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7) : 683-68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130-00663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因素。目前主要通过各种光学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病变评估DR的进展。然而,DR患者也常伴有视觉传导通路的微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且其发生可能早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实现眼部血流生物学参数以及视觉通路功能检测,并具有无创、精准定位、可重复性强等优点。fMRI包括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PWI可用于研究DR的早期视网膜病变,其中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用于检测DR早期视网膜、脉络膜活性;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用于检测眼部血流量变化。VBM用于检测DR脑灰质改变。MRS通过计算代谢物质的峰值反映DR脑组织生化反应;DWI通过表观扩散系数反映DR脑损伤情况;BOLD-fMRI用于检测DR脑神经元活动、脑网络功能的变化。本文将对fMRI在DR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孟祥达, 颜华.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7) : 683-68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130-0066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35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23%。随着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长,DR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因素。DR引起的视觉损伤源于其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等。而有研究表明,DR患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发生早于血管病变。最近的研究表明,DR引起的视觉损伤也与上游视觉通路的改变相关。目前,DR的评估手段包括使用各种光学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病变以及通过电生理检查手段检测视网膜、视神经的功能。而对于DR患者视觉通路功能的评估方法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