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预防
情绪智力和性别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26(11) : 1030-10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7.11.014
摘要
目的

考察情绪智力(emotion Intelligence,EI)和性别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

方法

利用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任务,分别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对正/负性情绪的调节强度。

结果

男性高EI组的反应时[(1 821±120)ms]快于低EI组[(2 320±133)ms](F(1,87)=3.87,P=0.049),对正性情绪的调节强度(2.11±0.21)大于低EI组(0.81±0.23)(F(1,87)=17.31,P<0.001);女性高EI组的反应时[(2 250±110)ms]慢于低EI组[(1 939±115)ms](F(1,87)=6.73,P=0.011),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强度(1.60±0.18)大于低EI组(0.70±0.18),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7)=12.12,P=0.001)。

结论

高EI男性对于情绪信息的加工更加有效率,对正性情绪的调节更有效,高EI女性对于情绪信息加工的时间更长,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更有效。

引用本文: 吴燕, 王建峰, 温馨, 等.  情绪智力和性别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 (11): 1030-10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7.1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1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情绪体验如何进行和情绪如何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对情绪的调节是个体一项基本的人格功能,并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别和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情绪调节过程的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女性对大部分负性情绪的识别更快更准确,更倾向于报告其强烈的情绪体验,更善于抑制情绪行为,却较难通过认知策略调节负性情绪,更倾向于在行为上表达悲伤;男性对正性情绪的知觉更加敏感,较少报告自身的情绪体验,更善于自动地调节情绪,对于负性情绪更倾向于放弃行为表达或转而参加其他的活动来转移悲伤。这些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可能是造成男女易患不同精神疾病或情绪障碍的关键原因。个体的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够准确知觉、评估、表达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相应地调整情绪的能力。有研究显示情绪智力与认知性情绪调节的积极策略显著正相关,说明情绪智力越高则越多采用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然而,这种情绪智力的个体差异和性别是如何共同影响情绪调节过程,其行为表现以及原因是什么,很少有文章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情绪智力高低不同的男性和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性别和情绪智力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包括在情绪知觉、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的有效性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和交互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