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代谢组学方法对近视机制研究的系统评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4) : 392-39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13-00429
摘要

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探索近视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有利于获知关于其致病机制的新线索。代谢组学对构成生物系统的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相对分子质量<1 000)进行整体分析,是一种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有效工具。通过对近视人群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发现与近视相关的代谢变化,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学意义的标志物,用于近视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目前已发现与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的代谢产物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能量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也与近视眼底改变相关。此外,近视相关经典代谢物,如视黄酸、多巴胺及维生素D,其他代谢物,如褪黑素、环磷酸腺苷和5-羟吲哚乙酸,以及包括脂肪酸代谢和线粒体内新陈代谢相关的多种代谢途径,与近视密切相关。本文对近视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近视防治研究和应用提供线索。

引用本文: 刘尚, 熊淑毓, 何鲜桂. 代谢组学方法对近视机制研究的系统评价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4) : 392-39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13-0042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视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高中生近视患病率为80%~90%,高度近视患病率为10%~20%[1]。近视会增加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近视性黄斑变性等一系列眼部病变的发生风险。但近视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近视不仅与遗传有关,环境因素也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代谢组是指生物样品中所有内源性小相对分子质量(<1 000)代谢物质的动态整体,其代表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且与疾病状态有关,通过探索疾病过程中的代谢组有利于获知关于致病机制的新线索[3],从而寻找早期干预措施。代谢组学即是对生物流体、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检测生物途径中的细微变化,以识别各种生理状况和异常过程潜在机制的研究技术[4]。将代谢组学应用于近视研究,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近视防控,降低近视发病率。目前已发现多种代谢物含量和代谢途径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调或下调。本文将围绕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近视代谢组学及近视相关代谢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近视防控提供线索。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