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 : 92-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220-00087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视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式。利用光动力法建立的NAION动物模型具有与临床NAION相似的眼底及电生理改变。近年来,基于动物模型对NAION的病理机制探索发现,视神经缺血梗塞灶内轴突结构破坏,脱髓鞘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伴随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基于动物模型的NAION治疗药物种类广泛,包括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J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针对青光眼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效的药物等。给药方式包括全身给药、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或局部滴眼。部分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已展示出视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筛选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就NAION动物模型、基于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现况及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引用本文: 易佐慧子, 邢怡桥.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 : 92-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220-0008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是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视神经疾病,表现为单眼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伴随视盘水肿[1]。NAION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NAION并非致死性疾病,因此难以获取新鲜的临床标本进行研究。Bernstein等[2]及Chen等[3]分别采用光动力法成功建立了NAION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及灵长类动物模型,为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本文就现有的NAION动物模型、以及基于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