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自噬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0) : 949-95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8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的眼病。干性AMD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其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褐素异常沉积能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是干性AMD发病的重要因素。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一种依赖溶酶体的吞噬降解过程,能清除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蛋白质等有害物质,是细胞自我保护、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自噬已被发现在阿尔兹海默病、干性AM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自噬在干性AMD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自噬与溶酶体破坏、氧化应激以及免疫炎症反应在干性AMD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干性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引用本文: 闫泉, 孙晓东. 自噬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5,33 (10): 949-95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以进行性中央视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视网膜疾病,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的首要原因[1]。干性AMD又称萎缩性AMD,其早期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脂褐素沉积、RPE与脉络膜Bruch膜之间有玻璃膜疣形成;晚期表现为RPE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地图样萎缩,部分患者可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并发展为湿性AMD。干性AMD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视力损伤主要归因于RPE细胞的变性及死亡,以及由此造成的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其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褐素及其主要成分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N-retinyl-N-retinylidene ethanol amine,A2E)沉积可诱发RPE细胞氧化应激和免疫炎症反应等,是干性AM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是细胞进行自我保护的一项重要机制[3]。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自噬在阿尔兹海默病以及干性AM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清除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蛋白质等有害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4]。本文就近年来自噬在干性AMD发生和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