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干眼是干眼临床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近年来干眼检查技术发展迅速。为了规范干眼诊断流程,提高干眼的诊断效率,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组织相关专家,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对不同干眼诊断方法的临床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对干眼的诊断标准进行更新,提出适合中国临床实践发展的干眼检查技术、诊断流程及标准,形成新的共识意见,以期推动我国干眼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发展,提高临床干眼的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41-747)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制定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对干眼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给出了明确的参考建议,对我国干眼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20年《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不仅对定义和分类进行了修订,而且修改了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使之更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干眼研究不断深入,干眼检查和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国际陆续发布的2017年亚洲干眼共识(Asia Dry Eye Society,ADES)、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对干眼检查和诊断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新的阐述。基于干眼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契合中国干眼临床诊疗的内在需求,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干眼临床诊断实践经验,经过多轮讨论修订,形成新的干眼检查和诊断共识。本共识重点针对各种干眼检查技术的临床价值、干眼诊断标准及诊断流程、干眼分型及严重程度判别、易与干眼混淆的眼表疾病的鉴别等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干眼诊断规范化发展,提高干眼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