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23) : 1469-147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23.008
摘要

金属-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后体内金属离子蓄积及相关并发症的问题一直受到关节外科医生的关注;人工关节假体头颈交界处锥部腐蚀导致的金属离子问题,也是人工关节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是否如预估的那样严重,其具体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等问题尚存在争议,对金属离子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标准也没有统一共识。通过文献回顾对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包括局部性和系统性,前者主要是局部组织不良反应,尤以假瘤为代表,但假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后者包括致癌性、致畸性等,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钴铬等金属毒性的分子机制涉及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其组织病理学机制包括巨噬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前者主要与磨损剂量有关、后者与金属敏感性相关,个体差异较大。金属离子浓度检测的方法目前较常用的是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耦合法。金属离子浓度临界值的确定对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常用的标准是英国学者提出的7 μg/L,现在也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总而言之,目前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是由于钴铬金属离子激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异常激活的诸多信号通路导致了局部的软组织反应,而全身性并发症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对于金属离子浓度检测也没有统一标准,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建议对此指标过于推荐,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

引用本文: 王一鸣, 徐卫东. 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23) : 1469-147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23.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多年前,由钴铬合金制备的新一代金属-金属关节假体问世,成功地避免了金属-聚乙烯假体聚乙烯磨损颗粒导致的骨溶解、松动等并发症,使金属-金属关节摩擦副又重新得到广泛应用。新一代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容积磨损更小,消除了聚乙烯颗粒导致的骨溶解,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假体稳定性;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不破坏近端股骨骨量,可保留本体感觉,有更接近于生理状态的应力传导,稳定性好、脱位率低。基于这些优点,金属-金属假体的临床应用迅速普及,迄今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接受了金属-金属髋关节置换手术,国内外的研究均获得了良好的早期结果。但随后对金属-金属假体不良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诸如血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局部软组织反应等,使金属摩擦副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尤其近年来随着髋关节翻修病例的增加,金属相关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凸显。除摩擦副的接触界面外,股骨头假体与股骨柄连接处的锥部腐蚀、组配式假体组件之间的微动也是金属离子的重要来源,且不局限于金属-金属假体,这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临床上对金属离子引起的并发症,无论是局部的还是全身性的还存在争议,金属离子介导的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对金属离子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标准也没有统一意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