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化生命体征监测态度量表(V-scale),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经过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确定中文版问卷的条目,采用中文版V-scale对2018年3—8月北京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通病房工作的420名护士进行现况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等方法评价其信效度。
中文版V-scale量表共有16个条目,量表内容效度为0.93,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工作量、操作技能、沟通、关键指标、知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72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各适配检验值均达到了标准水平。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6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579~0.809;量表重测信度为0.778。
中文版V-scale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我国病房护士就生命体征监测对于识别病情恶化的态度。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住院患者在出现病情恶化前的数小时常常会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病房护士往往是此变化的第一目击者,护士对于生命体征变化的早期识别、记录及汇报直接影响患者病情变化的转归,而研究显示66%的住院患者在心跳骤停前8 h经历严重的生命体征变化,但这些改变几乎没有被护士识别或记录。68%的住院患者在心跳骤停前6 h出现异常的症状和体征,仅有25%患者的病情变化通知了医生。护士对于生命体征变化警觉性缺失、未及时记录及汇报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可增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包括病死率、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和心肺停搏等。一项对于经历抢救的病房护士的访谈显示病情恶化前护士对于生命体征监测的态度严重影响护士识别、解释、汇报病情变化的效率,而此态度与护士对于生命体征的感知、理解、预测、工作负荷及团体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水平相关,干预研究显示当护士对于生命体征恶化的警觉性提高时,可明显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有效评估病房护士就生命体征监测对于识别患者病情变化的态度并在循证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士对于生命体征恶化的警觉性,这对保障护理安全及提高服务质量非常重要。2015年新加坡学者应用护理角色有效性模型框架在循证基础上研制了病房护士生命体征监测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s vital signs monitoring scale,V-scale),主要用于评价护士对于生命体征监测在识别、解释、汇报患者病情恶化的态度,信效度高。但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病房护士生命体征监测的态度的量化评估。本研究旨在对V-scale量表进行汉化,并评价其在病房护士就生命体征监测对于识别患者病情恶化的态度。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