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差异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5) : 436-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228-00718
摘要
目的

研究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的差异。

方法

纳入2020年6—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干眼患者42例42眼作为干眼组,纳入同期在眼科门诊查体的非干眼患者37例37眼作为非干眼组,采集结膜囊拭子并测序。纳入符合标准单眼,若双眼符合纳入标准,则右眼入组。采用Miseq PE301+8+301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双端测序,对微生物菌群进行可操作分类种属(OTUs)聚类,分析和比较2个组间微生物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并进行物种注释分析以及微生物标志物分析。

结果

共获得18 586个OTUs,干眼组与非干眼组共有OTUs为3 674个。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间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2个组间菌群丰富度无明显差异。而主成因(PCoA)分析显示2个组间菌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39,F=3.100,P=0.022)。2个组眼表优势菌群构成相似,在门水平以变形菌、放线菌、厚壁菌、拟杆菌、蓝藻菌等为主,在属水平以嗜糖假单胞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假单胞菌、草螺菌等为主。LEfSe分析显示干眼组优势菌属的标志菌为泰氏菌属、栖水菌属、芬戈尔德菌,非干眼组为柄杆菌属、弯钩菌属。

结论

干眼组和非干眼组眼表微生物菌群构成存在差异。

引用本文: 宋瑜, 齐赟, 张明, 等.  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差异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5) : 436-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228-007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干眼是影响视觉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眼表疾病,DEWS Ⅱ报道指出干眼的患病率为5%~50%[1]。2020年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提出,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并明确提出眼表微环境失衡是造成干眼的原因之一[2]。研究眼表微环境的改变对于探索干眼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4,5]。2011年,Dong等[6]首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健康人群眼表微生物菌群,发现假单胞菌属、丙酸菌属、棒状杆菌、葡萄球菌、水杆菌、链球菌等在人结膜囊普遍存在,并且核心菌群由共生菌、环境致病菌和机会致病菌共同组成。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或16S rRNA)对正常人群和眼表疾病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眼表微生物菌群对于维持眼表及视功能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部分眼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真菌性角膜炎、结膜炎、睑缘炎、眼内炎、视网膜炎[7,8,9,10,11,12,13]。眼表微生物菌群是眼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在干眼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该领域研究很少。本研究拟探讨干眼与非干眼患者结膜拭子微生物菌群差异,为深入了解眼表菌群在干眼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