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公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简称知信行,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群防群治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滚雪球方法,网络邀请公众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共收问卷1 576份,有效1 553份,有效回收率98.54%;流行病学知识知晓率为87.3%;病原学知识知晓率为93.1%;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5.9%;对新冠肺炎的畏惧态度平均分(15.47±3.15);对政府态度平均分(11.28±1.58);预防行为平均分(24.47±2.61);男性在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知识上的认知得分较女性高(P<0.05);女性对疫情的畏惧态度和对政府的认同态度得分较男性高(P<0.05);城市户籍公众的预防知识得分高于农村户籍(P<0.05)。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户籍、关注程度、流行病学知识、预防知识是对疫情畏惧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关注程度和预防知识是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
公众对新冠肺炎的知晓率和对政府的认同态度较高,对疫情的畏惧程度和预防行为均中等偏上。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公众新冠肺炎预防教育工作。






本文所有版权归新冠肺炎平台内容合作期刊所属主办单位所有,版权及其他合作事宜请咨询期刊出版商。
本平台发布文献经由合作期刊执行同行评议,除非特别说明,发布所有文章不代表平台主办方、期刊主办单位及其编委会的观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1]。武汉及周边地区是疾病传播的重灾区[2],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我国其他省份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3,4,5]。COVID-19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研究于2020年2月17日,对公众展开横断面研究,了解公众对COVID-19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期为制定群防群治策略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方式,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邀请公众自愿参加在线问卷调查。选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不同性别、职业、户籍、受教育程度的10名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级种子",调查前对"一级种子"进行网络调研培训。一级种子将问卷转发给其认为适合接受调查的10名同伴作为"二级种子",二级种子将问卷发布朋友圈。由于网络调查会受到调查对象背景的影响,数据存在偏性分布[6],具体在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中体现。问卷填写时间为2020年2月17日20:00至2月19日20:00,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共收问卷1 576份,有效1 553份,有效回收率98.54%。
经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统计学、心理学专家共同探讨,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以及相关文献自编调查问卷[6,7]。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户籍等人口学变量;第二部分为COVID-19 KAP问卷,共39个条目(知识条目19个、态度条目11个、行为条目9个)。其中知识条目调查公众对COVID-19知识的正确知晓情况,从COVID-19的流行病学知识、病原学知识、预防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信念条目调查公众对疾病的畏惧和对于政府相关措施的认同,"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经常"计3分;分数越高表示对肺炎越畏惧,对政府措施越认同;行为条目调查公众的COVID-19预防行为,从戴口罩、洗手、减少去公共场所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经常"计3分,数越高表示对COVID-19预防行为情况越好。
同一IP地址只能作答1次,问卷中不涉及隐私信息和诱导性语言。后台监测每份问卷的答题质量,剔除答题时长低于120 s和规律性作答的问卷。
调查数据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本次共收集有效问卷1 553份,其中男生444人,女生1 109人,城市478人,农村1 075人,16 ~ 29岁1 171人,30 ~ 49岁314人,50岁以上68人,见表1。

研究对象人口特征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人口特征基本情况
项目 | 人数(n) | 占比(%) | 项目 | 人数(n) | 占比(%) | ||
---|---|---|---|---|---|---|---|
性别 | 户籍 | ||||||
男 | 444 | 28.6 | 城市 | 478 | 30.8 | ||
女 | 1 109 | 71.4 | 农村 | 1 075 | 69.2 | ||
年龄 | 学历 | ||||||
16 ~ 29 | 1 171 | 75.4 | 大专及以上 | 1 201 | 77.3 | ||
30 ~ 49 | 314 | 20.2 | 高中 | 113 | 7.3 | ||
≧50 | 68 | 4.4 | 初中 | 194 | 12.5 | ||
职业 | 小学及以下 | 45 | 2.9 | ||||
学生 | 964 | 62.1 | 对疫情的关注程度 | ||||
企业职工 | 130 | 8.4 | 非常关注 | 1 128 | 72.6 | ||
教师 | 52 | 3.3 | 一般关注 | 420 | 27.1 | ||
医生 | 58 | 3.7 | 从不关注 | 5 | 0.3 | ||
公务员 | 21 | 1.4 | 了解病毒的途径 | ||||
农民 | 101 | 6.5 | 电视 | 1 050 | 67.6 | ||
个体户 | 68 | 4.4 | 广播 | 487 | 31.4 | ||
其他 | 159 | 10.2 | 报纸 | 192 | 12.3 | ||
网络 | 1 479 | 95.2 | |||||
其他 | 445 | 28.7 |
流行病学知晓率为87.3%;病原学知晓率为93.1%;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5.9%,见表2。

公众对型冠肺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1 553)
公众对型冠肺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1 553)
维度 | 知晓情况 | 正确 | 错误 | 正确率(%) |
---|---|---|---|---|
流行病学知识 | 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 | 1 469 | 84 | 94.6 |
感染早期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 | 1 407 | 146 | 90.6 | |
有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 | 1 477 | 76 | 95.1 | |
潜伏期1 ~ 14 d | 1 317 | 236 | 84.8 | |
人群普遍易感 | 1 194 | 359 | 76.9 | |
无症状患者具有传染性 | 1 267 | 286 | 81.6 | |
病原学知识 | 新冠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 1 459 | 94 | 93.9 |
蝙蝠可能携带这种病毒 | 1 495 | 58 | 93.9 | |
果子狸、朱松等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这种病毒 | 1 383 | 170 | 89.1 | |
高温(56°C)75%酒精均能消灭该病毒 | 1 330 | 223 | 85.6 | |
乙醚、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也能消灭该病毒 | 1 034 | 519 | 66.6 | |
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 1 330 | 223 | 85.6 | |
预防知识 | 与疑似或确诊者密切接触或从疫区回来者需要隔离14 d | 1 489 | 64 | 95.9 |
板蓝根、食用醋、消炎药物不能预防感染 | 1 331 | 222 | 85.7 | |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预防感染 | 1 475 | 78 | 95.0 | |
消毒水拖地,擦拭物品表面能预防感染 | 1 459 | 94 | 93.9 | |
医用外科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口罩能预防感染 | 1 516 | 37 | 97.6 | |
棉布口罩、纱布口罩、活性炭口罩不能预防感染 | 881 | 672 | 56.7 | |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掩住口鼻是预防感染的正确方式 | 1 455 | 98 | 93.7 | |
不吃野味能预防感染 | 1 362 | 191 | 87.7 |
公众对COVID-19的畏惧态度在7 ~ 21分之间,平均(15.47±3.15)分,其中42.6% ~ 66.6%的人选择"偶尔";公众对政府态度在4 ~ 12分之间,平均(11.28±1.58)分,其中79.2% ~ 88.9%的人选择"经常"。见表3。

1 562名公众对COVID-19的态度、行为[n (%)]
1 562名公众对COVID-19的态度、行为[n (%)]
态度情况 | 从不 | 偶尔 | 经常 | |
---|---|---|---|---|
对疫情的畏惧态度 | 对新冠肺炎感到害怕 | 267(17.2) | 1034(66.6) | 252(16.2) |
感觉目前形式严峻 | 61(3.9) | 662(42.6) | 830(53.4) | |
担心自己会被感染 | 303(19.5) | 978(63.0) | 272(17.5) | |
担心家人或朋友会被感染 | 174(11.2) | 928(59.8) | 451(29.0) | |
乘公共交通时有顾虑 | 160(10.3) | 758(48.8) | 635(40.9) | |
去医院看病时有顾虑 | 200(12.9) | 780(50.2) | 573(36.9) | |
去超市等公共场所时有顾虑 | 135(8.7) | 849(54.7) | 569(36.6) | |
对政府的认同态度 | 对交通部门对旅客量体温,登记,限行等表示理解 | 20(1.3) | 152(9.8) | 1 381(88.9) |
对限制聚餐,拜年等社交活动表示理解 | 77(5.0) | 142(9.1) | 1 334(85.9) | |
认为政府对新冠肺炎防控信息宣传及时、充分、真实 | 17(1.1) | 306(19.7) | 1 230(79.2) | |
认为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积极有效 | 12(0.8) | 265(17.1) | 1 276(82.2) |
公众预防行为得分在12 ~ 27分之间,平均(24.47±2.61)分,各预防行为经常性的实施率在60.8% ~ 88.8%之间。见表4。

1 553名公众对COVID-19的预防行为[n(%)]
1 553名公众对COVID-19的预防行为[n(%)]
预防行为 | 从不 | 偶尔 | 经常 | 排序 |
---|---|---|---|---|
减少去公共场所 | 91(5.9) | 83(5.3) | 1 379(88.8) | 1 |
洗手 | 26(1.7) | 190(12.2) | 1 337(86.1) | 2 |
开窗通风 | 31(2.0) | 254(16.4) | 1 268(81.6) | 3 |
注重营养 | 30(1.9) | 308(19.8) | 1 215(78.2) | 4 |
出门戴口罩 | 131(8.4) | 242(15.6) | 1 180(76.0) | 5 |
主动搜索肺炎知识 | 22(1.4) | 400(25.8) | 1 131(72.8) | 6 |
居家消毒 | 25(1.6) | 444(28.6) | 1 084(69.8) | 7 |
体育锻炼 | 88(5.7) | 465(29.9) | 1 000(64.4) | 8 |
量体温 | 45(2.9) | 564(36.3) | 944(60.8) | 9 |
男性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认知得分高于女性(P<0.05),女性对疫情的畏惧态度和对政府的认同态度得分高于男性(P<0.05);城镇公众的预防知识得分高于农村(P<0.05);不同年龄公众的流行病学知识、对疫情的畏惧态度和预防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公众的流行病学知识、预防知识、畏惧态度和预防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预防知识和畏惧程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不同人口学特征公众居民对COVID-19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比较(±s)
不同人口学特征公众居民对COVID-19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比较(±s)
变量 | 人数 | 认知 | 态度 | 行为 | ||||
---|---|---|---|---|---|---|---|---|
流行病学 | 病原学 | 预防知识 | 畏惧态度 | 对政府态度 | 预防行为 | |||
性别 | 男 | 444 | 5.33±0.99 | 2.85±0.44 | 8.54±1.38 | 14.92±3.23 | 11.16±1.45 | 24.43±2.87 |
女 | 1 109 | 5.20±1.14 | 2.77±0.54 | 8.60±1.39 | 15.65±3.09 | 11.33±1.19 | 24.49±2.50 | |
t值 | 2.063 | 2.636 | −0.752 | −4.372 | −2.322 | −0.409 | ||
P值 | 0.039 | 0.008 | 0.452 | 0.000 | 0.020 | 0.682 | ||
户籍 | 城市 | 478 | 5.27±1.07 | 2.79±0.51 | 8.74±1.34 | 15.33±3.25 | 11.34±1.22 | 24.47±2.60 |
农村 | 1 075 | 5.22±1.11 | 2.80±0.51 | 8.52±1.40 | 15.53±3.10 | 11.25±1.30 | 24.47±2.61 | |
t值 | 0.917 | −0.309 | 2.920 | −1.178 | 1.242 | 0.042 | ||
P值 | 0.359 | 0.757 | 0.004 | 0.239 | 0.214 | 0.966 | ||
年龄 | 16 ~ 29 | 1 171 | 5.20±1.11 | 2.79±0.51 | 8.59±1.35 | 15.16±3.07 | 11.24±1.28 | 24.35±2.60 |
30 ~ 49 | 314 | 5.39±1.02 | 2.79±0.54 | 8.50±1.57 | 16.43±3.08 | 11.37±1.30 | 24.83±2.55 | |
≥50 | 68 | 5.19±1.19 | 2.76±0.52 | 8.81±1.19 | 16.43±3.70 | 11.54±1.03 | 24.96±2.73 | |
F值 | 3.977 | 0.106 | 1.453 | 24.173 | 2.766 | 5.634 | ||
P值 | 0.019 | 0.900 | 0.234 | 0.000 | 0.063 | 0.004 | ||
职业 | 学生 | 964 | 5.15±1.15 | 2.78±0.52 | 8.55±1.38 | 14.93±3.03 | 11.22±1.29 | 24.28±2.60 |
职工 | 130 | 5.25±1.05 | 2.85±0.46 | 8.78±1.15 | 16.50±3.22 | 11.32±1.35 | 25.02±2.39 | |
教师 | 52 | 5.62±0.63 | 2.92±0.33 | 9.02±1.15 | 16.88±2.88 | 11.40±1.92 | 24.17±3.03 | |
医生 | 58 | 5.84±0.37 | 2.90±0.31 | 9.21±0.99 | 16.14±2.90 | 11.55±1.06 | 24.76±3.09 | |
公务员 | 21 | 5.53±0.93 | 2.95±0.22 | 8.95±0.97 | 16.29±2.63 | 11.52±0.81 | 24.95±2.27 | |
农民 | 101 | 5.23±1.26 | 2.71±0.64 | 8.02±1.69 | 16.44±3.25 | 11.41±1.28 | 24.95±2.55 | |
个体户 | 68 | 5.44±0.80 | 2.78±0.51 | 8.40±1.63 | 15.96±3.29 | 11.22±1.45 | 24.93±2.76 | |
其他 | 159 | 5.31±1.03 | 2.77±0.53 | 8.62±1.39 | 16.23±3.17 | 11.38±1.15 | 24.60±2.35 | |
F值 | 4.959 | 1.772 | 5.759 | 11.511 | 1.140 | 2.726 | ||
P值 | 0.000 | 0.089 | 0.000 | 0.000 | 0.335 | 0.008 | ||
文化程度 | 大专及以上 | 1 201 | 5.26±1.07 | 2.80±0.50 | 8.66±1.33 | 15.28±3.07 | 11.30±1.23 | 24.40±2.60 |
高中 | 113 | 5.12±1.24 | 2.79±0.56 | 8.49±1.38 | 15.49±3.51 | 11.18±1.43 | 24.56±2.54 | |
初中 | 194 | 5.11±1.21 | 2.75±0.55 | 8.25±1.63 | 16.37±3.20 | 11.28±1.34 | 24.80±2.74 | |
小学及以下 | 45 | 5.44±1.01 | 2.82±0.49 | 8.13±1.55 | 16.69±3.23 | 11.04±1.64 | 24.62±1.18 | |
F值 | 1.975 | 0.499 | 6.877 | 9.149 | 0.846 | 1.384 | ||
P值 | 0.116 | 0.683 | 0.000 | 0.000 | 0.469 | 0.246 | ||
关注程度 | 非常关注 | 1 128 | 4.59±2.10 | 2.73±0.70 | 7.83±2.06 | 15.90±3.16 | 11.37±1.20 | 24.89±2.41 |
一般关注 | 420 | 4.16±2.43 | 2.66±0.80 | 7.58±2.12 | 14.36±2.78 | 11.06±1.38 | 23.40±2.75 | |
从不关注 | 5 | 4.00±2.83 | 1.20±1.10 | 4.40±2.70 | 12.20±5.07 | 9.00±3.32 | 20.00±3.24 | |
F值 | 6.091 | 12.075 | 8.587 | 41.165 | 17.858 | 61.868 | ||
P值 | 0.002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以公众对疫情的态度、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和公众预防行为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户籍、学历、对疫情的关注程度、流行病学知识、病原学知识和预防知识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进入回归分析。赋值处理,如性别(1=男性、2=女性);年龄(1=16 ~ 29岁、2=30 ~ 49岁、3=50岁以上);职业(1=学生、2=企业职工、3=教师、4=医生、5=公务员、6=农民、7=个体户、8=其他);户籍(1=城市、2=农村);学历(1=大专及以上、2=高中、3=初中、4=小学及以下);对疫情的关注程度(1=非常关注、2=一般关注、3=从不关注)。性别、年龄、职业、户籍、关注程度、流行病学知识和预防知识是公众对于疫情畏惧态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学历、关注程度和预防知识是公众对政府认同态度的影响因素,关注程度和预防知识是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见表6。

公众态度、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公众态度、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应变量 | 自变量 |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 | SE | t值 | P值 |
---|---|---|---|---|---|
疫情畏惧态度 | 性别 | 1.011 | 0.171 | 5.926 | 0.000 |
年龄 | 0.517 | 0.200 | 2.579 | 0.010 | |
职业 | 0.098 | 0.040 | 2.446 | 0.015 | |
户籍 | 0.323 | 0.170 | 1.896 | 0.058 | |
学历 | 0.074 | 0.126 | 0.588 | 0.557 | |
关注程度 | −1.334 | 0.172 | −7.770 | 0.000 | |
流行病学知识 | 0.181 | 0.073 | 2.484 | 0.013 | |
病原学知识 | 0.343 | 0.160 | 2.146 | 0.032 | |
预防知识 | 0.031 | 0.059 | 0.528 | 0.597 | |
政府态度 | 性别 | 0.222 | 0.071 | 3.101 | 0.002 |
年龄 | 0.185 | 0.084 | 2.202 | 0.028 | |
职业 | 0.019 | 0.017 | 1.131 | 0.258 | |
户籍 | −0.011 | 0.071 | −0.155 | 0.877 | |
学历 | −0.142 | 0.053 | −2.705 | 0.007 | |
关注程度 | −0.309 | 0.072 | −4.292 | 0.000 | |
流行病学知识 | 0.021 | 0.030 | 0.677 | 0.498 | |
病原学知识 | 0.114 | 0.067 | 1.703 | 0.089 | |
预防知识 | 0.073 | 0.025 | 2.964 | 0.003 | |
行为 | 性别 | 0.177 | 0.143 | 1.241 | 0.215 |
年龄 | 0.108 | 0.168 | 0.643 | 0.520 | |
职业 | 0.011 | 0.033 | 0.333 | 0.739 | |
户籍 | 0.092 | 0.142 | 0.648 | 0.517 | |
学历 | 0.040 | 0.105 | 0.381 | 0.703 | |
关注程度 | −1.448 | 0.144 | −10.076 | 0.000 | |
流行病学知识 | 0.101 | 0.061 | 1.660 | 0.097 | |
病原学知识 | 0.072 | 0.134 | 0.539 | 0.590 | |
预防知识 | 0.135 | 0.049 | 0.743 | 0.006 |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众COVID-19的知信行现状,为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调查对COVID-19流行病学知识、病原学知识、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均>85.0%,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5],说明政府的宣传深入人心。公众对COVID-19的畏惧态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这符合心理应激反应[8],这可能与COVID-19传染性极强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有关。大多数公众对政府在疫情中采取的防控措施持认同态度,这表明公众对政府有较高的信任度。预防行为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公众能够做到出门戴口罩、洗手和减少去公共场所等基础性预防行为,但仍有部分群体预防行为不到位,甚至没有采取任何预防行为,如仍有8.4%的公众出门从不戴口罩,15.6%的人出门偶尔会戴口罩,提示部分群体预防意识较低,防控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户籍、关注程度、流行病学知识和预防知识是公众对于疫情畏惧态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学历、关注程度和预防知识是公众对政府认同态度的影响因素,关注程度和预防知识是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从性别来看,男性对COVID-19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知识认知较女性高,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女性表现出较高的畏惧态度,并对政府的防控措施持有较高的认同态度,既往研究表明[9,10],女性对情绪反应更为敏感,特别是对畏惧情绪更敏感,女性更信任政府的原因可能与男女在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有关[11]。提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女性群体进行健康教育,降低其畏惧情绪,提高预防能力。不同户籍公众仅在预防知识方面有差异,表现为城镇高于农村,可能的原因是城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对完善,COVID-19的宣传更到位,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地区COVID-19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医生、教师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公众预防认知较好,农民最低,这可能与医生、教师、文化程度较高群体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关。建议,应提高对农民和文化水平较低群体的关注,根据这一群体的特征做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从关注程度来看,个体对COVID-19关注程度高,其相关知识掌握的就越好,预防行为实施情况也越好,这符合知-信-行理论[12,13]。
调查显示,公众对COVID-19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微信、微博等网络和电视途径,提示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同时也要注意对微信、微博等网络的管理,避免虚假、错误的宣传信息干扰大众[1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举国上下的努力,新关肺炎疫情已经在逐渐好转,但防控正处于最吃紧的关键阶段[15],因此对于COVID-19的宣传工作不能松懈,且要重点关注女性、农村地区、农民和较低文化程度群体。
本研究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调研,虽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但由于公众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较频繁,导致调查对象中学生群体占比较高,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