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性,29岁,因"全身多处氢氟酸液体烧伤后1小时伴疼痛"入院。患者在工厂露天工作时,不慎被管道内泄露的氢氟酸液体(浓度为49%)烧伤,现场用大量清水及六氟灵液(约8L)冲洗约20分钟,伤后48分钟被送至浙江衢化医院。
入院时,神志清,精神烦躁,感胸闷气闭。专科体格检查:烧伤部位分布在头面颈部、躯干部、左上肢及左下肢,烧伤总面积达32%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Ⅰ度11%TBSA、浅Ⅱ度7%TBSA,深Ⅱ度12%TBSA、Ⅲ度2%TBSA,烧伤深度以Ⅱ度为主,部分皮肤颜色呈红斑样改变,大部分创面表皮已破损,部分创面可见水疱形成,暴露创面基底呈红色或红白相间或银灰色改变,创面疼痛剧烈,视觉模拟评分为10分,肢体麻木。
根据患者受伤经过、专科查体情况,结合患者检验结果:血氟131.6mg/L、尿氟2512mg/L,诊断明确。
入院后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导尿及气管插管,积极补液抗休克、补钙补镁,创面予以清创去除疱皮,左侧肢体根部用弹力绷带加压,创面皮下肿胀注射葡萄糖酸钙共约60g,第一时间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先后历经2次手术,分别为创面磨削痂及清创、自体皮移植。
经积极治疗,患者伤后35天痊愈出院,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各项化验指标正常,创面愈合良好,关节活动正常。
烧伤科;创面修复科;中毒救治科;重症医学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本文为遵循CC-BY-NC-ND协议的开放获取文章。
氢氟酸是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无机酸,具有极强的组织穿透性,很容易经过皮肤和呼吸道等途径进行吸收,短时间内即可穿透皮肤全层[1]。烧伤后氟离子被迅速吸收进入组织及血液循环,不仅造成局部组织剧烈疼痛和进行性坏死,氟离子与钙镁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盐,致使钙镁离子被大量消耗,引起严重的低钙、低镁血症,还可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组织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造成患者死亡[2]。在此,我们报道了1例成功救治危重氢氟酸烧伤患者,为氢氟酸烧伤救治提供借鉴。
患者,男性,29岁,因"全身多处氢氟酸液体烧伤后1小时伴疼痛"入院。患者于2018年10月29日13时45分在工厂露天工作时,不慎被管道内泄露的氢氟酸液体(常温,浓度为49%)烧伤,在现场用大量清水及六氟灵液(约8L)冲洗约20分钟,伤后48分钟被送至我院急诊科,患者及同事共同追述并确认了烧伤过程。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0℃,呼吸24次/分,心率103次/分,血压147/98mmHg,末梢血氧饱和度为98%,神志清,精神烦躁,感胸闷气闭。专科情况:烧伤部位分布在头面颈部、躯干部、左上肢及左下肢(见图1),烧伤总面积达32%TBSA,包括Ⅰ度烧伤,烧伤深度以Ⅱ度为主,部分皮肤颜色呈红斑样改变,大部分创面表皮已破损,部分创面可见水疱形成,暴露创面基底呈红色或红白相间或银灰色改变,创面疼痛剧烈,视觉模拟评分为10分,肢体麻木。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否认"乙肝、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冶游史。
入院后急诊化验提示:血氟131.6mg/L,尿氟2512mg/L。
急诊生化:血清总钙2.36mmol/L,血清钾3.18mmol/L,血清镁0.92mmol/L,肌酐115μmmol/L、尿素氮6.55mmol/L、谷丙转氨酶15U/L、谷草转氨酶19U/L。
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红细胞5.13×109/L、血小板283×109/L、血红蛋白159g/L、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58.00%。
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0.19mg/L、凝血酶原时间10.90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1.20S、纤维蛋白原2.27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0.08mg/L。
动脉血气分析:PH 7.44、氧分压78.7mmHg、二氧化碳分压30.0mmHg、BE -3.6mmol/L、Lac 3.8mmol/L、钾离子3.3mmol/L、游离钙为1.13mmol/L。
急诊心电图及胸部CT无异常。
患者入院诊断:1、全身多处氢氟酸烧伤32%TBSA,其中Ⅰ度11%TBSA,浅Ⅱ度7%TBSA,深Ⅱ度12%TBSA,Ⅲ度2%TBSA;2、氢氟酸中毒。
诊断依据:患者有明确的氢氟酸烧伤病史,创面分布在头面颈部、躯干部、左上肢及左下肢,总面积约32%TBSA。部分烧伤创面皮肤呈红斑样改变,大部分创面表皮已破损,暴露创面基底呈红色或红白相间或银灰色改变。患者血氟、尿氟水平高,入院时精神烦躁,感胸闷不适。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性心电监护、镇痛镇静、吸氧、建立2条静脉通道、导尿及气管插管等紧急处理,创面处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去除氢氟酸残留物、清创去除疱皮。其中1条静脉通道立即推注葡萄糖酸钙2.0g(质量浓度为100g/L的葡萄糖酸钙20ml),再用1.0g/h(10%葡萄糖酸钙20ml与0.9%生理盐水20ml配制)速度微泵维持,当血游离钙水平高于1.4mmol/L时停止静脉注射;同时将质量浓度为250g/L的硫酸镁10 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以50mL/h的速度微泵注入,然后根据动态监测结果调整注射速度,维持血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第一时间进行补钙补镁,而不是等到化验结果出来后再进行给药。另1条静脉通道予以补液抗休克及常规用药,在连续心电监护下适当地加快补液速度,尿量基本维持在1ml/kg/h以上。左上肢及左下肢根部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持续时间约50分钟),根据张元海等人[3]提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按照深Ⅱ度及以上深度创面(50×氢氟酸质量分数)mg/cm2、浅Ⅱ度创面(25×氢氟酸质量分数)mg/cm2、I度创面2.5 mg/cm2快速计算出葡萄糖酸钙皮下注射的剂量。烧伤创面用50ml注射器和6.5号针头皮下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用0.9%生理盐水稀释成质量浓度为25g/L的溶液)共约60g。
完成这些治疗后,患者被紧急送至重症监护室(ICU),及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通过在右腹股沟处静脉注射双流明10.0 French(Arrow,Kendall)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后,使用Prismaflex CRRT系统(Gambro,斯德哥尔摩,瑞典)进行CRRT。选择连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模式以及200mL/min的血液流速。透析液配方如下:注射用水500 ml,生理盐水3000 ml,5%葡萄糖酸盐溶液500ml,5%碳酸氢钠溶液250ml,10%氯化钾13ml,25%硫酸镁3.2ml,10%葡萄糖酸铝30ml和10%氯化钠10ml。每4小时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动态监测血氟、尿氟、电解质及静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相关结果见表1。该患者进行了3个周期的CRRT透析治疗:第1次为24小时,其余2次每次为21小时。透析液中氟化物的总量分别为204.0mg、18.7mg和8.5mg。患者透析液中氟化物含量的变化见表2。在ICU中,还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感染和应激性溃疡,以及增强系统支持。左上肢及左下肢根部用气压止血带持续加压(上肢压力40Kp,下肢压力70 kPa),每隔1小时松解10分钟,连续治疗12小时后移除气压止血带。每天用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用纳米银敷料换药治疗。10月31日拔除气管导管改为面罩吸氧,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于11月1日停止CRRT治疗。

入院后主要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入院后主要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指标 | 伤后时间 | ||||||
---|---|---|---|---|---|---|---|
1h | 3.5h | 5.5h | 21h | 2d | 3d | 4d | |
血氟(mg/L) | 131.6 | 57.18 | 18.14 | 0.32 | 0.1 | 0.8 | 0.08 |
尿氟(mg/L) | 2512 | 274 | 350 | 181.4 | 72.5 | 12.5 | 5.4 |
血清钾(mmol/L) | 3.18 | 5.79 | 4.19 | 3.9 | 3.96 | 3.95 | 3.18 |
血清镁(mmol/L) | 0.52 | 0.92 | 0.84 | 0.77 | 0.66 | 0.92 | 1.00 |
血清总钙(mmol/L) | 2.36 | 3.48 | 2.84 | 2.3 | 2.22 | 2.24 | 2.15 |
游离钙(mmol/L) | 1.13 | 1.48 | 1.31 | 1.12 | 1.09 | 1.18 | 0.91 |

氢氟酸烧伤后CRRT透析液中氟化物含量的变化
氢氟酸烧伤后CRRT透析液中氟化物含量的变化
指标 | 伤后时间 | ||||||
---|---|---|---|---|---|---|---|
3.0h | 9.0h | 15h | 21h | 31h | 48h | 66h | |
透析液氟化物(mg/L) | 64.72 | 4.60 | 1.80 | 1.74 | 1.86 | 0.22 | 0.06 |
患者于11月2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肢、左下肢及躯干部烧伤创面磨削痂+脱细胞异种真皮覆盖治疗,头面颈部创面只进行磨痂,其中磨削痂创面均为浅Ⅱ度及以上深度的创面,不包括Ⅰ度创面。术后患者转至烧伤科,创面隔日换药。继续动态监测血氟、尿氟水平逐渐下降,11月10日血氟为0.00mg/L、尿氟为2.10mg/L。11月23日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右下肢清创、自体皮片移植术。术后继续抗感染、隔日换药、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复查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伤后35天创面愈合出院(见图2)。出院后1周、1个月、6个月复查血氟依次为0.00、0.00、0.00 mg/L;尿氟依次为0.64、0.32、0.36 mg/L。患者电解质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无异常。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创面愈合良好,部分创面见色素沉着,部分见瘢痕增生,关节活动正常。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的酸类化学物质,在工业制造、印染、玻璃刻蚀等方面,以及日常保洁领域均有广泛使用。近年来,氢氟酸已成为引起化学烧伤的最常见的三大物质之一,而且占据化学烧伤死亡原因第一位[4]。据报道[5],2.5%TBSA的氢氟酸烧伤即会引起死亡,烧伤后释放的氟离子在体内结合钙、镁离子形成螯合物,并作用于心肌细胞及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对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治疗更需争分夺秒。氢氟酸烧伤后在现场就要开始救治,及时去除污染物、大量清水及六氟灵冲洗后及时送医治疗。由于氟离子渗透性强,可以在数分钟内通过完整皮肤黏膜吸收,因此,即使是一度烧伤创面,也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及氟离子中毒。
大面积氢氟酸烧伤患者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制定及时有效的抢救流程及综合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氢氟酸烧伤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其浓度、接触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及接触途径有关,临床上通常把血氟、尿氟及血清钙镁离子水平作为氢氟酸中毒的重要依据。根据欧洲中毒中心与临床毒理学家协会(EAPCCT)的量化标准[6],结合氢氟酸烧伤的特点,制定了氢氟酸烧伤中毒严重程度的浙江标准[7],可以在入院时对患者中毒程度进行快速判断,然后启动急救流程。入院后创面进行清创,同时立即给予静脉补钙补镁,皮下肿胀注射中和剂,不仅可以减缓、阻断氟离子持续吸收,还可以快速的将钙离子输送至创面下方,尽量结合氟离子,以此减轻中毒症状。如果创面位于四肢,则在根部上止血带后再进行皮下注射,这样可以避免氟离子、钙离子一次性大量入血,避免引起高钙血症。
大多数临床医师对氢氟酸烧伤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一度烧伤创面掉以轻心,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重度氢氟酸烧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经过急救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CRRT,早期使用不仅可以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毒物及炎症介质,维持血电解质平衡,还可有效的促进氟离子快速排出体外[8,9]。持续动态监测血氟、尿氟及血清钙镁、静脉血气分析游离钙、透析液氟化物水平,这些结果表明CRRT对于急性氟化物中毒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等患者血氟、尿氟水平明显下降,病情平稳后,烧伤创面再进行手术治疗。
成立专门的氢氟酸烧伤抢救小组,多学科、多人员共同参与,及时启动应急救治流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氢氟酸烧伤救治成功率。对于大面积氢氟酸烧伤患者,需要尽快到就近医院治疗,若当地医院没有救治能力,不建议长途、长时间转院,可以通过急救网络体系[10],请氢氟酸救治专家进行现场抢救,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考虑转院。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研究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