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
回顾性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3例PHN患者,其中男50例,女53例,年龄40~79(65.4±9.2)岁。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1)和试验组(n=52)。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普瑞巴林+高电压脉冲射频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7.94±0.76)、(8.20±0.81)、(16.84±3.90)、(16.29±3.84)分,治疗4周后分别为(2.84±0.80)、(3.35±0.87)、(6.78±1.90)、(7.98±2.40)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前血清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分别为(298.5±31.0)ng/L、(92.3±11.0)μg/L、(156.8±21.4)ng/L、(8.6±1.6)ng/L,对照组分别为(304.2±28.6)ng/L、(94.4±12.9)μg/L、(152.7±23.8)ng/L、(8.2±1.8)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分别为(240.7±26.8)ng/L、(74.4±8.6)μg/L、(108.9±15.7)ng/L、(4.4±0.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68.1±29.4)ng/L、(79.7±8.3)μg/L、(115.2±16.2)ng/L、(5.2±1.3)ng/L(均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29例、16例、6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24例、8例,试验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2.32,P=0.01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对照组为7.8%(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7)。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能显著改善重度胸段PHN患者的疼痛及睡眠质量,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1, 2, 3]。如果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就称为PHN,其主要特点是自发性疼痛、超敏和痛觉过敏[4]。长期持续的疼痛会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生活、工作,严重者会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甚至抑郁,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5]。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改变了疼痛神经元的可塑性和感觉稳定性,导致疼痛感觉的外周和中枢敏化,因此PHN的治疗较为困难[6]。PHN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神经根注射、椎旁神经阻滞、持续硬膜外镇痛、神经松解和植入刺激电极等,但存在治疗效果差、持续时间短、复发率高、并发症风险高和成本高等不足[7]。脉冲射频是一种新型的止痛治疗方式,已广泛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且有研究报道90 V的高电压治疗效果更好[8]。但目前关于脉冲射频,特别是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重度PHN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PHN的疗效。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及相关伦理要求,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纳入标准:(1)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9]的诊断标准;(2)患者带状疱疹部位为胸部;(3)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皮疹愈合,疼痛持续时间≥1个月,疼痛程度为重度,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评分≥7分;(4)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治疗;(5)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疾病;(2)恶性肿瘤;(3)具有吸毒、使用麻醉药物病史;(4)近2周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过敏体质或患有严重的传染病;(7)合并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肾系统疾病等。
3. 对象:回顾性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103例PHN患者,其中男50例,女53例,年龄40~79(65.4±9.2)岁。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52)和对照组(n=51)。
1. 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口服普瑞巴林胶囊,75 mg/次,2次/d。可根据止痛效果将剂量增至150 mg/次,2次/d。连续治疗4周。
2. 试验组治疗方法:患者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另给予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射频机:Baylis)。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确定病毒侵犯的神经根节段,采用CT引导定位相应椎间孔,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T引导下采用脉冲射频治疗套管针穿刺至椎间孔上缘,连接射频治疗仪。先进行感觉测试,50 Hz、0.3 V,诱发病变神经根区域放电感。然后进行运动测试,2 Hz、0.6 V,诱发病变神经根区域肌肉运动。进行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温度42 ℃、频率2 Hz、脉宽20 ms、电压90 V,每次120 s,连续治疗3次。
3.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价,最高10分,最低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3分及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10]。(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该量表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共7个调查维度,每个维度按0~3分的层级进行计分,各个维度的计分之和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11]。(3)临床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VAS评分降低≥90%为痊愈,VAS评分降低70%~89%为显效,VAS评分降低30%~69%为有效,VAS评分降低<30%为无效[12]。(4)疼痛因子水平检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β-内啡肽、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 B,NF-κB)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IgA、IgM水平和补体C3、C4水平。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临床疗效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 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 (岁,ˉx±s) | 体质指数 (kg/m2,ˉx±s) | 性别 (例,男/女) | 病程 (月,ˉx±s) | 合并疾病[例(%)] | ||
---|---|---|---|---|---|---|---|---|
糖尿病 | 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
试验组 | 52 | 66.0±8.8 | 23.9±1.9 | 22/30 | 4.5±1.5 | 14(26.9) | 18(34.6) | 26(50.0) |
对照组 | 51 | 64.7±7.9 | 23.8±2.0 | 28/23 | 4.7±1.8 | 9(17.7) | 12(23.5) | 22(43.1) |
t/χ2值 | 0.78 | 0.31 | 1.64 | -0.73 | 1.28 | 1.53 | 0.49 | |
P值 | 0.439 | 0.756 | 0.201 | 0.466 | 0.258 | 0.216 | 0.485 |
注:试验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高电压脉冲射频组;对照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组
2. 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果见表2。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分,ˉx±s)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分,ˉx±s)
组别 | 例数 | VAS评分 | PSQI评分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试验组 | 52 | 7.94±0.76 | 2.84±0.80 | 16.84±3.90 | 6.78±1.90 |
对照组 | 51 | 8.20±0.81 | 3.35±0.87 | 16.29±3.84 | 7.98±2.40 |
t值 | -1.68 | -3.09 | 0.72 | -2.68 | |
P值 | 0.096 | 0.003 | 0.473 | 0.012 |
注:试验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高电压脉冲射频组;对照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组;VAS评分为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PSQI评分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
3. 疼痛因子水平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果见表3。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较(ˉx±s)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较(ˉx±s)
组别 | 例数 | NPY(ng/L) | PGE2(μg/L) | SP(ng/L) | β-内啡肽(ng/L)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试验组 | 52 | 298.5±31.0 | 240.7±26.8 | 92.3±11.0 | 74.4±8.6 | 156.8±21.4 | 108.9±15.7 | 8.6±1.6 | 4.4±0.9 |
对照组 | 51 | 304.2±28.6 | 268.1±29.4 | 94.4±12.9 | 79.7±8.3 | 152.7±23.8 | 115.2±16.2 | 8.2±1.8 | 5.2±1.3 |
t值 | -0.97 | -4.95 | -0.89 | -3.15 | 0.92 | -2.00 | 0.95 | -3.38 | |
P值 | 0.335 | <0.001 | 0.373 | 0.002 | 0.360 | 0.048 | 0.346 | 0.001 |
注:试验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高电压脉冲射频组;对照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组;NPY为神经肽Y;PGE2为前列腺素E2;SP为P物质
4. 临床疗效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进行总体的临床疗效评估,试验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2.32,P=0.018);结果见表4。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
试验组 | 52 | 29(55.8) | 16(30.8) | 6(11.5) | 1(1.9) |
对照组 | 51 | 16(31.4) | 24(47.1) | 8(15.7) | 3(5.9) |
注:试验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高电压脉冲射频组;对照组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组;组间临床疗效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Z=-2.32,P=0.018)
5. 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产生嗜睡、血管性水肿、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包括2例头晕、2例局部感染、2例神经损伤;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头晕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5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7)。
PHN是一种神经性疼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持续数月至数年的疼痛[1]。与其他慢性疼痛类似,PHN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心理状态和日常活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需要积极治疗[5]。脉冲射频是通过调节突触传递、减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抑制疼痛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13, 14, 15]。但脉冲射频的最佳治疗参数尚无定论,有研究对比了不同电压下脉冲射频治疗PHN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90 V脉冲射频的疗效优于45 V和55 V,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8]。因此,本研究采用90 V的高电压脉冲射频,分析其联合普瑞巴林治疗PHN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PSQI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试验组的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也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PHN可以更好地抑制疼痛因子水平,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改善睡眠。普瑞巴林是一种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发挥止痛作用[16]。普瑞巴林治疗PHN的疗效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但对于重度PHN,单一用药的效果欠佳,常需联合治疗[7]。脉冲射频是将射频治疗针穿刺至受累的脊髓背根神经节,通过脉冲式放电进行镇痛的治疗方法[17]。其镇痛机制较为复杂,包括调节与慢性疼痛相关的过度活跃的突触传递、抑制C纤维的兴奋传入、激活脑干下行疼痛抑制系统等,还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增加β-内啡肽前体的表达,从而调节神经元功能[18]。因此,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止痛效果,缓解疼痛并改善睡眠质量。
普瑞巴林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和PHN的一线用药,安全性较好,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口干[19]。脉冲射频为有创操作,可能出现运动神经损伤、感觉减退、出血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20]。本研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能显著改善重度胸段PHN患者的疼痛及睡眠,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海芹, 姜迎海, 刘琳, 等.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25): 1931-1935.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21117-02418.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