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后囊膜混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6) : 592-59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315-00168
摘要

尽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后囊膜混浊(PCO)仍然是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功能再次下降的常见远期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PCO的发生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密切相关。在机制研究方面,近期研究集中于细胞因子,尤其是各类生长因子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EGF是纤维化、炎症、神经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细胞因子;近年来发现VEGF可以直接或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协同促进PCO形成。本文从VEGF的功能及其与EMT的关系切入,就VEGF在眼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在促进PCO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闫慧超, 鲍永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后囊膜混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6) : 592-59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315-0016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5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白内障术后继发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1年约10%的患者发生PCO,术后2年增至20%~30%;成人术后2~5年PCO发生率为30%~50%,儿童发生率近100%。由此可见,PCO增加了临床和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对于PCO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的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认为是PCO的主要病理过程。众多细胞因子被证实参与此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生、迁移;研究发现VEGF广泛参与了眼部结构发育的生理过程及增生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及虹膜新生血管形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形成等;近年来,亦有研究表明VEGF在PCO发生和发展中有一定作用。针对VEGF及其受体,研究者开发了相关靶向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了这些眼部抗VEGF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抗VEGF药物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使更多患者受益,药物的适应证也被逐渐拓宽。对于VEGF在PCO中作用的探讨可以为PCO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抗VEGF药物的"老药新用"或许能为患者节约成本,减轻临床及社会负担。本文就VEGF在PC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