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6) : 568-57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27-00202
摘要

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以及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这2个假说都认为视网膜上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受体蛋白,眼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器官。但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认为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自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的分子结构,引起下游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产物,从而感受到磁场的变化;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指出隐花色素蛋白作为光受体,与另一种磁受体蛋白经过多聚反应形成棒状小体,光信号和磁信号的耦合影响了棒状的复合体指向的变化。这些视网膜上的改变再通过某种途径传输至大脑,从而产生方向感。研究生物感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诊断和治疗眼脑疾病,并且带来磁敏材料领域的革新。本文就眼非视觉功能、生物感磁过程的机制假说和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宋思佳, 覃思颖, 洪颖, 等.  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6) : 568-57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27-002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4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是人和动物利用光感知外界事物的视觉器官。眼非视觉功能是指眼除了传递视觉信息之外的功能,例如调节昼夜节律以及其相关的瞳孔舒缩、情绪变化等生理过程,还包含参与生物感磁的过程。生物感磁是指生物具备感应周围磁场的能力。生物可通过周围磁场,主要是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从而迁徙至更利于自身生存繁衍的环境。关于生物感磁行为的研究已有50余年的历史,从低等细菌到人类,许多生物存在与磁场相关的生理活动,生物感磁机制的研究随之而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蓝光与生物感磁的相关性,从迁徙鸟类视网膜中发现的蓝光受体蛋白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成为最可能的磁受体。本文就Cry介导的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