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基于眼表综合分析仪和视觉模拟评分的翼状胬肉术后眼表炎症指数转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9) : 693-69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9.008
摘要
目的

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和视觉模拟评分探索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眼表炎症的变化规律,评估其作为抗炎治疗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9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8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眼表抗炎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3、7、10、30和60 d进行眼表炎症评估,通过眼表综合分析仪眼红指数分析软件对颞侧球结膜眼红指数(TCHI)进行动态评估,采用眼部症状评分(OS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主观炎症状态进行分析,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及巩膜手术创面上皮化进程,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和术后并发症的评价。

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与手术和药物相关的全身和眼部严重并发症。术后10 d,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完全,术后30 d,巩膜暴露区结膜上皮化完全。术后60 d,BCVA(LogMAR)为0.12±0.17,与术前值0.34±0.36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P=0.003)。术后1 d OSS及VAS均较术前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SS:Z=-4.255,P=0.000;VAS:Z=-5.256,P=0.000);术后7 d,OSS降至术前基线水平,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8,P=0.372);术后30 d,VAS降至术前基线水平,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31,P=0.192);术后60 d,OSS低于术前基线水平,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7,P=0.037)。术前TCHI均大于1.2,术后1 d TCHI升至峰值,术后1 d TCHI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0,P=0.000),随着抗炎治疗的介入TCHI逐渐降低,术后7 d TCHI回落至术前基线水平,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0,P=0.310);术后60 d,TCHI降至基线水平之下,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8,P=0.020)。

结论

翼状胬肉围手术期采用主观症状评分联合眼红指数分析可准确评估患者眼表炎症状态,并作为评价抗炎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引用本文: 黄海香, 袁进, 李赛群, 等.  基于眼表综合分析仪和视觉模拟评分的翼状胬肉术后眼表炎症指数转归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9) : 693-69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9.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翼状胬肉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证实翼状胬肉的形成与紫外线过度照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上皮细胞增生凋亡异常、细胞外基质重塑及氧化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1,2,3,4]。翼状胬肉组织侵入角膜影响患者外观及视功能,切除后联合自体结膜瓣或羊膜移植是其常见的治疗模式[5],术后复发率较高,约为3.01%~30.8%[6,7]。有研究报道,翼状胬肉的复发与眼表炎症的活跃程度关系密切[8],因此术后的眼表炎症控制成为影响翼状胬肉手术远期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对于眼表炎症的严重程度多通过结膜充血状态进行评估,存在主观误差大、难以标准化等局限性,也限制了术后抗炎药物的规范使用。近年来进入临床的眼表综合分析仪在提供非接触性泪膜评价指标的同时,亦提供了针对结膜充血状态的自动化分级分析眼红指数,较客观地反映眼表炎症状态[9]。本研究中拟通过主观症状评分联合眼红指数对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眼表的炎症状态进行动态评估,追踪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眼表炎症的变化规律,同时评估其作为抗炎药物介入治疗效果指标的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