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浅前房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meta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6) : 576-58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01-00472
摘要
目的

系统比较不同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在浅前房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发表的关于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在浅前房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同行评议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选择不同公式间平均绝对误差(MAE)的平均差(MD)作为观察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总计499眼。对6种IOL屈光度计算公式(Barrett Universal Ⅱ、Haigis、SRK/T、Hoffer Q、Holladay 1和Holladay 2)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AE低于Hoffer Q公式(MD:0.11 D;95% CI:0.05~0.17 D;P<0.001)、Haigis公式(MD:0.08 D;95% CI:0.03~0.13 D;P=0.002)和Holladay 2公式(MD:-0.06 D;95% CI:-0.11~-0.01 D;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公式之间的配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预测浅前房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度方面优于Hoffer Q公式、Haigis公式和Holladay 2公式。

引用本文: 李小禹, 杨丽, 海玥, 等.  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浅前房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meta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6) : 576-58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01-0047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球生物参数的准确测量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度的精确计算是白内障术后获得良好视觉功能和视觉质量的关键[1]。近年来,光学相干生物测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超声生物测量,测量精度已得到大幅提升[2,3],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公式选择的合理性成为影响IOL屈光度预测结果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不断出现并用于临床实践,修正后的IOL计算公式准确性得以提高。引入有效晶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概念后,相继产生了以SRK/T、Holladay 1和Hoffer Q为代表的第3代理论计算公式,Haigis和Holladay 2为代表的第4代公式,以及目前临床开始使用的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更有效地减小了白内障术后的屈光误差[4,5,6,7,8]。ELP主要受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影响,因此ACD在决定IOL计算公式的预测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ACD、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keratometry readings,K)分别可以解释42%、36%和22%的屈光误差[9]。在正常ACD下,各种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均较好;但随着ACD的减小,IOL计算公式屈光误差明显增加[10]。迄今已有多项研究比较了ACD对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影响,然而结果仍存在争议[11,12,13,14,15,16,17]。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IOL计算公式预测浅前房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的准确性,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