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学龄儿童周边眼轴长度及视网膜曲率与屈光状态的关联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2) : 140-14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228-00078
摘要
目的

探索学龄儿童周边眼轴长度及视网膜曲率半径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7—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6~15岁儿童287人287眼,其中男154人,女133人。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受检眼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行睫状肌麻痹,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SE)。根据SE不同将受检者分为远视组90眼、正视组82眼和近视组115眼,分别为SE>+0.5 D、SE>-0.5 D~≤+0.5 D和SE≤-0.5 D。采用Lenstar LS900分别测量受检者中央和周边30°颞侧、鼻侧、上方、下方眼轴长度。采用部分相干光测量建模法计算视网膜坐标并转化为视网膜曲率半径。根据水平方向(鼻颞侧)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受检眼分为H1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和H2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根据垂直方向(上下方)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分为V1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和V2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依据上述水平和垂直方向分组方法将受检眼分为V1H1、V1H2、V2H1和V2H2组。比较不同组间受检者眼轴长度、SE、近视比例和视网膜曲率半径。

结果

受检眼中央眼轴长度为23.53(22.93,24.10)mm。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周边眼轴长度分别为22.75(22.11,23.22)、22.99(22.32,23.45)、23.24(22.58,23.75)和23.12(22.52,23.56)mm,其中颞侧眼轴长度低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P<0.01)。H1组中央、鼻侧、上方及下方眼轴长度均较H2组短,V1组中央、鼻侧、上方眼轴长度均较V2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1组SE为+0.06(-1.06,+0.75)D,明显大于H2组的-0.32(-1.64,+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V1组SE为+0.13(-0.81,+0.80)D,明显大于V2组的-0.56(-1.83,+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P<0.01)。V1组近视比例为33.5%(58/173),低于V2组的50.5%(5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V1H1、V1H2、V2H1和V2H2组SE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79,P<0.01),其中V1H1组SE显著大于V1H2组、V2H1组和V2H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受检眼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2.34、19.30,均P<0.01),其中远视组和正视组水平及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显著大于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学龄儿童眼球的周边眼轴长度存在不对称性,不对称程度越高则屈光度越偏向近视。与正视及远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的视网膜形态更陡峭。

引用本文: 何曦, 华梓煜, 李仕明, 等.  学龄儿童周边眼轴长度及视网膜曲率与屈光状态的关联性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2) : 140-14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228-0007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半人口罹患近视,其中约10%为高度近视[1]。高度近视会增加眼组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导致患者视力障碍或丧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儿童期早发近视是高度近视防控的重点。目前近视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周边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对于眼球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2]。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比正视眼和远视眼更易向远视漂移,其可能原因是近视眼的轴向眼轴长度增长速度比赤道部快,导致周边眼轴长度比中央更短,使光线的焦点落在周边视网膜之后[3]。近视眼的眼球形态和增长模式与正视眼及远视眼不同,视网膜曲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研究。MRI研究表明,近视患者的眼球在长、宽、高3个维度均增加,但以长轴方向的增长最为明显[3]。眼球形态和视网膜曲率改变可能发生在屈光度改变之前,因此构建眼球或视网膜形态学特征模型有助于预测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获得视网膜形态特征的方法包括MRI、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超声技术等,但存在价格昂贵或检查仪器分辨率较低等问题[4]。光学生物学测量仪利用部分相干光测量(partial coherence interferometry,PCI)原理可非接触地精准测量眼轴长度。Verkicharla等[5]则采用IOL Master测量周边眼轴长度,并根据Le Grand模型眼计算视网膜坐标(PCI建模法),进而转化为视网膜曲率半径,已证明该模型测得的视网膜曲率半径与MRI测得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目前鲜见关于儿童视网膜形态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而相关研究对目前儿童近视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采用PCI建模法获得学龄儿童视网膜曲率半径,进而探讨视网膜形态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联。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