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指南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50(4) : 323-332. DOI: 10.3760/cma.j.cn112151-20201220-00945
摘要

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分子分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实施靶向治疗的前提。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指南基于国内临床实践数据及结合中国国情,以国内已上市治疗药物及体外诊断检测试剂为导向制定,重在对分子病理检测实践的指导。其他靶基因及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只做简单概述,待更多实践数据的积累后更新。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 等.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J]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 50(4) : 323-332. DOI: 10.3760/cma.j.cn112151-20201220-0094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9197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分子分型是NSCLC实施靶向治疗的前提。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肺腺癌患者常见基因变异谱系与西方人群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随着少见基因变异的不断发现以及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机制的完善,临床对基因检测的内涵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另外,免疫治疗尤其是抗PD-1/PD-L1抑制剂的发展也显著改善了部分NSCLC患者预后。如何筛选免疫治疗潜在获益人群成为新的挑战。多项临床研究表明,NSCLC中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抗PD-1/PD-L1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呈正相关。然而,PD-L1的检测和判读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较多挑战。除PD-L1表达水平外,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以及肿瘤微环境等也与免疫治疗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分子病理检测的方法多样,包括Sanger测序、即时定量PCR(qRT-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二代测序及免疫组织化学(IHC)等,各种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根据检测内容及临床需求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单基因检测是现阶段广泛获批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易开展的特点;多基因检测可一次为患者提供多种基因变异信息。现阶段,多重PCR检测和小Panel二代测序试剂盒均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变异;二代测序技术能够在DNA及RNA水平进行更多基因、多位点检测,是未来分子病理的发展方向。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