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讨论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2) : 134-141.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10530-00383
摘要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引起临床多学科关注,早期确切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其方法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我们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此共识。本共识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人群、送检要求、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建议,强调对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应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正确取材送检、提高结果解读能力、了解不同方法的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引用本文: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国家血液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 .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2) : 134-141.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10530-0038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侵袭性真菌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和毛霉等。这些致病真菌引发的疾病临床特征迥异;新发致病菌及多药耐药菌种不断出现,增加了诊疗难度。侵袭性真菌病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国内外近期推出的针对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或共识指出,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均需依靠适宜的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方法。2020年,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教育研究协会(MSGERC)发布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共识修订版,该版共识除上述常规方法外,更强调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我国医院内进行真菌相关微生物检查的实验室主要为检验科微生物室。近期对全国348家医院微生物室真菌检验能力的调查显示,我国常规真菌检验项目(真菌涂片染色、真菌培养)及部分血清学检查(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覆盖率在70%以上,但真菌其他检验方法以及整体诊断能力较为欠缺,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基础上,也需要将有重要价值的诊断方法介绍给广大临床医师,帮助大家加深认识,合理应用,提高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水平。为此,我们邀请来自感染、呼吸、血液、重症等领域专家与医学真菌和临床微生物专家们共同参与制定本共识。旨在明确目前国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促进临床医师对这些方法的合理应用,加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的联系,提高我国侵袭性真菌病的诊疗水平。经讨论,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微生物学检查(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表1)。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