筛查出高危重点人群,经过精神心理专业人员仔细甄别,根据是心理应激还是精神行为障碍(如PTSD、抑郁症等)进行适当的转介。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的不同阶段评估的重点不同。根据诊断标准,抑郁症或PTSD的发展及诊断需要2~4周,因此,疫情前期,评估重点在心理应激;随着疫情的发展,评估重点将转向精神行为障碍。评估后,将个体转介给适合的专业人员。对于无精神行为障碍的个体,转介给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者等进行心理急救、创伤为主的咨询、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等,充分激活个体、家庭及群体的自身资源;对于有精神行为障碍的个体,转接给精神医学人员,进行药物干预及心理治疗[28]。建立心理救助档案,进行短期及长期随访。危机事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心理复原情况也会随之变化。随访不仅能评估相关人员的心理复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还可以评估危机干预措施的效果,有助于改进干预技术、完善危机干预体系。

3.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救助服务体系。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播性强,精神心理专业人员较难进入隔离病房,不宜进行心理"面谈",因此一线医护人员成为识别患者心理危机的"守门人",因此需要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危机识别及保健的网络培训[29]。对高危的、需进行专业心理干预的被感染患者,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可通过"线上"的方式,如视频、电话连线等方式对其进行个人心理危机干预;对确诊或疑似感染的精神障碍患者应给予专业的精神科治疗及恰当的精神卫生服务。

其他高危人群,如被隔离人员(密切接触人员、康复出院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儿童、老年等特殊群体、因公殉职者家属、病亡者家属等,优先选择"线上"的一对一或者群体心理救援及干预,不宜进行面对面的群体干预;必须进行线下心理救援及干预时,严格遵循防控要求并尽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降低新冠肺炎暴露风险。

综上所述,构建多学科(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系统(医疗、政府、媒体)、多区域的,采用多种干预手段(药物治疗、谈话治疗、音乐治疗等)、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疾病进程的干预体系,建设全民动员的"线上+线下"的危机干预模式,才能有效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因其突发性、紧迫性及不确定性,给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及干预危机事件所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但是,就像任何试图改变人类行为的努力一样,心理危机干预也有过早干预的风险。过早的干预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还会干扰危机当事人的自然康复机制[30],因而心理危机的科学评估和干预时机至关重要。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起步较晚,且心理干预计划比较滞后,在紧急公共事件发生之前较少采取预防性措施。危机即转机,藉由新冠肺炎疫情,构建高效、良好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对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传染性疾病引发的心理危机的预防、评估、干预、随访体系与机制,是当下及今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通过综述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提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为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生物传染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建议。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Wang C, Horby PW, Hayden FG,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J]. Lancet, 2020,395(10223):470-473. DOI: 10.1016/S0140-6736(20)30185-9.
[2]
Davidson JR, McFarlane AC. The extent and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ter disaster[J]. J Clin Psychiatry, 2006,67 Suppl 2:9-14.
[3]
刘铁榜,陈向一,苗国栋,等.关于SARS相关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防治的建议[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 13 (3) :188-191.
[4]
Maunder R, Hunter J, Vincent L, et al. The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impact of the 2003 SARS outbreak in a teaching hospital[J]. CMAJ, 2003,168(10):1245-1251.
[5]
Batawi S, Tarazan N, Al-Raddadi R, et al. Quality of life reported by survivors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9,17(1):101. DOI: 10.1186/s12955-019-1165-2.
[6]
Wu P, Fang Y, Guan Z,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SARS epidemic on hospital employees in China: exposure, risk perception, and altruistic acceptance of risk[J]. Can J Psychiatry, 2009,54(5):302-311. DOI: 10.1177/070674370905400504.
[7]
Maunder RG, Lancee WJ, Balderson KE, 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effects of providing hospital healthcare during SARS outbreak[J]. Emerg Infect Dis, 2006,12(12):1924-1932. DOI: 10.3201/eid1212.060584.
[8]
Everly GS Jr, Flannery RB Jr, Eyler VA.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 a statis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sychiatr Q, 2002, 73(3):171-182.
[9]
Flannery RB Jr.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and the assaulted staff action program[J]. Int J Emerg Ment Health, 1999,1(2):103-108.
[10]
Shinchi K, Matsunaga H, Fukuyama Y. Proposal of a Model of Disaster Medica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Nursing: The SINCHI Education Model[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9,34(4):438-441. DOI: 10.1017/S1049023X19004564.
[11]
Campfield KM, Hills AM. Effect of timing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on posttraumatic symptoms[J]. J Trauma Stress, 2001,14(2):327-340. DOI: 10.1023/A:1011117018705.
[12]
Mitchell JT, Everly GS.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M]. 2nd ed. Ellicott City: Chevr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7.
[13]
Myer RA, Lewis JS, James RK. The introduction of a task model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J]. J Mental Health Counsel, 2013, 35(2) :95-107.
[14]
James RK, Gilliland BE.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M].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12.
[15]
Kanel K.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 [M]. Stamford: Cengage Learning, 2014.
[16]
Collins BG, Collins TM. Crisis and trauma: developmental-ecological intervention [M]. Belmont: Brooks/Cole, 2005.
[17]
Roberts AR. 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M]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8]
Greenstone JL, Leviton SC. Element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crisis and how to respond to them [M]. 3rd ed. Belmont: Brooks / Cole, 2010.
[19]
Hoff LA, Brown L, Hoff MR. People in crisis: clinical and diversity perspectives [M]. 6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0]
Slaikeu KA. Crisis intervention: a handbook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M].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0.
[21]
Roberts AR, Ottens AJ. The seven-stage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A road map to goal attainment, problem solving, and crisis resolution[J].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2005, 5(4): 329-339. DOI:10.1093/brief-treatment/mhi030.
[22]
Roberts AR. Assessment,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rauma treatment: the integrative ACT intervention model [J].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2002, 2(1): 1-21.DOI: 10.1093/brief-treatment/2.1.1.
[23]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 (2020-01-26) [2020-02-26] https://wenku.baidu.com/view/2caccac4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4.html.
[24]
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EB/OL]. (2020-03-05) [2020-03-15].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3/a9b0bcb3bb7445298c480c5003c51d6d.shtml.
[25]
Hobfoll SE, Watson P, Bell CC, et al. Five essential elements of immediate and mid-term mass trauma intervention: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iatry. 2007, 70(4): 283-315.
[26]
Liu S, Yang L, Zhang C, et al. Onlin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 Lancet Psychiatry, 2020.DOI: 10.1016/S2215-0366(20)30077-8.
[27]
Bao Y, Sun Y, Meng S, et al. 2019-nCoV epidemic: address mental health care to empower society[J]. Lancet, 2020,395(10224):e37-37e38. DOI: 10.1016/S0140-6736(20)30309-3.
[28]
North CS, Pfefferbaum B. Mental health response to community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J]. JAMA, 2013, 310(5): 507-518.DOI: 10.1001/jama.2013.107799.
[2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EB/OL]. (2020-02-26) [2020-02-26]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91b668d87cd1443bbba1ee9c706be14b.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0]
Everly GS. Five principle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reducing the risk of premature crisis intervention[J]. Int J Emerg Ment Health, 2000, 2(1):1-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