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以特异性结合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从而诱导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最终影响细胞增生、分化以及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是一种由晶状体混浊引起的视力下降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miRNA在晶状体组织中表达,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及凋亡,参与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发生及发展。本文就不同miRNA在各类型白内障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自1993年在线虫(C.elegans)的发育中发现lin-4 miRNA,目前在不同的物种中已发现了数千个miRNA,并且这个数目将继续增加。大多数miRNA以单拷贝、多拷贝或基因簇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成熟的miRNA由较长的初级转录物经过一系列核酸酶的剪切加工而产生,随后组装进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识别靶mRNA,并根据不同的互补程度指导沉默复合体降解靶mRNA或者阻遏靶mRNA的翻译。miRNA失调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miRNA的遗传变异也与一些遗传性疾病有关,包括听力损失和生长缺陷等。鉴于miRNA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其目前被认为是疾病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白内障是导致有用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居首位的致盲眼病。根据其病因,白内障可分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药物性白内障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RNA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现就其相关性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