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蒙药明目十一味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21(6) : 444-450.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6.008
摘要
目的:

评价蒙药明目十一味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Ⅰ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DRⅠ期患者120例(120眼),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蒙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蒙药组加用明目十一味丸,对照组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一个疗程28 d,共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记录N1区域和P1区域的潜伏期、振幅变化及视网膜微动脉瘤和出血点的数目。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对照组和蒙药组在治疗前后mfERG测得的R1~R5 P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66.86、18.05、36.33、47.43、30.56,P<0.001;t蒙药组=31.52、54.56、101.98、127.02、45.74,P<0.001),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70.18、47.02、78.08、57.44、64.51,P<0.001;t蒙药组=46.09、140.47、145.14、50.46、73.94,P<0.001)。与对照组相比,蒙药组治疗前后R1~R5 P1、R1~R3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8.96、23.96、25.10、28.80、13.67,P<0.001;tN1=9.38、30.34、52.06,P<0.001),R4~R5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潜伏期比较,R1~R5 P1区域、N1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微动脉瘤及出血点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2;t=2.07,P=0.043)。眼底照相蒙药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达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7)。

结论:

蒙药明目十一味丸能明显改善Ⅰ期DR视网膜功能的损伤,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DRⅠ期的常规用药。

引用本文: 鲁占军, 马瑞彤, 晓琴, 等.  蒙药明目十一味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J]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 21(6) : 444-450.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6.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世界性的代谢性疾病,与眼睛的关系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现阶段临床上治疗DR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和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等方法,但目前有效的药物干预治疗DRⅠ期的研究鲜见报道,激光治疗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不适用于早期DR治疗,因此,对于早期DR的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急需开发新药物用于治疗DR。现采用蒙药明目十一味丸治疗DRⅠ期患者,观察该药的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